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宜昌是大国重器三峡工程所在地,是习近平总书记为长江经济带发展“立规之城”,肩负着“一江清水东流、一库净水北送”的政治责任和特殊使命。
2018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长江、视察湖北,首站到宜昌。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宜昌坚定不移沿着总书记指引的道路砥砺前行,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之路,加快建设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实现了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互促共进、相得益彰。
宜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2022年蝉联全省第一,国控省控断面水质达标率100%,长江宜昌段水质稳定达到Ⅱ类标准,出境断面总磷浓度较2017年下降62.6%。湖北清江获评全国“最美家乡河”,枝江金湖荣获“长江经济带美丽湖泊”称号,宜昌荣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单位GDP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下降20.5%、28.8%,昔日“生产岸线”变身50里生态绿廊。
五年来,宜昌经济总量连续跨越四千亿、五千亿两大台阶,现代化工新材料、生命健康、新能源及高端装备、大数据及算力经济、文化旅游“3+2”主导产业聚链成群,宁德时代、欣旺达等头部企业纷纷重仓宜昌。宜昌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更绿、基础更稳、后劲更足。
坚持综合治理 做深治水文章
立规之地,理念先行。共抓长江大保护,宜昌有目标、有规划,更有行动和探索。
水的问题,表象在江河,根子在流域,核心是管网。近年来,宜昌坚持以流域综合治理为抓手,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关键,探索形成了以管网为重点的厂网江河系统化、排水供水一体化、管网投资市场化的“三峡治水”模式。
水岸协同,靶向治污减污。聚焦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水安全“四水共治”,在省级规划的基础上,将全市细分为12个三级流域管控单元、27个四级流域水体“治理底图”。坚持标本兼治、系统推进,高标准实施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长江经济带污染治理“4+1”工程和长江高水平保护十大攻坚提升行动。
统筹推进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协同治理。以城镇污水垃圾处理为切入点,统筹解决黑臭水体、垃圾围城等民生难点痛点问题,新建排水管网1000公里,新建、改造污水管网559公里,新增污水日处理能力28.5万吨。全市13家省级以上工业园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实现全覆盖,24座城镇污水处理厂、73家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全部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宜昌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已点火运行,垃圾日处理规模2250吨,年发电量1.7亿千瓦时,节约标煤7万吨。建成全省规模最大、处理类别最全的“焚烧+填埋”综合性危废处置项目——“七朵云”工业废物集中处置中心。
全域修复,筑牢生态屏障。坚持保山护水、治山理水、美山靓水,扎实推进长江干支流生态修复工作。深入开展绿色矿山建设、废弃矿山生态修复行动。成功申报全国第二批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建设中华鲟救治监测中心、长江珍稀鱼类增殖放流点、三峡珍稀濒危植物保护基地,国家重点保护动植物种群数量成递增态势。最新科考显示,被誉为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指标生物”的江豚,在长江宜昌段安居数目,从2015年的5头增加到23头,至少有4个“家族”。
坚持质效优先 加快向绿转型
充分利用化工企业“关改搬转”腾退的空间和资源,全力推动传统磷化工向新能源电池材料、动力总成和高端装备制造迭代升级。建成全国第二个、中部第一个电子化学品专区。近两年来成功引进宁德时代邦普、欣旺达、广州天赐、山东海科、中清智慧、楚能锂电等一批项目落地建设,形成了一条涵盖正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的新能源电池全产业链。宜昌正朝着打造世界级动力电池产业集群和核心基地目标迈进。
宜昌的底色是绿色,优势在“绿电”,积极发挥“绿电”优势发展数字经济。三峡集团投资在宜建设三峡大数据中心,全国首个绿色零碳数据中心——三峡东岳庙数据中心(一期)去年建成投运。宜昌正全力争取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枢纽节点落地,加快推进国家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试点。
