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9月27日
  出版
首页
分享按钮
第A10版:长阳

喜看稻菽千重浪

——渔峡口镇枝柘坪冷水米增值背后的故事

三峡日报通讯员 李胤 杨世凯 谢华强

金秋9月,长阳渔峡口镇枝柘坪片区稻浪翻滚。伴随着水稻收割机的轰鸣声,阵阵稻香在空气中弥漫开来。

种植面积5000亩,年产600万斤,与粮食主产区相比,枝柘坪冷水米体量“小巧”。小众农产品如何闯荡大市场?近年来,渔峡口镇通过标准化生产,专业化服务,品牌化经营,让枝柘坪冷水米卖出了最高每斤13元的好价格。

丰收时节,笔者走进枝柘坪,探寻冷水米增值背后的故事。

提升基础设施,藏粮于地

9月26日,渔峡口镇赵家湾至枝柘坪农村公路建设工程项目现场,筑路工人们正抢抓工期,确保10月底全线通车。这条全长12.6公里的道路,不仅能方便沿线6个村4175户群众的出行,更能使枝柘坪冷水米“加速度”走出大山。

“近5年来,镇里共统筹各类资金3500万元,用于补齐枝柘坪片区农业基础设施短板。”渔峡口镇党委书记李宁介绍,除了正在修建的赵枝线,去年还新建4.16公里的枝青线,将青龙、梁山坝、枝柘坪三个冷水米种植核心村紧紧串联。

改善了出行条件,高标准农田改造项目也同步推进。过去,小块耕地基本无法使用现代机械,虽然丰年丰产,却因效率低下、人力成本等原因,村民守着金稻子却没能端上“金饭碗”。

面对困局,渔峡口镇于2019年开始在片区的青龙村实施高标准农田改造,并配套完善农田水利基本设施。如今,传统的小块耕地连接成片,沟渠相连,排灌通畅,田网、水网、路网“三网”实现相通。“之前稻谷亩产最高也就1000斤以内,改造后,亩产基本在1200斤以上。”村民许启祥介绍。

目前,枝柘坪片区青龙、梁山坝、枝柘坪三个村的高标准农田改造还在有序进行中。明年,3000亩核心稻田将全部完成高标准改造,总产量将进一步提升。

推广现代农业,科技赋能

“收割机收得又快又干净,真是省心又省力!”枝柘坪村,80多岁的宋发翠站在田坎边高兴地说,不到一个小时,自家的水稻就收割完毕。

机械化收割,对于宋发翠来说也是近两年兴起的新鲜事。在她的记忆里,丰收意味着汗水和辛劳,但随着年龄增大,加上村里的年轻人渐渐变少,自己也有了干不动的念头,而在整个枝柘坪片区,像这样的情况,有近1000户。

2019年,为解决劳动力缺乏问题,渔峡口镇开始推广种植全托管服务。去年,宋发翠花了1740元的托管费,将自家的1.5亩土地交给合作社代为种植,到了九月份她“坐享其成”,收获水稻1900余斤。通过这种方式,农户零散的土地块被集中整合,全过程的机械化作业让水稻种植采收效率翻倍,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也节约了人力成本。

同时,为实现粮油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种植,镇里还与中化现代农业(先正达中国)深度合作,在枝柘坪片区建立了山区现代农业服务平台MAP 服务站,积极推广以有机粪肥机械化还田、测土配方施肥、印刷精量播种及大钵体育秧机插技术等标准化种植技术。通过服务站,枝柘坪大米水稻种植的标准化、规范化、现代化水平大幅度提升,每亩土地单产量提升20%以上。

成立产业协会,抱团出海

枝柘坪独特的小盆地气候环境,能培育出口感最优良的冷水米,但过去一直缺乏专业管理。参差不齐的品种、传统粗放的培管,再加上五花八门的品牌包装,导致长久以来,枝柘坪冷水米始终只能在小范围内享有一定美誉度,却难以走向更高端广阔的市场。

“在外面卖不动,县内市场又只有那么大,为了多卖一点,只能相互压价。”谈起过往闯荡市场的心酸,梁山坝村种粮大户覃德海无奈地说。

为了扭转这一窘境,今年以来,渔峡口镇党委政府一方面组织召开群众会,听取村民们的发展建议,另一方面组织部分种粮大户代表走出去,学习先进管理经验。

5月,在镇政府的引导支持下,枝柘坪片区的大米加工企业、生产大户、销售大户、农资经营大户自发成立了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枝柘坪大米产业协会。

协会成立后,片区51个种粮户统一选用优质大米品种,申请使用枝柘坪大米集体商标,由协会统一收集和发布枝柘坪大米生产和销售信息,建起了产区交流站,畅通产品销售渠道。

如今,“抱团出海”的枝柘坪高山冷水米,不仅最大程度保证了产品的地域特色,产品品质也更加稳定。下一步,协会还将牵头打造区域品牌,共同扎好富民振兴的“米袋子”。

Copyright @ 2006-2017 www.cn3x.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212016002

鄂ICP备06002096号-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鄂)字008号

2023-09-27 ——渔峡口镇枝柘坪冷水米增值背后的故事 1 1 三峡日报 c268490.html 1 喜看稻菽千重浪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