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9月27日
  出版
首页
分享按钮
第A12版:专刊

渔洋河畔的璀璨明珠聂家河镇

——解读宜都市聂家河镇共同缔造的生动实践

聂家河集镇

聂家河镇召开屋场会宣传政策

聂家河镇邓家桥村集体茶园

聂家河镇邓家桥村笃睦湾粮油产业

聂家河镇半高山蔬菜产业

共同缔造聚民力,

乡村振兴开新局。

陆渔线上绘蓝图,

渔洋河畔谱神曲。

这是群山环抱的宜都市聂家河镇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真实写照。

近年来,渔洋河畔的聂家河镇,深化实践活动和共同缔造,推动乡村善治,乡村治理、乡风文明、环境整治、产业发展等各方面,取得了令人骄傲的成绩。

聂家河镇产业发展蹄疾步稳,蔬菜、粮油、渔洋柚三大产业高歌猛进;生态建设持续向好,邓家桥村获得“省级生态村”殊荣;文明乡风深入人心,白家淌村谢远芹、聂家河社区乐金凤荣登“中国好人”榜;基层治理不断破难题、探新路,乡村振兴不断向前进、谱新篇……亮眼的“成绩单”背后,是聂家河镇儿女上下一心、携手奋进的成果,是“共同缔造”理念在渔洋河畔的生动实践。

走进宜都市,巡游渔洋河,解读聂家河镇,探寻一个山区乡镇的华丽转身,我们找到了共同缔造的源头活水,读懂了共同缔造的历史内涵,看到了聂家河人民感天动地、战天斗地的共同缔造精神和生动实践。

“共同缔造”的聂家河溯源

宜都有个幸福渠,渠首就在聂家河镇,幸福渠的建设也奠定和缔造了一方群众的幸福生活。

探寻历史,回望今天,说宜都的共同缔造起源于聂家河镇幸福渠建设的伟大实践一点也不夸张。

幸福渠在艰难中起步

“田水相隔一座山,十年总有九年旱”,“只见春天播种,不见秋天收粮”,这是上世纪50年代宜都大地的真实写照。

1958年1月,南下干部李默、李凤昆等人积极推动,宜都举全县(后县改市)之力,开启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共同缔造活动,一个贯穿大半个宜都的灌溉型大型水利工程动工兴建,一条润泽子孙的“幸福渠”应运而生。

但是,幸福渠的修建却“难如上青天”。在宜都档案馆的资料库中,至今收藏着这样一组惊人的数据,展示了困难时期宜都人民的伟大创举:1958年,聂家河至枝城的幸福渠动工修建,先后投入劳力2万余人。1969年,幸福渠全线竣工建成,共配套渠道170.63公里(其中主渠道86公里),共设分水闸4处、泄洪闸7处、放水闸140处。渠中有渡槽6处1852m,隧洞13处1297m。该工程从聂家河镇起始,终点在枝城镇,贯穿宜都市中心地带,担负着4个乡、镇、办事处23个行政村的7.8万人畜饮水和8.12万亩农田灌溉任务。从1958年到1966年,在幸福渠8年建设过程中,共计伤195人,死亡52人。

幸福渠在共建中成长

“必须摘掉‘缺粮县’的帽子!”当时,宜都人民发出这样的怒吼。

一呼则百应。修建幸福渠,引来清泉水,广大人民群众期盼已久。

幸福渠建设的誓师大会上,民工斗志昂扬,纷纷发出豪言壮语:“渠冲倒了扶起来,土冲跑了填起来!”“凭着一双手,创造新世界!”就连非受益区的民工也纷纷表示,“喝不上幸福渠的水,能吃上幸福渠的粮!”“修好幸福渠为国家多打粮!”幸福渠由此成为当时宜都人民的新希望。

“抢晴天,战雨天,和风细雨当好天!夜晚当白天,一天当两天……”,宜都、聂家河在声声高亢的口号声中,一群人鼓足干劲,一钎一锤,凿壁碎石,誓要在崇山峻岭间开出一条幸福长渠。没有充足炸药,但有民建土窑,炼石灰,烧砖头,自造器材;没有运输车辆,但有身躯臂膀,悬索吊,篮运石,挥汗奔忙。

历史是人民创造的,工地上英雄事迹层出不穷。有打板壁岩攻坚战的“板壁岩上十勇士”,有在悬崖峭壁似刀削斧劈一般险要工段施工的,有女共青团员组成的“铁姑娘战斗队”,有为建大坝提供条石的71岁的老石匠,有40名石匠师傅短期内培训出的400名青年石匠,还有一大批神炮手和各种技术能手……。到1971年6月止,幸福渠施工过程中,共涌现先进个人1821名,先进集体67个。