坚持先立后破,积极稳妥推进“双碳”行动,致力打造清洁能源之都。宜昌拥有水电站468座,年发电量1400亿千瓦时,清洁能源装机占比94%。建成风电项目9个、光伏电站422个,总装机100万千瓦。7个抽水蓄能电站纳入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投资88亿元的长阳清江、投资86亿元的远安宝华寺抽水蓄能项目去年11月开工建设,投资151亿元的五峰太平抽水蓄能项目获批核准。探索风电与农林业融合开发,推动百万千瓦集中式“渔光互补”“农光互补”光伏基地建设。积极开展园区级“源网荷储一体化”试点,打造宜昌自贸区18兆瓦分布式光伏示范基地。在全国首创船舶污染物协同治理信息系统“净小宜”,建成长江首个水上绿色服务区“豚小宜”。畜禽粪污治理“种养全结合、市域大循环”模式全国推介。
深入实施“电化长江”五年行动,推动绿色智能船舶产业突破性发展。全球载电量最大的纯电动船舶——“长江三峡1号”去年3月建成投运,国内首艘内河氢燃料电池动力船“三峡氢舟1号”顺利下水。加快城市交通运输方式绿色升级,推动燃油重卡、营运出租车电动化升级换代,搭建全市一体化充电网络平台,培育“三峡绿电+绿色交通+智慧服务”全产业链条。
建成省内省个超低能耗公共建筑,成功入选全国装配式建筑范例城市。设立“宜昌长江保护日”,大力倡导绿色出行,形成绿色低碳风尚。
坚持改革赋能 强化生态保障
创新流域管理体制机制。在长江一级支流组建省内第一家流域综合执法机构。出台全国首个生态流量泄放标准、全省首个水电站生态流量泄放监管文件。创新流域水生态保护综合执法改革,入选全国法治政府创建示范项目。
优化资源环境要素配置。出台用能权有偿使用办法,对新上1万吨标准煤以上的项目用能实行用能权差别化有偿使用,对关停企业有能权由政府收储。稳步推进碳排放权交易,三宁化工公司完成全国首单碳排放权质押融资。水权交易迈出实质性步伐,完成全省首例水权交易。
做大做强宜昌“水管家”公司,通过增资扩股、收并购等方式控股宜昌城区供水、排水服务,实现涉水设施全生命周期统一规划建设、统一运行调度、统一智慧管理。实施长江宜昌城区段污水管网与生态水网“两网”共建工程,绘制管网“数字地图”,推进源头错混接改造、雨污分流改造、污水管网“补空白”,控源截污,系统提升水环境治理效能。实施清江水系连通及生态修复工程,将清江隔河岩水库优质水源引入宜昌城区,“引清入宜、活水润城”,提升居民饮水品质,长效补充长江生态水量。
率先在全国探索污水管网价格机制改革试点,积极探索社会资本参与城市管网建设新模式,按照“谁污染、谁使用、谁付费”原则,努力建设全国“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全达标”标杆示范城市。创新“按效付费”绩效考核机制,以新增污染物收集量、污水处理厂进水浓度等考核结果为依据,兑现社会资本管网建设投资及回报,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多赢。
创新生态领域法治保障。用足用好地方立法权,制定清江保护条例、黄柏河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采取“环保+公安”执法模式,构建“河湖长+警长+检察长”协同机制,严厉打击生态环保领域违法犯罪行为。高标准建设专业化环境资源审判法庭,推行“三审合一”专业化审判模式。建立长江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协作机制,积极推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发出全省首例生态损害赔偿协议司法确认。
坚持共建共享 放大生态红利
因水结缘、因坝同兴,宜昌市始终秉承“自家人、一家亲、城市合伙人”的理念,以“四个重大”推进落实机制为抓手,与三峡集团等企业抱团发展,同向同行。
强化政企共建,以整体系统改善宜昌城区及长江流域宜昌段生态环境质量为目标,扎实推进长江大保护和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
2021年9月,三峡集团搬迁湖北,宜昌市抢抓机遇,积极探索在绿电资源利用及生态环保、文化旅游、新能源、数字经济等产业领域与三峡集团开展全方位合作。宜昌主动扛起长江中上游区域性中心城市使命担当,探索建设三峡地区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
截至目前,在宜昌13个县市区中有11个县市区均已落地大保护项目,包含水环境综合治理、城镇供水、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等项目,已完成投资百亿元。其中,宜昌主城区落地项目有:宜昌市主城区污水厂网、生态水网共建项目(一期)PPP工程,已完工并进入试运营,夷陵区长江大保护PPP项目,宜昌市主城区污水厂网、生态水网共建项目(二期)PPP工程,宜昌市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已完工并投产发电。
以上项目建成后,基本解决宜昌市主城区排水管网清淤检测、雨污分流和易涝点治理,进一步提升污水收集处理效能;打造“双水源”供水系统,为宜昌实施“东进、北拓、中优”战略提供稳定、优质的水源保障。
猇亭污水处理厂示范项目建成人工生态湿地,昔日入江排污口变身市民生态打卡地。利用煤厂搬迁遗留地块投资兴建长江生态修复公园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规矩广场,成为市民喜爱的长江大保护教育基地。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水电工程专题博物馆——三峡工程博物馆,以时间为轴线展示三峡工程百年圆梦历程,激发人们守护“一江碧水东流”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使命感。G348国道升级改造,打造绵延39.6公里的“地质科普路、生态研学路”,讲好长江大保护的“地球故事”“宜昌故事”。
山水为媒,长江为证。宜昌牢记“国之大者”,深入实施“双碳引领、枢纽赋能、强产兴城”战略,着力推动城市和产业集中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打造世界级宜昌,誓守一江清水浩荡东流,合力唱响新时代长江之歌!
组稿:夏家刚 梅云雄 本版图片由市三峡工委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