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9月23日
  出版
首页
分享按钮
第A3版:绿色长江 壮美三峡

“智”汇壮美三峡 共护绿色长江

——“长江大保护·三峡论坛”专家学者发言摘登

郭生练

吴道喜

李国平

秦尊文

杨文俊

曾刚

刘怀汉

夏军强

9月22日,“长江大保护·三峡论坛”在宜昌开幕,沿江11个省市民盟省级组织、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技术经济学会以及科研院所、高校等代表、专家学者约150人共聚一堂,共商长江大保护,共谋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优化三峡水库防洪特征水位

武汉大学水资源工程与调度全国重点实验室、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二级教授 郭生练

三峡水利枢纽是治理开发和保护长江的关键性骨干工程,具有防洪、发电、航运、供水等综合利用功能。长江上游已建成几万座水库,在保障我国防洪、能源、航运、供水、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长江上游水库群建成运行导致三峡水库来水来沙的水文情势发生了重大改变,三峡水库现有设计洪水和防洪特征水位已无法适应新时期的新需求,需要考虑上游水库调蓄影响和水库功能与需求的改变,水库运行期可动态调整防洪限制水位(汛限水位)和防洪高水位。

综合考虑三峡水库汛期分期,长江中下游梅雨和上游华西秋雨信息,建议将三峡水库主汛期和后汛期的分期节点调整为8月8日至9月10日的动态区间,充分利用气象水文预报的预见期,在确保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实行水库汛期运行水位动态控制和提前蓄水调度。

把初设确定的三峡水库运行175-155-145m方案调整为175-160-155m方案。主汛期根据水文气象预报信息在155-160m区间动态控制,长江中下游梅雨结束后应考虑提前蓄水,8月底蓄至163m左右,9月底蓄至165m,10月底蓄满。

建议在保证大坝安全和下游防洪标准不变的前提下,汛期减少弃水并增加枯水期下游补水量,预计可增加10%左右的发电量;抬高运行水位有利于库区航运和减少消落带,9月份尽量不蓄水或少蓄水,减少对下游河道、洞庭湖和鄱阳湖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鉴于三峡枢纽工程的重要性和问题的复杂性,呼吁国家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团队开展三峡水库运行方案论证,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调度规程或方案,充分发挥三峡工程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等效益。

建立健全长江流域协调机制

长江水利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 吴道喜

我国第一部流域保护专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自2021年颁布实施以来,长江流域法规体系建设稳步推进,流域规划体系日趋完善,水旱灾害防御成果显著,流域水资源统一配置和调度秩序进一步规范,基本实现流域干支流和重点湖泊生态流量保障目标全覆盖。

与此同时,法律实施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如协调机制尚不健全,流域统筹力度仍显不足、部分法律概念界定尚不明确,监测网络尚不完备、数据支撑能力有待提升等。

针对这些现状和问题,有如下建议:建立健全流域协调机制,强化跨部门跨区域统筹协调,充分发挥长江委流域管理机构作用,运用好已较为成熟高效的流域协商合作工作模式,为完善长江流域规划体系做好技术支撑。

全力配合释义,推动法律规定落地生根。建议加快研究出台法律的配套规定,做好长江保护法适用县级行政区域范围、干支流岸线等概念的明确和细化工作。继续对现行法规、规章和各类规范性文件进行清理,形成长效机制。争取通过司法解释或其他立法措施,解决非法采砂法律标准尺度不一问题。

完善流域监测网络体系,强化数据基础支撑保障。建议以现有流域水文站点为基础,合理布局流域综合站网和各类专业站网。在统一监测网络规划的基础上,利用长江委已建成运行且功能较为完备的流域涉水信息监测站网,完备翔实的流域基础数据信息,以及覆盖全流域的防洪、水资源、水工程调度系统,协助长江流域协调机制建立长江流域监测信息共享机制,搭建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汇集整合各方面的监测信息,为长江大保护各项决策提供有力支撑。

推进长江经济带区域协调与高质量发展

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区域科学协会理事长 李国平

长江经济带作为中国跨区域最广、人口最多、经济实力与潜力最强的区域,在中国区域经济格局中占据核心地位,是贯彻落实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地区。长江经济带区域协调和高质量发展对于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引领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区域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

针对长江经济带发展中需要破解的难点与问题,应全面、完整、准确落实新发展理念,基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维度系统设计和谋划区域协调和高质量发展方向及其基本路径。

长江经济带建设需要通过促进交流合作实现长江上中下游优势互补,统筹发展,充分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实现上中下游地区协调发展,突出其示范引领作用,助力缩小全国东、中、西部发展差距。