宜都党员干部加民工2万多人,以血肉之躯开百里长渠,修渠战斗高歌猛进、轰轰烈烈。这一干就是11年,硬是打造出一条惠及大宜都的100多公里幸福长渠。

幸福渠在共享中辉煌

幸福渠建成后,为防御1959年发生的百年大旱发挥了巨大作用。1959年至1962年,幸福渠灌溉田地20000余亩。正是因为有了幸福渠,如今的渔洋河上才如长藤结瓜般相继开发修建出五级六座电站,一条河平均每年发电量达到1.6亿千瓦时,年创造利税5000多万元。幸福渠的修建,渔洋河的梯级开发,也为宜都磷肥厂、化肥厂、水泥厂这些工业企业提供了充足的电能,使得宜都从一个落后的山区贫困县市开始蜕变,直到发展成为今天的全国百强县市,开启了工业强市的新篇章。

这一切的一切,离不开渔洋河畔的聂家河镇,离不开老一辈宜都人留下的幸福渠精神——也就是今天家喻户晓的共同缔造精神。

“幸福渠修建采取了‘民办公助’。炸药、雷管等爆破器材和钢钎、水泥,都由县提供。缆绳、挖锄、扁担、畚筐和口粮、蔬菜、副食,以及生活用具,都由民工自带。”谈起幸福渠精神和深化共同缔造,宜都市聂家河镇党委书记范辉感慨地说,“今天我们践行的共同缔造理念,幸福渠就是最生动的实践和历史明证,幸福渠精神中也蕴藏着我们聂家河镇共同缔造的历史渊源。”

“共同缔造”的聂家河实践

对过去最好的致敬,就是创造新的历史伟业!

聂家河镇人民始终不忘历史,始终开拓创新。他们从幸福渠故事中汲取“共同缔造”的精神力量,不断探索山区乡镇共富共美高质量发展之路。从产业发展一线到社会治理前端,从乡风文明建设到人居环境改善,聂家河镇人民共同缔造的实践步伐坚定、步步有力。

“同心结”共谋致富路

“我们成立了半高山延季蔬菜党委,将山上四个村以‘共同缔造’的理念打出‘组合拳’,形成区域发展共同体。共抓产业、共谋致富,大家信心满满。”聂家河镇半高山蔬菜党委书记方海燕笑着说道。

今年以来,聂家河镇党委、政府深入贯彻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深化实践活动和共同缔造,一盘棋谋划,一张图绘制,深入推进半高山延季蔬菜、渔洋柚和粮油三大支柱产业。全镇累计发展半高山蔬菜1000余亩,粮油近500亩,套种渔洋柚100余亩。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聂家河镇聚焦“五共”理念,以广大人民群众为主体,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凤凰池、白家淌、王家坪、丁家坪等村,分别成立了农业劳务服务队,负责千余亩半高山延季蔬菜产业“耕、种、防、收”等社会化服务工作,农户收入普遍得到提高,核心种植区农民年增加收入近3万元。

坚持党建引领,深化实践活动,推动共同缔造,使聂家河镇乡村治理、产业发展风生水起。“后进村”王家坪村,蹚出了一条联农带农的新路子,种植百亩的玉米棒变成了“金疙瘩”。其中,万斤玉米销往北京大兴区,部分自种玉米磨成玉米浆做成玉米粑粑,采取“农户做、直播卖、利润分”的模式,将新媒体带动群众增收和湾组治理紧密结合,既让群众真正参与到产业发展中,享受到实实在在的红利,又强化了湾组末梢治理。

共同缔造的关键在于“共同”,除了农户,乡贤能人也是共同缔造的一分子。为凝聚乡贤能人,聂家河镇积极推动实施“归雁行动”,以“找”“聚”“用”为工作思路,充分发掘乡贤能人的智慧和力量,扩大共同缔造“朋友圈”,用“同心结”谋致富路。

2023年,聂家河镇召开乡贤恳谈会近20场次,引回乡贤近20人,在市、镇范围内创办投资企业5家,创建农业品牌4个,累计投资近亿元,年税收过千万元,带动本地群众400余人就业。

“金钥匙”共解治理难

健全的机制体制,才是组织发动群众广泛参与的“金钥匙”。聂家河镇紧紧攥住这把“金钥匙”,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幸福湾组”创建为依托,通过搭建“湾平台”、开展“湾议事”、实现“湾治理”。用“七个一”推动基层治理从谋到治的全链条闭环管理,即绘好一张蓝图、建强一支队伍、做优一批组织、育好一个产业、用好一股力量、讲好一批故事、建好一套机制。全镇共划分湾组近百个,党组织实现纵向到底全覆盖,自然湾组治理实现人在湾中住、事在湾中办,让人民群众从“幕后”到“台前”,从“配角”到“主角”。

聂家河村开展“幸福湾组”创建,力推“点线面”乡贤工作法,充分激发乡贤能人参与到湾组治理中来;邓家桥村搭建“湾平台”、开展“湾议事”、实现“湾治理”,用“湾贤”主事,以“湾约”管人。以“三湾”工作法把党员和乡贤能人有机融合成一股治理力量,以“三个一”实施路径(凑一份资、出一份力、烧一顿饭)让群众最大程度参与村级各项事务,盘活了近百亩效益低下的土地,村集体经济和村民收入显著提升;王家坪村以直播带货、化身小摊贩等方式,将集体收益和群众出工出力比例相结合,与湾组治理相挂钩,乡风文明持续好转……这一组组生动的画面,都是聂家河镇充分运用共同缔造理念这把“金钥匙”延伸基层治理触角的生动实践,让基层治理在共同缔造滋养下,绽放出硕果累累的“五共”之花。

