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尤蔓 通讯员 杜雅心
秋风徐徐,走进当阳古镇河溶镇建国村绢庄街,只见屋舍俨然,阡陌纵横,整洁干净,一幅环境优美、和谐幸福的美丽画卷映入眼帘。
近年来,绢庄街创新搭建“123”组织体系,即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发挥“三会两队”作用,推动吸纳一个群众到一个以上组织体系,从围着群众“转”、做给群众“看”,到带着群众“干”,跑出乡村治理加速度,实现了绢庄街的涅槃重生。
强引领,变“跟着干部跑”为“围着群众转”
2022年8月,绢庄街被确定为河溶镇共同缔造示范点,根据规划要求,村民需要自己拆除房前屋后违章建筑,让出闲置宅基地,打造小游园、小花园。谁知,通知一出即遭到村民的反对。
为了充分听取村民意见,建国村共同缔造专班成员先后5次入户,8次召开湾子屋场会,组织动员村民,让村民明白,共建绢庄街,共享绢庄美好,必须大家出资出力、投工投劳、让地让利、献计献策,做到利益与共,形成利益共同体。
“我们绢庄街被看中,还是全镇共同缔造第一批试点咧!一定要治理好人居环境……”广场下,星光萦绕,灯火通明,忙完一天农活的村民搬着凳子摆起龙门阵。
村“两委”班子和党员、村民围坐一起,大家拉家常、聊民生,畅谈绢庄街发展前景,这样的“夜话式”“院子式”讨论不知不觉成了常态。
与此同时,绢庄街湾落成立党组织,下设5名党员中心户,每户党员中心户包联10名村民,形成“村民小组党组织+自然湾组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的组织架构,党组织开展连心结对活动,不定时上门,做好政策宣讲、项目沟通解释等工作。
绢庄街还鼓励并指导一批热心公益的住户组建自治组织,村民理事会、老年互助理事会、志愿服务队、文体俱乐部等社会组织陆续成立,将所有住户网罗进来。自治组织发挥沟通协调作用,串百家门、知百家事、解百家忧,建立起“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共治体系。
聚合力,变“做给群众看”为“带着群众干”
绢庄街的酒厂宿舍花坛修复改造、堰塘栏杆搭建、排水管填埋等工作项目建设中,工程成本预算19万余元,而实际只花了14万余元。党员邓国新、肖友信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让地支持排水管铺设,主动协调村民拆违,引导村民白明文、郑道华拆除空置危房,铲除违建附属屋,完成宅基地置换,扫除道路通行障碍。
根据绢庄街区域规划设计,文体广场景观节点就在村民郑士专屋旁,郑士专主动提出捐出屋旁堰塘,腾出建设空间。他说:“党员带了好头,群众跟着拆违建,那我不能拖后腿。”出工出力不要报酬成为绢庄街新气象,村民捐资捐物44678元。
兴产业,变“一人先致富”为“带领群众富”
近年来,绢庄街把“产业兴旺百姓富”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煜晖葡萄产业园和莫家湖蔬菜专业合作社,主攻果蔬产业。村民将自己的土地流转给种植大户,然后在产业园、合作社打工,既有土地流转承包金收入,又有打工收入。
“我农闲在家门口葡萄园做事,还能在家照看孙儿,太方便了!”绢庄街的史金玉高兴地说。史金玉是脱贫户,身子骨弱,出不了远门,党员领办的产业园让她实现了增收顾家两不误。
党小组长曹军身为煜晖家庭农场的负责人,自己富起来后不忘扶贫帮困,不仅在本村,邻村民新、前合、民联等村农户只要遇到种植方面的难题,都是曹军帮助解决。他实行“免费供种+技术指导+生产包销+临时帮工”的“一条龙”服务模式,联系各类农业技术专家给绢庄街种植户和困难群众进行授课,提升他们的种植技能。
村民贺大砚、张小玉夫妇长年在煜晖葡萄园务工,年收入5万元,在曹军的指导下自己种了10多亩甜瓜、西兰花,年纯收入6万元。
随着葡萄产业园和蔬菜合作社的不断发展壮大,加上沿河街古镇改造和绢庄街共同缔造试点建设,该区域人文环境不断向好,集采摘、旅游、食宿为一体的农旅融合模式已初现雏形,美好蓝图正在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