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要求,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将“全面依法治国中的重大问题,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推进依法行政、严格公正司法、建设法治社会等主要情况和重点问题”等列入调研内容,站在新的历史高度揭示了调查研究对于解决人民群众法治领域“急难愁盼”问题的重要性和时代性。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作为党的基本工作方法,贯穿党带领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各个历史阶段。延安时期,全党调查研究之风迅速吹进司法领域,催生了深入基层调研、听取群众心声、注重调判结合的“马锡五审判方法”,开创了实事求是认定案件事实、走群众路线了解民心民意、以调判结合化解根本矛盾的审判方法。今天我们重温这段生动的法治实践,为我们解决人民群众在法治领域的“急难愁盼”问题提供了时代样本。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是获得真知灼见的源头活水。客观地讲,由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就法治领域而言,老百姓还存在一些“急难愁盼”的问题。比如,如何依法妥善审理涉教育、就业、医疗、住房等民生领域备受关注的案件;如何加大力度保护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合法权益,及时准确回应社会关切的热点敏感问题等。这些问题如果总是挂在嘴上、久拖不决,就会形成民生问题的“堵点”“痛点”,影响经济发展大局和社会和谐稳定,甚至动摇人民群众对法治中国建设的信心,这些都迫切需要各级政法机关通过调查研究,剖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找到破解难题的办法和路径。
发现问题是水平,解决问题是能力。我们要防止为调研而调研,杜绝“作秀式”调研。为政贵在行,以实则治,以文则不治。解决实际问题的第一手事实材料在基层,探求是非的第一把“金钥匙”也在基层。生动实践告诉我们,在法治领域拿起调查研究这个法宝,就是要扎根基层、立足民意,在深入一线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找准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法律问题;就是要贴近人民群众的实际感受,主动靠上去了解群众的需求,用一件件实事赢得信任,真正从根本上解决民生案件治本难、弱势群体维权难、调解平台下沉难问题。
我们最为关注的民生案件,向来是法律实务中“民意最盼、危害最大、市场监管风险和压力最大”的重点领域。比如食品安全、黑心中介、假药制售、打车软件杀熟等,这些关乎民生的吃住行医各个领域里的众多“陷阱”如何彻底“填平”;轮番上演的弱势群体借助网络申冤,依靠舆论力量维权成功背后的维权难问题。网络舆论大大增加了网暴泛滥的风险,被极端情绪裹挟的网友很容易“误伤无辜”,造成新的伤害。根治民生案件、为弱势群体敞开维权之门,关键要让纠纷解决的平台落到最基层。在一轮又一轮的“重拳”行动中,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个案正义得到实现,然而治标容易治本难,如何从根源上杜绝这类民生案件的发生,仍是当前需要调研解决的难题。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调查研究正是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法律问题的“百宝箱”。要创新调查研究的方式方法,聚焦数字赋能、推进实证研究。现代技术手段既蕴含着“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的治理理念,又为调查研究提供了更科学、更精准、更客观的数据抓手,为通过调研发现真情况、解决真问题提供了技术支撑。要善于开展诉源治理,既要抓末端、治已病,更要抓前端、治未病,运用好新时代的“枫桥经验”,把纠纷解决在萌芽、化解在基层。调查研究不能“为了调研而调研”,必须建立在日常审判工作的基础上,从真实的司法实践中汲取营养。
新时代新征程,政法机关特别是各级地方人民法院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用心用情解决好人民群众在法治领域的“急难愁盼”问题,才能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展现法治担当、作出法治贡献,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更有成色。
·夏天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