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昌胜
在全国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之际,秭归县文化馆自主编创的行进式旅游实景剧《峡江号子声》在屈原故里文化旅游区公演,端午节小长假演出3场收获观众1.2万人次,赢得观众热泪无数,好评如潮。
一台由50多名群众出演的小剧,总时长40多分钟,却受到观众的如此热捧,感叹剧目编创人员的用心和不易,感叹传承人和群众演员们的倾情演艺,更感叹秭归县文化工作者担当历史使命,创新工作,推动群众文化繁荣发展的精神。
全剧很精彩,现场观众几度情到深处,潸然泪下。究其原因,源自于题材新颖,结构流畅;剧情生动,顺应民心;形式独特,雅俗共赏;功能俱全,目标明确,是一部具有烟火气的文艺创作。
长江峡江号子是峡江地区具有持续认同感、最富凝聚力和最具标志性的文化符号,承载这门古老传统艺术的主体,是老船工。而百万三峡移民,本身就是一部雄浑的史诗。该剧通过移民和船工人物形象上的契合点,用峡江号子声作为全剧的主线,用千百年来积淀在中国人心中故土难离的情结为爆发点,将峡江文化中战天斗地的船工精神,加载于这部史书之上,以小见大,以点代面,让秭归移民成为百万三峡移民的经典浓缩,升华峡江文化,讴歌移民精神。这种巧合艺术手法,是现代戏剧艺术中并不多见的构思。
剧中,消失多年却又耳熟能详的掌笠号子、拼命号子、平水号子、摇橹号子、撑篷号子等各种船工号子声,加上演出现场的帆船、江滩、民居、石阶、河铺子、橘林、纤夫石、纤绳等天然实景,让整个剧情快速通过视听,唤醒观众的记忆和乡愁。
其次,剧中主人公老董与妻子王婶在别离的前夜,与乡亲们一起以号子声为盟,捧一抔黄土、带一棵柑橘树,拜老屋,别故园,均为发生在当时的真实故事。该剧未用一个专业演员,全部为老船工、传承人和群众,看似对演员的要求很低,但这恰恰是该剧的亮点和高明之处,因为所用演员都是船工号子和三峡移民的亲历者和见证者,真情流露,本色出演,不夸张,不做作,让剧情更加生动、质朴和真实。让观众身临其境,引起共鸣。
大众看剧,看样式、看氛围、看情怀。《峡江号子声》从表现的内容性质来说,应为标准的现代正剧,表演艺术与话剧、音乐、舞蹈等多种形式融为一体,直观地向观众交待剧情,所用的舞蹈音乐,只是为了更好地完成悲与喜的处理。这也恰恰是大众最容易接受的艺术表现手段。在此之上,该剧创新使用了行进式实景演艺手法,通过现场帆船、三峡大坝、实景舞台等多重情景组合,让全剧氛围更加浓烈,更具观赏性和参与性。
现代剧目创作打造的主题、形式、手段、功能千变万化,多种多样。《峡江号子声》始终保持的浓烈烟火气,应该是该剧备受热捧的关键,也是我们在文艺创作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的始终遵循。
作者系国家一级编导(导演),中国文联首批全国百名“德艺双馨艺术家”、中国舞蹈艺术“突出贡献舞蹈家”、湖北省舞蹈家协会名誉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