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松
2006年,我来到了宜昌。一转眼,我已经在这里生活17年了。虽然不是土生土长的宜昌人,但17年的生活经历,宜昌的一草一木都已经融入到我的血液里。我想自豪地说一声:我是宜昌人。
17年前,一场家庭变故之后,舅舅把我从北方接到宜昌生活。那时的我,正值青春叛逆期,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加上一时的水土不服,让我对这个城市充满排斥。精神上的极度压抑导致了我身体上的不适,健康每况愈下,瘦得皮包骨头。
当了半辈子中学校长的舅舅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想方设法开解我,让我放下思想包袱,回归正常的生活轨道。
舅舅带我吃遍了宜昌的特产美食:凉虾、土家蒸肉、干烧铜鱼、夷陵春卷、鸡泥桃花鱼、冰凉糕、宜昌三游神仙鸡……他还领我走遍了宜昌的山山水水:三游洞、白马洞、桃花村、黄陵庙、金狮洞、白果树瀑布、晓峰悬棺、猇亭古战场、高岚风光、葛洲坝工程、三国古战场、玉泉寺……每到一处,他都娓娓道来,让我了解宜昌的历史变迁和发展历程。特别是宜昌的文化骄傲——屈原,他的经历和故事,是舅舅提及最多的。
来自内心的变化是润物无声的,源于灵魂的触动是潜移默化的。这座城市在我的眼中慢慢地变得亲切和可爱起来,她和我北方那个高山远水、阡陌交错的故乡完全不同,宜昌有着无穷的故事、独特的风情和深厚的底蕴——而这一切都和屈原分不开。
有一天,我站在高高的河堤上,望着高远的蓝天,突然就想起了陈子昂的诗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就在那一刻,我的泪水奔涌而出,我敞开了心扉,用全新的姿态拥抱这个城市拥抱新的生活。
我开始用平和的目光打量这个与众不同的城市。是它用无尽的魅力吸引着我带领着我,是它用博大的胸襟包容着我感化着我,是它像一个不语的智者指引着我教育着我。
我要真正地融入宜昌,走进屈原的内心深处。
当我真正融入到这座城市的时候,才发现在屈原的思想情感和文化氛围的熏陶下,生活在宜昌这块人杰地灵的土地上的宜昌人民勤劳、团结、向善,穿越了历史的尘埃,屈原的身影一直都在,屈原的影响已根深蒂固。
屈原对宜昌的积极影响体现在生活中的多个方面,骨子里质朴、节俭的品质被代代相承,流传至今。宜昌人过日子都很节俭,容不得浪费。但若以此便认为宜昌人自私、小气,那就大错特错了。不论是2008年汶川大地震还是抗击疫情的关键时期,宜昌人都体现出高度的责任感,慷慨地伸出援手。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在一个地方待久了,就会自然生出感情来,有很多时候我就把自己当成了宜昌人。
也正是因为如此,我决定在宜昌长期发展,当一名真正的宜昌人,当一个屈原文化的传承者。
我需要找一份工作,但我意识到,自己的短板是文凭过低。哪短补哪,于是,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我决定参加成人高考,提升自己的学历。
功夫不负苦心人。3年后,我拿下了一纸大专文凭,并凭此在一家公司谋得了一份行政工作。我知道,有了一个好的开端后,以后的路就顺畅多了。
我十分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工作机会,每天工作起来都精神充沛、任劳任怨。
我的工作能力,得到同事和办公室主任的认可;我的工作态度,也给领导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由原来的行政文员到行政专员再到行政主任一直做到行政经理,最后被提拔为公司副总。
舅舅看着我一天天蜕变,十分欣喜。一向低调的他,在我正式上任副总的那天,在酒店张罗着摆庆功宴,把亲朋好友都请到了现场,不停地和人碰杯。
大伙都让我讲两句。我说:“大家都知道屈原的故事吧,他就是我的偶像。我是不断努力求索,才一步步走到今天的。”我的话不多,但字字情真意切,发自肺腑。
如今,我的孩子已经5岁了,我们一家几口生活在宜昌,其乐融融。我经常把舅舅接过来同住,以尽孝道。舅舅上了年纪,喜欢回忆往事,他经常感叹于我初来宜昌时的样子。每当这时,孩子都会睁着圆溜溜的大眼睛好奇地问我:“爸爸,你原来不是宜昌人吗?”我说不是。孩子又问:“那现在呢?”我说:“现在是,现在绝对是。”
我想,等孩子再大一点,我就会像当年舅舅给我讲故事那样,把屈原的故事一点点讲给孩子听。如果,孩子问我为什么这么喜欢屈原,我就会告诉他,因为屈原是我一生的精神偶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