为创造良好创新生态环境、培育科技创新能力,需要探索建设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平台,优化整合科技创新资源要素,释放区域科技创新活力,同时加强科技创新的支撑能力。

产业布局方面,在优化调整长江经济带生产力布局、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过程中,需要深刻把握产业发展与城市体系演化的客观规律,建构较为均衡的长江经济带现代化产业体系。区域发展差异方面,要形成统一的区域协调发展方向,出台合理的区域梯度相关政策,推进长江经济带区域一体化进程。

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过程中,一是需要以生态保护为首要原则,积极落实长江经济带区域的生态环境系统保护修复工作,持续巩固提升污染治理的成效;二是需要积极探索能够协调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与绿色发展的最优路径,充分体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上谱写长江经济带的新篇章。

做好长江流域综合治理与统筹发展

湖北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长江经济带智库联盟秘书长 秦尊文

“长江经济带”的建立是为了推进长江流域综合治理。湖北省有长江、汉江、清江等众多流域,“治荆楚必先治水”,流域综合治理是湖北省进行省域治理的一个有益探索。

应积极以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守住水安全、水环境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等4个安全底线,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等四化同步发展。

要以流域综合治理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加强航道整治,为企业提供物流成本优势。要严格水污染防治措施,倒逼产业转型升级。要打造水能为主的清洁能源走廊,实现产业低碳发展。要珍惜岸线资源,优化港口与腹地产业布局,减少深水岸线的低效占用,增强沿江开发的辐射带动效应。

要以流域综合治理推进信息化发展。推进“智慧水利”建设,促进信息化发展提档升级。加强“数字孪生流域”建设,提升全社会数字感知能力。加快“数字航道”建设,为促进“双循环”提供航运支撑。因地制宜建设大数据中心,赋能智慧研判与决策。

要以流域综合治理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实施“点轴”开发模式,构建流域绿色城镇体系。推进人水和谐共生,提升城市韧性水平。要以跨江融合发展为着力点,加快提升沿江大中城市能级。巩固港口航运跨区域整合成果,推动都市圈城市群融合发展。

要以流域综合治理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统筹水安全设施与水资源利用,贯穿现代农业发展的各个环节;实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现代化改造,促进农业生产提质增效;以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依托,积极培育多元化的农业新业态。

大力研究河库系统生态喂沙过坝技术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副院长 杨文俊

三峡工程是国之重器,三峡水库是长江流域水安全保障的“压舱石”,更是长江中下游水生态环境调控的“动力源”。

水库长期运行普遍存在泥沙淤积问题,虽然目前其影响的水库寿命问题已成功解决,但主要矛盾由水库寿命、下游河势及涉水工程安全转化为库区环境风险及下游过坝泥沙通量锐减导致的生态环境影响之间的矛盾。

以典型的河道型三峡水库为例,分析研究淤积物特性,探索梯级水库生态水力清淤方式,探索河库系统生态喂沙的技术可行性具有重要意义。解决该问题应以水沙输送与调控为主线,跳出三峡看流域,跳出要素看系统,由水生生境保护推动水生态系统保护,变局域水沙工程技术调控为流域水沙适应性协同管控,以促进三峡工程河库系统水沙输送与水生生境的流域整体性大保护。

为了“中、西医结合”,又道法自然,实现自然力量与人工工程协同,充分利用水沙动力环境,增大向下游的排沙比,提高其生态喂沙效果,我们设计了生态水力清淤技术体系,通过在汛初、汛中、汛末、非汛期四个时段,应用调度排沙、库底扬沙、水下机器人等三套技术,实现增大出库沙量、改善生态环境目标。

目前,该技术体系已形成成套水沙调控数学模型库,成套的库底扬沙过坝和坝前排沙技术与设计,水下智能机器人应用、控制与集成,协同编队及作业规划的总体设计思路,库底扬沙技术及装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项,工程排沙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项,基础研究和技术相关论文近30余篇。

探索城市绿色低碳转型发展路径

华东师范大学区域经济学教授、人文地理学和区域经济学博士生导师 曾刚

我国十分重视绿色低碳发展,对世界的坚定承诺: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作为经济增速较快的上海,虽然有着人口增长快速、化石能源占比高等众多压力,但其争做双碳发展排头兵的决心很大,提出2025年前实现碳达峰,205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

为了提前5年、提前10年实现双碳目标,上海通过引领长三角地区生态系统一体化建设行动,完善跨界生态环境共抓共管协作机制,以完善垃圾分类为抓手推进新时期活力社区幸福社区建设,大力发展以氢能为主体的可再生能源、工业碳捕获技术,并提升自然碳汇能力,还建设绿色制造基地,建立干部离任生态资产审计制度等系列举措,实现了双碳举措助力高质量发展的良好局面。

