厨房里,一位老者正在煮着玉米,他说:“晚餐将就着吃,能省就省点。”日前,伍家岗区大公桥街道隆康路社区长康路小区,在宜昌市公安局退休民警刘培昌的家,笔者见到这样一幕。
让人没有想到的是,生活如此节俭的刘培昌,22年来为62名学子捐资助学,累计花费20多万元。从资助2名汉族困难学子开始,到资助55名少数民族学生,72岁的刘培昌用行动践行“56个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帮扶55名少数民族学子
34年前,刘培昌萌生了公益助学的想法。有一次,他与援藏回宜干部交流时,得知当地不少学生不能正常入学,就想在西藏寻找困难学生资助。
1999年秋,《湖北电视台》“阳光行动”栏目中,一个个活泼的孩子因家庭困难上不起学的情景,一下子点燃了刘培昌埋藏10多年的助学情怀。2000年初,经多方联系,刘培昌通过武汉慈善机构提供的信息,与东西湖辛安渡中学小戴和黄陂土庙镇阳光小学小蔡的家人取得联系。刘培昌资助小戴完成初中和高中阶段学业,资助小蔡完成小学阶段的学业。
2013年2月,长阳大堰中学七年级土家族学生小董,是刘培昌资助的第一名少数民族学生,如今,他就读于北京某大学。
四川阿坝州茂县羌族女孩小杨,是刘培昌帮扶的第55名少数民族困难学子。今年3月,刘培昌通过茂县教育局推荐,对正在四川川北医学院预科班上学的小杨进行帮扶,直到她大学毕业。
“从2018年起,我认领的助学对象比较多,目前还在资助的学生有40多名。”刘培昌的手机里珍藏着许多困难学子的照片,时常会翻看一下,“他们的笑脸是我坚持的动力。”刘培昌表示,公益助学他会一直做下去。
在他的带动下,宜昌峡州国际旅行社的同事们也纷纷加入到捐资助学活动中来,共资助帮扶110名困难学生,其中少数民族学生69名。
向世界讲好宜昌故事
很难想象,年逾古稀的刘培昌还是一名带团的导游。在这个行业中,他曾荣获全国旅游系统“劳动模范”、“全国最美导游”提名奖等荣誉。
“当个好导游,向世界讲好宜昌故事,是我心中的梦。”刘老说,选择退休后做导游,缘于机场送人时看到的感人一幕。
2003年,刘培昌还是一名在职警察,一次在三峡机场候机厅看到,一群外国老人与一名60多岁的中国阿姨抱头痛哭。原来,阿姨退休后从事导游工作,送别的是一个法国的老人观光团,团员都是第一次到中国。一个月的时间,阿姨热情周到的服务感动了异国他乡的老人。
“原来,当导游能把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拉近,把国家的距离拉近。”刘培昌说,宜昌每年都会接待大量外国友人,他也想当导游,把三峡大坝、屈原、王昭君等人文历史、风土人情讲给更多人听。
55岁那年,刘培昌考取了国家导游证和领队证。退休后,他成为宜昌峡州国际旅行社的一名导游。
从事导游工作后,刘培昌阅读了大量书籍,写下30多万字的读书笔记,搜集、整理、创作了几十篇有关景点、景区的民间传说,不断积累知识,提升导游技能。他还编写了长达万字的《文明旅游安全注意事项》,提醒游客境外游时,乘坐交通工具、入住酒店、进餐、通讯和团队纪律等9个大项68个小项的注意事项。“只有方方面面都替游客考虑,他们才会认可你。”刘培昌说,不少游客与他从陌生人成为了真心朋友。
刘培昌用心用情服务获得游客赞扬,为宜昌城市形象加分。2018年11月,作为导游和宜昌峡州国际旅行社党支部书记的刘培昌上榜“宜昌楷模”。
一生节俭潜心公益
资助学生、当导游,或许有人会问,刘培昌的家庭生活是不是很富足?
走进刘培昌的家时,映入眼帘的生活场景是:老式的木制门窗,油漆早已斑驳,门边的电灯是老式拉线开关,客厅里摆放着柜子、沙发、小板凳等几样简单的家具已老旧不堪,天花板上的吊扇还嘎吱嘎吱作响。唯一像样的家电是前几年女儿买的一台液晶电视,因为平时很少看,他用布套罩着。
“我以尽量省钱为生活原则,省出来的钱多做点实事心里更踏实。”刘培昌说,他当兵出身,对衣食住行的要求非常低,往往几个馒头就是一顿饭。
导游工作之余,刘培昌还是积极的社区志愿者。2020年初,疫情突然来袭,刚从外地回宜的刘培昌,结束半个月的居家隔离后,主动加入到小区志愿服务中。
去年4月,刘培昌主动报名到方舱接种点做志愿服务,每天都要工作七八个小时。今年5月初,在全民核酸检测期间,刘培昌也积极参与社区检测点的志愿服务。
三峡日报通讯员 邹前俊 伍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