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山坡林荫覆道,求索溪桃李满园;孔子园春风化雨,徐老碑熠熠生辉。
五十年流金岁月,五十年风雨兼程。宜昌师专像一座岿然屹立的丰碑,温暖、照亮了一代代学子。
十年盘点发展脉络、梳理心路历程,今年4月,《宜昌师专的故事》终于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公开出版。知名杂文家符利民为该书作序。
近日,该书主编李云贵接受本报记者采访,讲述了《宜昌师专的故事》集结出版背后的故事。
编撰校史迫在眉睫
“宜昌师专”前身是“湖北省立宜都师范学校”,是宜昌最早的高等学府之一。
1950年迁至宜昌西坝,更名为“湖北省立宜昌师范学校”;1958年,迁至北山坡,升格为“宜昌师范专科学校”;1996年,与宜昌医专、宜昌职大合并组建为湖北三峡学院;2000年6月,与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宜昌校区合并组建成三峡大学,完成了历史使命。
“宜昌师专从战火中走来,逐渐发展成宜昌及周边地域基础教育的摇篮,为宜昌乃至全省、全国的社会发展、经济建设输送了大量人才。”李云贵说,国学大师吴林伯、航天英雄杨利伟的教练何明礼、儒学专家安德义、华东师范大学人类学与民俗学研究所教授田兆元、中国人物画界的一代翘楚姜耀南等,都是宜昌师专的杰出校友。
经历50年峥嵘岁月,建功无数,却没有一本记录其历史的书籍。“这是宜昌师范教育历史研究、宜昌地域文化研究的一种缺憾,更是师专学子心头的遗憾。”李云贵说。
李云贵曾在宜昌市城建档案馆工作,有过高校校史研究的经历。编写此书之前,他就搜集保存了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众多高校的校史资料。
李云贵认为,宜昌师专的老教授、老领导年事已高,如果不抓住机会进行抢救性发掘保护,以后再想做这件事只会更难。
全景展示母校风采
叱咤半个世纪,有关宜昌师专的史料史实纷繁芜杂,该如何选择?
翻开《宜昌师专的故事》,记者发现,宜昌师专五十年历程被浓缩提炼为了“校史钩沉”“岁月留痕”“杏坛风采”“桃李芬芳”“北山撷拾”“附录”六个板块。书后还附有宜昌师专大事年表、历史沿革表、十二任校长照片及简介等重要史料。
“为了从不同视角、全方位展示宜昌师专的风采,我们也有自己的考虑和坚持。”李云贵表示。
传承红色基因。战争年代,中共湘鄂边地下党组织在校内领导学生开展革命活动。抓住特色史实,李云贵、张朔等人撰写了《宜昌师专的红色基因——其前身宜都师范学校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等凸显红色情结的文章。
提炼学校精神。围绕“文史性”“故事性”“情感性”“精神性”,《宜昌师专的故事》重点讲述了徐汝潭等学校领导的办学理念,吴林伯等师专教师的精神风骨,后勤服务人员的辛勤付出,“新三届”等师专学生的成长轨迹等。
还原历史真实。书内文章多以纪实的手法,记录师专精彩的教育教学片段,还原宜昌师专的办学历史和育人传统。至于无法考证的史实,也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进行原文照录,未作修改。
“不是文献汇编,而是鲜活的校史。”李云贵说,无论是征文还是选文,他们都主张百花齐放,散文、诗词、回忆录均可,第一人称、第三人称都行,兼具史料性和文学性。
齐心协力共筑回忆
《宜昌师专的故事》从启动编辑到出版成书,共耗费十年,艰难程度可见一斑,但也涌现出了很多生动感人的故事。
“为了还原历史,我们发出了征文启示,大多数校友积极参与,令人钦佩。”李云贵说。
张道葵教授已是耄耋老人,仍拖着病体写下他和宜昌师专的故事;谢道弋教授离世前交出了《师训三年不了情》《鄢国培印象记》两篇文章。徐汝潭、彭定慧等校友年事已高,仍亲自提笔,怀念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校友金华不仅为周德富老师写稿,还主动写了一篇《恩师简笔》,表达对母校对恩师的感激怀念……
“《宜昌师专的故事》以征文形式完成,但内核仍是校史文集。”李云贵告诉记者,书中所涉内容都逐一查证,力求准确。
为了解学校在西坝的情况,李云贵和校友方自贤等人多次前往位于西坝船厂的学校旧址进行考察,通过访老宜昌市民、查档案馆资料等,还原了发展始末。
为找到创校校长梁瑞麟的照片,他们找遍了档案馆、互联网,仍一无所获。“面向社会征集是不得已的选择。”李云贵说,但功夫不负有心人,半年后,梁校长的外孙女刘平从海口寄来了照片。
这部诚意满满的校史出版后,收获了如潮好评,“内容扎实,文笔生动,饱含深情”“青春年少的生活时光在眼前晃动”“这是师专学子共同的记忆”……
“本书是应广大校友之呼声而编写的。如今,书已出版,也算是圆了我们一个梦。”李云贵表示。
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杨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