上海低碳案例的科学价值在于,证明了绿色低碳转型不是经济发展障碍,而是高质量发展机遇;双碳行动不应是被动应对,而应是主动响应。同时,创新驱动、产业升级是污染与增长“脱钩”的良机,需要修正库兹涅茨曲线,应着力推进“政产学研用金”一体化。而城市社会、经济、自然子系统之间存在互动耦合的可能,证明了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的科学性,而发展新能源是关键之一。

要树立绿色发展的意识,认真践行“两山”理论、“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尽快实现低碳行动从被动应对到主动争取的思想转变。要支持绿色技术创新,建设碳排放双控/绿色低碳转型示范区。

开展生态航道建设刻不容缓

国家内河航道整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总工程师 刘怀汉

长江航道是唯一横贯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水运主通道,是世界上运量最大、运输最繁忙的天然航道。

经过20余年的航道整治建设,长江干线航道全部建成Ⅲ级以上高等级航道,实现了从“瓶颈制约”向“基本适应”的重大转变。然而,传统航道整治工程对河流生态带来一定影响,长江航道作为长江保护和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生态航道建设已刻不容缓。

在长江生态航道建设中,主要有几个重大的工程项目。长江上游朝天门至涪陵河段航道整治工程全长123公里,主要采取的生态措施有鱼类生境监测、生境修复等。长江中游荆江河段航道整治工程,针对不同水道、不同生态目标开展了一系列生态设计,总共修复水、陆生境218万平方米,被评为“全国内河航道生态环保示范工程”。此外,武汉至安庆段6米水深航道工程,以及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工程,也都是生态工程。

依托长江航道建设工程实践与相关科研课题成果,经过多年工程实践与探索研究,已初步形成了一套融入生态效应的航道整治技术体系。

在基础理论方面,形成了黄金航道识别方法和可持续发展潜力综合评价体系、生态航道内涵、生态航道评价方法体系、航道生态承载力、生态环境监察与审核技术体系等。生态结构方面,提出了生态护底、生态护滩、生态护坡、生态坝体、护坡植被选育等。大面积生态修复与涵养方面,提出了基于生态固滩的大面积湿地营造技术,并首次提出在长江上建立生态涵养区。在环保施工和环境监测方面,也形成了一套新的技术方法。

对长江生态航道的技术展望方面,主要包括加快长江生态航道技术试点建设;推进长江生态航道技术推广应用等。

加强长江中下游河道崩岸预警治理

武汉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夏军强

防洪安全是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基础,也是长江中下游面临的主要问题。崩岸影响河势稳定与防洪安全,因此需要研究中下游河道崩岸机理与预警治理技术,为长江经济带发展提供坚实的水安全保障。

长江中下游河道以弯曲型和分汊型为主,其演变过程呈现不同的特点。三峡工程运用后,河床持续冲刷过程中急弯河段多出现“凹淤凸冲”的反常演变现象。通过揭示持续冲刷条件下急弯段的流速重分布及泥沙输移规律,阐明了凹淤凸冲演变过程的主要控制因素为来沙量剧减与弯道曲率变化。以中游城汉河段为例,分析了分汊段江心洲高低滩冲淤的变形机制:高滩是粘性陡坡,高水时滩岸发生崩塌;低滩是沙土缓坡,中水时垂向冲淤为主。分汊段平滩河槽形态调整主要受进口水沙条件控制,与汛期水流冲刷强度成幂函数关系。

此外,我们建立了能同时模拟床面冲淤与河岸崩退的多尺度数学模型,用以模拟断面、长河段及局部河段的崩岸过程,并自主研发了考虑多因素影响的断面尺度崩岸模拟软件。根据数值模拟结果与实测资料分析,发现长江中游荆江段退水期河道水位下降速率超过0.4-0.6m/d时,河岸稳定性将明显降低,该结论可用于指导三峡水库汛后调度方案的编制。

最后还构建了基于动力学模拟与机器学习方法的河道崩岸预警模型,并初步应用于长江中游崩岸预警信息图的确定,实现了崩岸预警技术由经验法评估到动力学模拟的提升。同时,提出了长江下游大型窝崩抢险中“守两肩-固周边-先促淤-后封口”的治理策略,结合三维数学模型计算结果,对窝崩治理中的工程布局开展了优化研究。

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郑延 何冠英 时刚 谭强明 整理 图片由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吴延陵 摄

Copyright @ 2006-2017 www.cn3x.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212016002

鄂ICP备06002096号-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鄂)字008号

2023-09-23 ——“长江大保护·三峡论坛”专家学者发言摘登 1 1 三峡日报 c268221.html 1 “智”汇壮美三峡 共护绿色长江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