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8月10日
  出版
首页
分享按钮
第A3版: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

吉官兵:一段延续38年的异姓父子缘

吉官兵翻阅1985年签订的收养公证书。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邓羽琴 摄

吉官兵(右)与董德贵牵手散步。(图片由西陵区委文明办提供)

董德贵八十大寿时,吉官兵(前排左)一家人与其合影。 (图片由吉官兵提供)

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邓羽琴 通讯员 宋志豪

“奶粉和新衣服都带上了吧?记得问问护工,爷爷最近身体怎么样。你们多陪陪他,拍些照片回来啊!”8月7日清早,西陵区西陵街道土街头社区居民吉官兵在车旁不停叮嘱女儿,他们即将出发去看望并无血缘关系的董德贵老人。

吉官兵日常经营一家肉铺,平凡生活的背后,却有着跨越时空的感人故事:上世纪80年代,吉官兵出门务工,艰难时幸遇聋哑人董德贵收留,并给予无微不至的关爱。从那时起,他38年如一日,与家人将董德贵视为亲人照顾,续写了一段情真意切的异姓父子缘。

幸得收留,同屋共度艰苦岁月

吉官兵出生于点军区土城乡的穷山沟,家中八个孩子,他排行老六。面对每天寻猪草、割牛草的日常,他自小萌生闯出不同人生的念头。

“不想留在山里,要出去给自己奔个前途。”1984年,18岁的吉官兵为谋生计,徒步3个多小时来到了几十公里外的桥边村(现为桥边镇),渴望在当时对他而言最繁华的地方,凭借双手改变命运。

“离开家里来到桥边,我想有个落脚的地方,有个可以依靠的人。”经熟人介绍,他被带到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土屋前,结识了41岁的聋哑人董德贵。由于常年独居,董德贵爽快答应了关于借住的请求。吉官兵在屋旁用砖搭起约6平方米的棚户,两人从此共同生活在一个屋檐下。

打零工、做生意、干农活……吉官兵白天在外奔波,晚上回到家,总能吃上董德贵做的热腾腾饭菜。“每天不论多晚,他都要等到我回家,递上一杯热茶后才肯睡觉。”吉官兵说,董德贵将自己当儿子一般对待,默默照顾生活起居。闲暇时,二人磨合着使用最简单的手势交流,逐渐没有了沟通障碍。

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吉官兵了解到,董德贵幼时失去父母,并且没有成家,无儿无女,仅有几个表亲,常住的土屋也是村集体所有的闲置资源,生活十分清苦。可他为人勤劳朴实,自食其力撑起二人的生活。“他不仅饭菜做得好吃,而且种水稻、麦子、油菜都是一把好手。”吉官兵说,董德贵家里分了田,白天干起农活丝毫不输给其他人。

为了感谢董德贵的照顾,不做工时吉官兵也会承担家务,对他嘘寒问暖。久而久之,外人常说他们俩就像亲父子一般。

成为父子,相伴创造幸福生活

董德贵在艰苦时的关照犹如雪中送炭温暖了吉官兵,他想以认亲的方式回报恩情,让孤苦的董德贵老有所依。

吉官兵的父母听说儿子要认他人作父,起初并不理解。吉官兵耐心劝说,将董德贵无依无靠的艰难状况和二人相互陪伴的生活细节一一道出,并承诺对三位长辈一视同仁。父母最终被打动,叮嘱他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也要一如既往地对董德贵好。

“兹证明董德贵于1985年11月22日收养吉顺清、韩永珍之子吉官兵为养子,董德贵为吉官兵的养父。”在当地公安部门的帮助下,两人通过公证成为了合法父子。同时,户口本家庭成员关系一栏,清楚注明了父子关系。公证后,吉官兵践行着自己的诺言,在生活上给予董德贵无微不至的照顾。

1986年,吉官兵经人介绍认识了同乡姑娘朱国英。相亲当天,他说:“我除了父母外,还有一个特殊的父亲,是残疾人,不管将来生活过得好与坏,我都要带在身边。”朱国英听完,丝毫没有犹豫便留了下来,共同担起照顾董德贵衣食住行的责任。

