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7月17日
星期一
  出版
首页
分享按钮
第A8版:唯见长江 秀美宜昌

只为碧水向东流

——宜昌市生态环境局秭归县分局长江大保护纪实

三峡大坝上游移民第一村银杏沱村修复后的三峡水库岸线。王罡 摄

宜昌市2023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宣传启动仪式在秭归县天问公园举行。 何宝喜 摄

秭归县荣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长江禁渔退捕渔船上岸。 王罡 摄

修复后的长江生态库岸。

秭归县清漂队全力清理漂浮物。

秭归县尖棚岭环保码头正在作业。

前言

位于三峡工程坝上库首的秭归县,既肩负着保护国之重器——三峡大坝安全的政治责任,又肩负着保护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安全、确保一库清水永续东流的历史使命。

近年来,宜昌市生态环境局秭归县分局充分发挥县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办公室“指挥棒”作用,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重要指示精神,主动扛责上肩,奋力担当作为,坚持系统施治,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生态系统安全更加坚实,三峡生态安全屏障不断筑牢。

源头治理 强化环保基础设施建设

2014年,省人民政府授予秭归县“湖北省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称号。宜昌市生态环境局秭归县分局乘势而上,抢抓三峡工程建设机遇,千方百计谋划环保项目,千言万语争取环保项目,千辛万苦实施环保项目,掀起了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热潮。

为了保护水质安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宜昌市生态环境局秭归县分局规划建设了一批水污染防治项目,筹资2.67亿元,开工建设污水、垃圾处理项目18个,建成城镇污水处理厂7座,城镇垃圾处理场8座,补齐了城镇环保基础设施短板,实现了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污水排放全部达到一级A标准,城镇污水处理率96.17%。

为了打赢蓝天“保卫战”,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坚决淘汰燃煤锅炉,全县67台300.46吨/时燃煤锅炉全部淘汰;实现县城公交、出租车新能源汽车全覆盖;投资4000万元实施了年供气1800万立方米的天然气供气工程,县城天然气全覆盖;建设农村沼气池3万多口;实施农村电网升级改造,推进农村“煤改电”工作,安装使用太阳能热水器5万多台,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1.02万千瓦,开启了清洁能源使用新篇章。

为了企业绿色发展,抢抓国家政策机遇。宜昌市生态环境局秭归县分局抢抓国家实施《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规划》机遇,利用三峡库区产业发展基金、电力扶持资金等国家优惠政策杠杆,积极争取国家投入,引导企业加大环保投入,投入工业污染源治理资金2亿多元,建成工业废水治理设施12台(套),建成工业废水、废气污染源在线监控设施7套,对32家企业进行了雨污分流排水改造,强化了工业企业治污能力。

纵深推进 全方位开展污染防治

宜昌市生态环境局秭归县分局始终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深入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正月初五,华新秭归绿色新材建材产业园内机器轰鸣。在密闭的运输塔架上,强劲的骨料输送皮带不停运转,经过道道工序,一粒粒质量上乘的精品骨料,流进“蒙古包”式料仓。

湖北戈碧迦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也是春节不停工的企业之一。偌大的生产车间里,工人们正紧张有序地忙碌着。近年来,戈碧迦在光学玻璃新材料和特种功能玻璃研发上实现了新突破,已成为了高端微晶玻璃的研发生产企业,冲进了国内光学玻璃行业前三名。

近年来,秭归把发展生态工业放在更加突出位置,推进产业低碳化,着力调整优化工业结构,严格执行环评审批,禁止发展化工、钢铁、冶金等高污染、高能耗企业,大力发展无污染、低排放、高科技企业,形成光机电、食品加工、纺织服饰、清洁能源等优势产业集群。截至目前,全县共有高新技术企业31家,科技型中小企业52家,专精特新企业5家,其中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上市后备企业也达到了7家,均创历史新高。

支持工业企业绿色转型发展,着力推进工业提档升级,大力推进32个工业技改项目。落实环保倒逼机制,采取最严厉的环境监管措施,淘汰落后产能,关闭小造纸、小火电、小水泥、小矿山等环境污染企业共60多家,为发展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腾出宝贵的环境容量。

