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全国爱卫办通报了2022年度全国健康县区建设优秀案例征集情况和典型经验,夷陵区成功入选。
为持续推进全国健康县区建设工作,2022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全国爱卫办联合开展了健康县区建设优秀案例征集活动。各省份按照《健康县区建设规范(试行)》要求组织遴选,认真把关,共推荐健康县区建设优秀案例81个,其中,夷陵区的“坚持共建共享 促进健康公平”入选。
近年来,夷陵区坚持“大卫生”“大健康”发展理念,卫生健康服务能力整体提升,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结构更加完善、布局更加优化,主要健康指标领先省平均水平,先后被评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全国妇幼健康服务示范区”“全国体育先进县”“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等,并成为宜昌市唯一的省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具备了创建“健康促进区”良好基础。
同时,夷陵区将健康促进区创建与国家卫生城市复审、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创建、健康细胞建设等工作结合起来,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区行动、全民参与”的策略,推动健康优先发展理念形成共识,突出健康传播,落实干预措施,强化公共服务,优化生活环境,不断提升辖区居民健康素养水平。
围绕“三大主线”,打造健康环境。夷陵区围绕城市管理、村庄整洁、健康创建这“三大主线”,积极推进垃圾分类试点,城区已改造完成垃圾分类定时定点投放点262个,104个小区启动垃圾分类定时定点试点工作,宜昌市最大的生活垃圾转运站和环卫基地-夷陵区港窑路转运站正式投产运行。各乡镇采取“小组长+贫困户+困难人群”的方式聘用乡村保洁员619人,有效解决了村庄环境卫生脏乱差现象;全区健康促进医院覆盖率达100%,健康学校42家,覆盖率达88%;健康机关53家,覆盖率达86%;健康村(社区)183家,覆盖率达91%,居民的健康素养水平由14.2%提高到了32.69%,经常性参加体育锻炼人群由26.2%上升到45.75%,学生体质达标率93.6%。
完善“三大设施”,提升健康品质。夷陵区完善公共设施、体育设施、休闲设施这“三大设施”,在全省率先实现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全力推进流域水体治理,开展截污纳管、河道整治、生态修复及清淤疏浚工作,加速实施雨污分流管网配套建设,完成污水主管网建设81公里,7条黑臭水体均已达到年度“三无”整治目标;将体育健身设施进公园、进广场、进小区、进机关、进乡村、进景区,为居民打造便捷可及的健身圈;对森林公园、滨河公园、松湖公园、河心公园实行整体规划设计,建成了全民健身体育公园;各乡镇因地制宜建成各具特色的健康广场和健康步道;兴建的大王岩、黄牛岩登山步道将自然风光与户外登山健身运动融为一体,年接待户外爱好者3万人次。
关注“三类群体”,建立健康保障。夷陵区关注学生群体、弱势群体、精神障碍患者这“三类群体”,三年来,夷陵区共投入1365万元,新建、改造食堂15个,中小学、幼儿园食堂全部实现标准化食堂智慧管理,该食堂管理改革经验在湖北省内进行推介;夷陵区依托区疾控中心建立职业性防治中心、依托分乡镇中心卫生院及樟村坪镇卫生院建设了2个尘肺病康复站,在分乡镇、雾渡河镇部分村依托村卫生室建设了8个尘肺病康复点,其中,分乡镇尘肺病康复站建设被纳入国家、省尘肺病康复站建设项目,夷陵区尘肺病康复站(点)建设先进经验在全省推广;积极开展大病专项救治工作,安排家庭医生签约团队动态掌握辖区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中患有大病专项救治病种人员、健康扶贫对象人员信息,实行应签尽签、应检尽检;聚焦解决基层群众“买药难”问题,指导全区187个村卫生室(卫生服务站)多渠道、多元化来满足群众的用药需求;每年为登记在管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统一购买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主动将夷陵区24小时服务热线并入宜昌市心理服务热线网络(宜昌市社会心理服务云平台),在2家民营精神病专科医院设立24小时心理咨询电话,在村(居委会)、学校以及重点单位建立了心理咨询(辅导)室或社会工作室(站),及时为贫困弱势群体和经历重大生活变故群体提供心理服务。
目前,夷陵区共有医疗卫生服务机构357家,其中政府办医疗卫生服务机构22家,村卫生室187家,个体诊所134家,民营医院9家,社区卫生站5家;全区有执业(助理)医师1404人,执业护士1281人,开放床位2770张;在岗注册乡村医生424人。人均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三项主要健康指标均优于全市平均水平。
夷陵区将继续加强组织领导,上下联动,探索建立健康促进工作发展的长效机制,力促全区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不断提升,为夷陵奋力冲刺“双千亿”、争创全国“百强区”,打造宜昌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提供坚强的健康保障。
三峡日报通讯员 朱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