破旧的土屋承载不下更多人,吉官兵打算建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家。苦于贫穷,他不得已寻求村民资助。“你是个有情有义的人,把钱借给你,我们放心。”当初了解公证的人纷纷慷慨解囊,很快凑出8000元送到他手中。

1988年,凭借这笔“巨款”,吉官兵在村里建起了第一栋二层楼房,并把一楼最宽敞明亮的房间留给董德贵住。后来,吉官兵两个女儿相继出生,给家庭带来新希望。一家人满怀信心,铆足干劲,7年内还清了债务。

2000年左右,吉官兵开始每天清晨挑两箩筐新鲜蔬菜坐轮渡跨江前往西陵区西陵街道土街头社区卖菜,晚上再乘船回家。有了固定摊位后,他干脆在土街头租下房子,妻子也加入进来,生意越做越红火。

传承孝心,病床前全家日夜陪护

夫妻俩为生计奔波时,董德贵尽起爷爷的义务,帮忙照顾孩子。“两个女儿都是他带大的。”吉官兵说,老人特别喜欢女儿,甚至到了溺爱的程度。有时女儿犯错父母想教训一下,老人不会说话,急得直接推开大人,将她们紧紧护在怀里。祖孙之间逐渐有了深厚的感情。

2012年,董德贵在收柑橘时不慎从农用车上摔下来,昏迷不醒。正在做生意的吉官兵,听到消息后立即放下手中的活,赶回桥边镇把董德贵送往医院。因头部伤势较重,医院下达了《病危通知书》。

“赶紧转到大医院!哪怕是送到武汉、北京,也要救爷爷。”一家人正急得不知所措时,女儿斩钉截铁地说。这个决定及时挽救了老人的命。后经医生诊断,董德贵脑中有淤血,因为靠近神经做手术有很大的风险,只能住院靠药物控制。

在董德贵昏迷不醒时,吉官兵每天守在医院里,待老人清醒后,悬着的心才终于放下。“一家人还要吃饭,生意不能停啊。”这次意外几乎用掉了家里一年的收入,吉官兵不敢松懈,很快返回菜市场。关键时刻,妻子朱国英顶了上来,她住进医院陪床,端水喂饭、擦洗身体、守着换药……一个多月没日没夜的照顾终于将老人从鬼门关前拉了回来。

随着年龄增长,董德贵的身体状况大不如前,吉官兵将老人接到土街头的出租屋内贴身照料。“越老越像个孩子。”吉官兵说,老人怕冷不爱洗澡,有时发脾气还会动手打人。他从不计较,依旧开足暖气,耐心哄着洗完,事后老人甚至会作揖以表谢意。

2019年,董德贵被查出患上老年痴呆症,经常晕倒不省人事,吉官兵及家人对他照顾更加细心。为防止磕碰,他们在老人房间的门框、地面和床边都铺上厚厚的海绵垫,不分昼夜随时看护。

不离不弃,数十次寻回走失老人

近些年,吉官兵在新陶珠菜市场经营一家肉铺,他每天凌晨2点起床送货,妻子早上4点出摊,忙到中午回家,生活条件有所好转。但他却有了新的担忧,老人常常偷跑出门后找不着家,极易发生意外。

2021年4月30日晚,董德贵走失,吉官兵寻人无果,随即向社区和派出所求助。通过网格员广泛发布寻人启事,警方调取周边监控,最终在江边找到老人。“吉官兵在这里做了十几年的生意,我们一直以为他只是个孝顺的好儿子。”土街头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王萍说,由此社区才知道原来他们两人并无血缘关系,居民们深受感动。

“除了安全问题,最揪心的就是他在外不吃不喝会饿肚子。”吉官兵说,他特意定做了一个刻有自己联系方式的铜牌,常年挂在老人裤腰处,同时也抽出更多时间陪伴他。

董德贵陆续走失数十次,多则十余个小时才被寻回,家人们忙于生计,看护压力日渐增加。吉官兵不忍心将老人锁在家中,经熟人推荐,多次考察,于2022年8月将老人送往长阳龙舟坪镇农村福利院,保障他有充足活动空间和专人全天候照顾。

牵挂不在身边,却一直都在心里。今年2月,吉官兵及家人将董德贵接回家中,为他举办了隆重的八十大寿生日宴会。老人头一次看到比人还高的八层生日蛋糕,笑得合不拢嘴,双手比出大拇指以表喜悦。“逢年过节就会把老人接回来,平时也常带着营养品和新衣服去看望。”吉官兵说,家里时刻与福利院保持密切联系,老人有任何需求都第一时间回应。