近年来,宜昌市生态环境局秭归县分局聚焦污染防治攻坚战工作目标,主动适应和服务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把服务管理、创新应用、提高效能作为生态环境信息化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信息技术与业务深度融合,助力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

目前,秭归县建设了县城空气自动监测站和6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对环境空气和地表水实行24小时连续监测。已有20个污染源安装了在线监控设施,对企业主要污染物排放实时24小监控。建设7套秸秆焚烧监控设施,加强对秸秆焚烧工作管控。逐步建立起饮用水水源地、大气环境、水环境、重点污染源、危险废物等要素的信息化监管系统。

为培养村民垃圾分类习惯,秭归县郭家坝村编写的“门前三包责任制,庭院清扫要及时;污水排放进管网,垃圾袋装投箱里;全民参与美乡村,自觉缴费不延迟”七字诀在村民中间广为传诵。

近年来,秭归县全域开展城乡污水垃圾治理,在实现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基础上,深入推进污水治理,污水排放率先全部达到一级A标准;垃圾实现了资源化利用,在华新秭归公司研发并建成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设施,率先实现生活垃圾的资源化利用,让垃圾变废为宝。

夜幕降临,秭归县九畹溪镇槐树坪村却格外热闹,村落村民、镇村干部围坐在一起,商量村落“家务事”。在面对面的交流中,槐树坪村“美丽乡村”将建成一个什么样子、民宿改造有什么标准、房前屋后怎么美化等疑虑一一解开,参与各方形成共识。

近年来,秭归县依托“美丽乡村 共同缔造”,环境治理有序向农村延伸。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编制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规划,筹集资金11458万元,完成了97个行政村环境综合整治,建设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361座,建成污水管网80余公里。成功创建了86个省级生态村。大力开展生态创建,12个乡镇全部创建为省级生态乡镇,其中归州镇荣获国家级生态乡镇称号,通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有力地推进了乡村生态振兴。2021年,秭归县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通过创建有力推动了农村环境不断改善。

聚焦重点 筑牢三峡安全生态屏障

自《长江保护法》实施以来,宜昌市生态环境局秭归县分局坚决贯彻落实长江保护法要求,始终坚持把长江流域的水污染防治、监管力度,预防、控制和减少水环境污染等工作摆在压倒性位置,推进长江秭归段生态修复与综合治理,实施长江秭归段生态大保护“十大行动”,守护一江碧水东流。

“沙湾有需要接收生活污水的船舶,请与向军保洁联系,向军保洁免费接收生活污水和垃圾。”一位环保码头工作人员正在用对讲机呼喊。在秭归县沙湾、仙人桥锚地的待闸船舶产生的生活污水、含油污水和生活垃圾只要通过手机APP申报,就有免费接收转运船舶来清运。

三峡秭归环保码头是三峡后续专项资金建设重点项目,投资1.27亿元。三峡秭归环保码头的建成为库区待闸船舶生活污水、含油污水、生活垃圾及漂浮物自“接收-转运-处置”环节形成闭环通道,实现了船舶污染物零排放,有效地保护了长江生态环境。

秭归县位于三峡工程坝上库首,三峡坝区核心区每年约有4万艘船舶待闸过境,平均每天待闸船舶580艘左右。曾经船舶停靠待闸期间使用柴油发电造成的空气、噪声污染以及废弃物排放,对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和库岸沿线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

“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是要更新船舶能源方式,用岸电代替传统的柴油是目前最先进的技术了。”在船舶和港口污染治理协调会上,环保工程师提出了突破性的建议。

相关部门迅速行动,着力推进岸电建设,整合保留客运、货运码头18个,并100%安装供电装置,同时还建成了秭归港、三峡通航综合服务区、沙湾锚地、仙人桥靠船墩4个岸电示范项目,实现港口、码头、待闸锚地岸电全覆盖,每年为过往临时停靠船舶供电14.6万千瓦时,替代燃油37.27吨,基本实现了“锚地不再有噪音、船头不再有黑烟、江面不再有油污”的目标。

今年4月19日,宜昌市秭归县水运应用LNG码头迎来了第一艘船舶,开展加气业务,标志着该码头正式投入运营。

LNG项目总投资1.3亿元,是三峡库区首个船用LNG码头,也是交通运输部公布的水运行业应用液化天然气第二批试点示范项目,位于秭归县归州镇屈原庙村,项目建成投入运营后,每年可为三峡库区减排碳氧化物6560吨、碳氢化合物720吨、烟尘56吨、硫氧化物100吨,同时也可为库区更新能源船舶节省能耗30%左右,将进一步引领“气化长江”工程,服务船舶清洁能源使用,推进长江生态保护,助力长江航运高质量发展。

