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也是稳定经济基本盘的重要基础。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市持续推动“双千”服务提质升级,共收集128家工业企业反映问题183个,已办结128个,办结率达到69.9%。引才难、融资难、销售难是中小企业普遍反映的发展问题。
聚焦以控制成本为核心优化营商环境,全市积极开展帮扶中小企业提质增效行动,不断开展产才、产融、产销对接活动,助力中小企业提升抗风险能力,有效激活了工业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
产才对接显成效
100余家工业企业,3000余个普工、技工和工程师等各类岗位……在宜昌市第六届“聚集优秀人才 服务实体经济”大型专场招聘会现场,从全国各地赶赴而来的求职者,将举办地宜昌长江国际文化广场围得水泄不通。
此次招聘会由市经信局、市人社局和市“双千”办主办,现场求职者累计达到了2100余人,达成初步就业意向470余人,邦普、安琪、人福、长机科技等重点企业悉数到场,让全国各地的人才看到了宜昌高质量发展的活力。
“专场招聘会前,主办方充分摸排企业在用工、人才等方面要素需求,通过线上多渠道发布招聘会岗位信息,真正搭建了可靠、全面、实惠的招工平台。”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负责人介绍,今后将继续联合相关部门开展专场招聘会,持续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撑。
产业人才是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柱。今年以来,全市按照“1+5”招聘工作思路,聚焦市领导领衔培育“四上”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和规上工业企业的人才需求,经过综合分析和科学评判,在人才“引、育、留”上精准施策,靶向发力。
截至目前,全市先后组织宜昌市民营企业服务月暨专精特新企业专场招聘会、宜昌市“四上”培育企业暨服务绿色化工企业和装备制造企业专场招聘等大型招聘活动5场,邀请企业160余家,收集4600多个职位,收集简历2600余份,达成初步意向人数800余人。
一大批优质企业通过产才对接平台,引入紧缺的高素质人才。其中,10家市领导领衔招引培育“四上”企业达成初步就业意向40余人,70家“专精特新”企业达成初步就业意向220余人,92家规上工业企业达成初步就业意向400余人,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产融对接解难题
7月19日,市经信局“产融对接”活动第一期举行,共有14家企业参与产融对接,分别提出当前的融资需求,金融机构现场进行回复,并介绍支持产业发展的相关产品及金融服务。最终8家中小企业成功签约,贷款授信金额超过1亿元。
融资环境不断优化,才能厚植中小企业培育“沃土”。今年以来,全市积极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金融服务中小企业的决策部署,持续助推金融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组织建设银行、湖北银行和邮储银行等金融机构点对点服务企业18家,协调解决企业融资难题。
聚焦企业融资需求,金融机构纷纷推出形式多样的融资产品,较好地缓解了中小企业生产经营所需流动资金,促进了中小企业的转型升级和健康发展——
市担保集团开发出“‘四上’企业培育贷”“科技信用担保贷”等创新产品,加大对“四上”培育企业、科技型企业的融资担保支持力度,在保余额达到55亿元。
中行三峡分行推出“中银企E贷”,制定《支持“专精特新”企业行动方案》,普惠贷款余额较年初新增6.09亿元,线上贷款余额较年初新增2.55亿元。
三峡农商银行为全市“专精特新”企业发放贷款21.64亿元,发放“专精特新小巨人信用贷”4800万元,各项存款余额1353亿元,较年初净增226亿元,净增额、增幅均排名全省市州行第一位。
在金融“活水”的润泽下,一批中小企业正在迅速崛起,今年上半年净增“四上”企业500多家,工业经济的脉动强劲有力。
产销对接促发展
精彩的企业路演、多样化的产品展示、零距离的现场试验……今年6月举办的全市建材、电线电缆产销对接会上,48家需求企业受邀参加产销对接,全方位展示了最新的建材、电线电缆产品。
此次活动由宜昌市人民政府主办,市经信局、市“千名干部进千企”服务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承办,旨在推广“宜昌制造”品牌,促进重点项目和企业使用“宜昌制造”的优质产品,提高全市建材、电线电缆等行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
“政府搭建这样的平台,对于我们企业来说是非常好的契机,进一步拓展了企业的发展空间,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参展企业湖北田鑫建材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洋表示,多方搭台的产销对接活动不仅注重实效,而且有助于建立联系,促进长远合作。
政府“牵线搭台”,企业“牵手合作”。今年,全市通过产销对接精准化,持续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协作发展,大力推广宜昌工业产品,帮助企业拓展市场,助推企业做好供需对接,缩短采购周期,降低采购成本和运输成本,为企业搭建一个展示自我、资源共享、协同发展的平台。
截至目前,全市先后组织开展生物医药、焊丝、磨具磨料、文化用品、精细磷化工、建材与电线电缆等6场产销对接会,有力促进了上下游企业协作配套、产供销协同加速,打通了本土供需“内循环”。
三峡日报通讯员 经信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