38年信守承诺,滴水之恩以涌泉相报,吉官兵义务照顾异姓聋哑父亲的事迹得到了社会各界认可。他先后获评“宜昌好人”、“宜昌楷模”等称号,被提名为“感动宜昌2021年度十大民选人物”。

亲友心声

践行报恩承诺,弘扬好人精神

一份承诺,全家践行。多年陪伴董德贵的不仅是吉官兵一人,他的妻子、儿孙都与老人结下深厚情谊。

“吉官兵是个知恩图报的人,从第一次在老屋见面,我就认定了他。接受老人家,把他当作自己的父亲看待,都是理所应当的事情。”妻子朱国英提起过往云淡风轻,她说夫妻二人互相孝敬彼此父母,共同抚养儿孙,一家人一条心,日子总会越过越好。

“爷爷不会说话,但他对我们很好,看不得我们受一点委屈。小时候在外面受欺负了,他还会拎起棍棒出门给我们讨回公道。”大女儿吉海英说,自己与妹妹是被董德贵带大的,父母的言传身教让她们学会敬重老人,祖孙关系胜似亲生。如今去福利院看望老人时,他们都会第一时间紧紧相拥。

吉官兵一家人无私照顾董德贵多年,也感动了身边人。

董德贵的表妹刘红珍说:“自1985年吉官兵担起照顾表哥的责任后,一直都把他当作亲生父亲来孝敬,即使后来表哥生病了,他们一家人也从未嫌弃过他,反而对表哥更加好,我都有些自愧不如。”

“他是个好人!”问及吉官兵,邻居范厚武连连点头。他告诉记者,尽管没有血缘关系,吉官兵对老人是有求必应,还经常牵着他到江边散步。老人走丢时,看见他着急,街坊邻里都自发帮忙寻人。

“居民听说吉官兵一家的感人事迹后,纷纷为他们的善举点赞。”土街头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王萍说,吉官兵为弘扬好人精神、建设新时代良好家风树立了榜样。

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邓羽琴 通讯员 宋志豪

记者手记

他为我洗衣做饭

我为他养老送终

一次青年时的相助,一生不离弃的相伴。农村小伙吉官兵艰难时借住聋哑人董德贵家中1年,却用后半生赡养老人以报恩,让亲情跨越了血缘的鸿沟。

上世纪80年代,刚成年的吉官兵赤手空拳从贫穷落后的山村走出来,要想在新地方谋生立足并非易事。孑然一身的董德贵,无法言语只能靠种田为生,选择帮助他已是付出所有。为感谢董德贵的照顾,吉官兵与他公证为合法父子。

吉官兵至今保存着三份签订于1985年的公证书,纸页泛黄却未有破损。“做人要讲良心,最困难的时候我们一起熬过来了,后面生活变好,只要我有吃有喝,就能一直照顾他。”吉官兵说,他从未后悔当初的决定。

相守是最温暖的承诺,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38年来,吉官兵一直把董德贵当作父亲孝顺。走亲访友,搬迁房屋,他将老人始终带在身边。老人摔倒病重,多次走失,他放下工作贴身照料不离不弃。

如今,吉官兵一家常住在西陵区土街头社区的出租屋内。七十多平方米的房子,最多时容纳了10个人。“只要人不懒,勤快一点,敢想敢拼,总能过上好日子。”吉官兵说,一家人齐心奋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幸福感日渐攀升。儿孙们接续传承,担负起更多关爱老人的责任,也给“孝”字注入了最美内涵。

采访结束时,吉官兵向记者分享摄于董德贵八十大寿时的全家福,画面中,一家人紧靠头戴生日帽的老人,脸上洋溢着幸福笑容。吉官兵说:“我从来没想过他是不是亲生的父亲,他为我洗衣做饭,我为他养老送终。”

·邓羽琴·

Copyright @ 2006-2017 www.cn3x.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212016002

鄂ICP备06002096号-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鄂)字008号

2023-08-10 1 1 三峡日报 c263997.html 1 吉官兵:一段延续38年的异姓父子缘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