“合奏曲”共颂新风尚

以文化人,润物无声。

近年来,聂家河镇深入挖掘幸福渠精神、老“三线”军工精神以及笃睦文化,并不断转化创新,组建了一批文化宣讲小分队。小分队活跃在湾组治理一线,通过细无声的浸润,影响带动乡风民风的不断转变。

团结奋进,这是笃睦文化的主曲调。拥有三百多年历史的笃睦桥,见证了笃睦湾的时空跨越,从互不相让到团结一心,从贫穷落后到和美乡村,笃信和睦的笃睦桥文化岁岁年年滋养着邓家桥人。如今,到邓家桥转一转,只要你提起笃睦桥,村民们总会说:“笃睦文化就是邓家桥的根咧,我们从小就跟伢们讲笃睦桥的故事,团结互助的好传统不能丢啊!”

无私奉献,这是老“三线”精神。“想当年,我们都是献完青春献终生,献完终生献子孙啊!一群人就这样天南地北来到深山,一待就是这么多年。我们就是来奉献的!”回首创业,老“三线”人发出同一个声音。聂家河镇有3家“三线军工”企业,分别是国营238厂、717研究所、712研究所。在那个一穷二白的年代,无数人响应国家号召,义无反顾奔赴聂家河,隐姓埋名,燃烧热血,同心协力、团结奋进,为祖国的三线军工事业鞠躬尽瘁。实际上,这就是那段光辉岁月里的“共同缔造”。

无论是无私奉献的“三线军工”精神,还是团结互助、礼让三分的“笃睦文化”,抑或是“不畏艰险、敢为人先、勇于牺牲、无私奉献”的幸福渠精神,都是聂家河镇共同缔造精神谱系的缘起和核心。今天,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的理念已穿越悠悠岁月,在聂家河谱写出新的辉煌篇章。

“共同缔造”的经验启示

上下同欲者胜,同舟共济者兴。

宜都市聂家河镇共同缔造的生动实践证明,欲深入推进共同缔造理念在基层一线落地生根,需要以“+”做好四个“同”,即,“党建+产业”同频共振。坚持党建引领,筑牢基层堡垒,党员率先垂范,让能干事、会干事、愿干事的党员们带头干、冲在前,变身共同缔造的“急先锋”。党组织为产业发展兜底,为群众利益撑腰,实现党建与产业发展之间“双向奔赴”。聂家河镇半高山延季蔬菜产业从群众的质疑到踊跃参与,再到产业党委的建立,无不体现了党的领导和群众的广泛参与,为山上片区“共同缔造”注入源头活水;“组织+机制”同步联动。聂家河镇强化湾组末梢治理神经,延伸共同缔造的基层触角,设置湾组议事会、道德评议会、乡贤理事会、红白理事会、项目建设服务队、环境卫生服务队、文化服务队等配套组织,以“七个一”全闭环来确保湾组治理做细做实,有效提升了基层治理的实效;“群众+乡贤”同心发力。聂家河镇通过大大小小的屋场会、湾组会,始终将“话筒”交给群众,问诊“急难愁盼”之需,收集“针头线脑”之事,有的放矢,逐个解决。实施“群雁行动”“春山行动”,栽下梧桐树,扩大“朋友圈”,引得凤凰来,吸引乡贤能人返乡投资创业,实现了“群众+乡贤”同心发力,“文化+精神”同向聚合。聂家河镇始终坚持在基层一线推动共同缔造,注入文化内核,赓续文化基因。深入探寻共同缔造的缘起,从幸福渠精神中汲取共同缔造的价值涵养,讲好邓家桥村的“笃睦桥”故事,传承“笃睦精神”和笃睦文化,为共同缔造提供精神力量。

宜都市聂家河镇党委书记范辉表示,“幸福渠是共同缔造的‘前世’,它让宜都人民缺水缺粮‘望天收’有了改变;如今,乡村振兴的各方行动是共同缔造的‘今生’,它让聂家河镇这个山区乡镇走上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这跨越时空的联动充分证明,人民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众志成城、团结一心,从来都不过时。这就是‘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的精神内核。”

“我们将始终铭记初心,践行使命,谱写好聂家河共同缔造的未来华章!”展望未来,范辉信心满满。

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高秉喜 通讯员 杜鹏 高倩

Copyright @ 2006-2017 www.cn3x.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212016002

鄂ICP备06002096号-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鄂)字008号

2023-09-27 ——解读宜都市聂家河镇共同缔造的生动实践 1 1 三峡日报 c268511.html 1 渔洋河畔的璀璨明珠聂家河镇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