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日报通讯员 李胤
宽阔的道路,清澈的河流,整洁的田园……盛夏时节,长阳磨市镇救师口村,处处都是生机勃勃的乡村画卷。
今年7月,首批省委统战部驻长阳磨市镇救师口村乡村振兴工作队任期结束。两年来,他们扎根土家山乡,修道路、兴产业、美环境、促善治,让救师口村这个曾经的重点贫困村蝶变重生、舒展新颜。
规划先行
共享产业红利
骄阳下,长阳磨市镇救师口村二组村民周忠新正在家门口的果园里忙碌,一棵棵梨树被拾掇得精神抖擞。
自从村里发展起了水果采摘园,周忠新就结束了十几年的在外务工生涯,回家当起了果农。“土地流转有租金,还能在果园挣工资。”周忠新笑着说。
人多地少,一直是制约救师口村发展的瓶颈。全村耕地面积仅1130余亩,人均不足2.5亩。虽然村里大力发展中药材、小水果,但由于不成规模,靠种地难以增收致富。
2021年7月,省委统战部驻村工作队初到村里,就带来了华中农业大学和三峡大学的专家团队。近两个月时间,专家们上山下河,驻村工作队走村串户,在充分征求村民意愿后,精心编制出一张集特色药材、水果采摘、观光农旅于一体的产业蓝图。
经过两年发展,加上近200万元帮扶资金的投入,一座占地200多亩的精品产业园初见雏形,百部、黄精、蓝莓、桃子、梨、葡萄,一年四季,地上瓜果飘香、地下药材满仓,为村里带来了大量游客观光采摘。
土地流转、参与种植、受聘用工……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118户村民吃上了产业饭,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上升到1400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50万元。
问需于民
共建美丽家园
盛夏傍晚,数百名群众聚集在救师口村委会前的广场,32平方米的超大屏幕上正放映着精彩电影。这块由驻村工作队联系,省工商联副主席企业金马凯旋集团响应“万企兴万村”号召,爱心企业捐资百万建成的村级文化广场,已然成了村里的文体中心。
“这么好的广场,在全县都是独一份儿!”村民陈瑜琳自豪地说道,在她的记忆里,基础设施落后一直是救师口村的痛点。村里缺什么?村民要什么?发展靠什么?驻村工作队问需于民,将基础设施提档升级作为管基础、利长远的头等大事。
驻村工作队落实帮扶资金100余万元,全面维修拓宽了村里的主干道,还安装了80盏太阳能路灯,让村民们告别了几十年的摸黑出门。实施产业园配套升级改造、安全饮水提档升级、河流生态修复等工程,村子里路宽了、灯亮了、水清了。
村容村貌的改变,大家伙儿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村民闫友平的家在公路旁,交通虽然便利,但晴时灰雨时泥,让她颇为苦恼。去年,村里把门口的公路硬化刷黑,把沿路屋坎修得整整齐齐,因地制宜打造美丽庭院,各家墙上也绘制了精美的墙画,闫友平对“美丽乡村”有了概念,和道路沿线的50多个农户一起,开始种花养草,把庭院收拾得干干净净,全村颜值显著提升。
深度帮扶
共谋全面发展
7月10日,是省委统战部驻救师口村工作队长王德奎在村里的最后一个工作日,除了认真准备交接,他翻看最多的,是一份2023年省直单位定点帮扶长阳项目清单。
“我们是牵头单位,除了驻村帮扶,更要为全县的发展出一份力。”王德奎说,省委统战部提出了“帮村带镇联县”工作思路,专门安排一名干部来长阳担任挂职副县长,负责协调帮扶工作,为省直各单位和驻村工作队在项目争取、政策落实方面打好助攻。
今年5月,省委统战部联合全省民主党派开展“同心服务乡村行”活动,500余名群众免费享受到了来自同济医院、协和医院等全省顶尖医疗专家的一对一服务。另一边,武汉理工大学、湖北工业大学材料领域的专家团队和长阳2家碳酸钙企业亲密协作,帮助企业攻克技术难关。
省委统战部牵线搭桥,近60次的结对帮扶活动,让省委统战部及省直统一战线在长阳结了亲,成为帮扶项目和资金的主要来源。两年来,省委统战部实施帮扶项目200余个,筹集落实各类资金近7000万元,引进招商项目33亿元……
7月11日,省委统战部新一批驻村干部正式接过“接力棒”,他们将会继续在长阳这片热土上迈开步子,挑起担子,紧盯群众“关心事”,谋划群众“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