秭归县归州镇九龙路烟草行政楼后方10米有一个雨水排口,位于归州镇罗家槽水源地保护区范围内,排口有生活污水混入,沟渠内有生活垃圾。2022年,秭归县归州镇人民政府作为该排口责任部门,主动对接,制定整治方案开展污水治理。该排口清理整治后,切断了污染源汇入,原城镇雨洪排口功能正常保留,通过减少排口污染和改善周边环境,有效保障了集镇居民的饮水安全。

污水流河里,源头在岸上,乱象解决重在溯源整治。为还居民一河清水,全力推进入河排污口治理,宜昌市生态环境局秭归县分局成立专班、组织专人开展入河排污口溯源工作,全县141个长江入河排污口按照“查、测、溯、治”工作要求,完成了排污口分类、命名、编码和标志牌设置等工作,已逐步建立起权责清晰、监管到位、管理规范的长效管控机制。

“走,到木鱼岛天问公园打卡去”。自从木鱼岛天问公园建成后,来观光打卡的游客络绎不绝,天问公园已成为了宜昌市网红公园之一。

几年前的木鱼岛,还是一滩三峡库区175水位形成后抛荒10多年的荒地,被附近村民用石块分割成菜地,不少地方泥沙裸露。“天问岛”的蝶变,正是秭归县从三峡副坝到三峡翻坝物流园三峡库区岸线整治的成果之一。

库区岸线治理是筑牢三峡生态屏障的重要措施,更是建设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的关键环节。近年来,全县高标准推进长江库岸生态修复。关停取缔长江岸线非法码头16个,规范提升码头18个,关停整治20家砂石码头,创新推进消落区植被重建和生态修复5.69平方公里,综合整治河湖库案线36.82公里,完成秭归县凤凰山至尖棚岭8.7公里的长江生态景观带建设,建设了天问和望江公园,为三峡库区筑牢了一道坚实的绿色安全屏障。

每年的四、五月份汛期来临之时,在长江三峡的江面上,总有一群人驾着小机动船如约而至。他们振臂挥舞着网兜,仔细地清理着每一寸江面上的树枝、杂草,不辞辛劳地运往几十里外的华新水泥厂进行无害化、资源化处理。

长江流经秭归县64公里,作为三峡库区清漂的最后一道防线,秭归接纳了整个库区上游各地清漂作业时间以外的漂浮物。自2004年以来,每年投入清漂船只达3500船次以上、人工1.6万人次以上、打捞漂浮物2万立方米以上,累计打捞漂浮物50多万立方米,实现了江清、岸洁、不碍航,确保了船舶航行及三峡大坝安全运行。

三峡日报通讯员 刘政 卢静

久久为功,筑牢三峡生态屏障

记者微评

新时代的中国,一定是发展与保护并行,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共进——这早已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长江大保护战略实施以来,秭归县牢牢把握长江大保护的路径指向,实现了沿江生态带与绿色创新产业发展带“两带并驱”。如今,经过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秭归长江沿线已经由过去的“生产岸线”变成了“生态岸线”,绘就了水清、岸绿、景美、人水和谐的美丽画卷。秭归人用“长江大保护”的坚决行动,呵护了母亲河,重塑长江与人的关系,确保“一江碧水东流”。

持续整治、持续修复、持续转型、持续提质,换一个安澜绿色、和谐美丽的长江。这是长江生态大保护的蓝图,更是秭归孜孜以求的目标。相信未来的秭归,会一着不让、久久为功,深入打好长江大保护持久战,筑牢三峡生态屏障,为“一江碧水东流”贡献秭归力量,让坝首第一县成为长江大保护的一面旗帜。

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何宝喜

Copyright @ 2006-2017 www.cn3x.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212016002

鄂ICP备06002096号-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鄂)字008号

2023-07-17 ——宜昌市生态环境局秭归县分局长江大保护纪实 1 1 三峡日报 c261596.html 1 只为碧水向东流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