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不啻微芒,造炬成阳。
法治的信仰,如奔流不息的长江,深刻融入宜昌发展的血脉。在习近平法治思想旗帜引领下,全市司法行政系统勇担服务发展之责,笃行法治惠民之举,厚积厉行法治之势,襄助平安稳定之基,不断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以建设更高水平的法治宜昌,辉映打造“世界级宜昌”的全新征程。
继荣获首批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命名、“流域水生态保护综合执法改革”获第二批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项目命名,成为全省唯一同时拥有国家级综合和单项示范命名的城市后,宜昌再传捷报:当阳、枝江、夷陵龙泉镇获得全省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地区命名,宜昌市法治保障流域综合治理、夷陵区综合执法改革获得全省法治政府建设示范项目命名,示范创建数量稳居全省第一!
春华秋实,硕果盈枝,在法治宜昌轨道上的每一次提档加速,都离不开宜昌法治建设者们的倾力护航。近年来,宜昌市司法局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牢记为民服务宗旨,积极主动接受市人大常委会监督,扛责上肩,踔厉前行,敢于争先,全力以赴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法治宜昌新格局。
从全省法治建设绩效考核蝉联“六连冠”,到全市目标考核优胜单位、市直群众满意机关、“强产兴城”先进集体……沉甸甸的荣誉背后,饱含着宜昌司法行政服务为民的艰辛付出和使命担当,凝聚着奋笔书写法治宜昌建设的庄严承诺。
凝心聚力抓统筹 强基筑垒兴法治
今年初,全市2022年度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专题述法会举行。这是我市率先在全省开展法治建设专题述法活动,各县市区党委书记、宜昌高新区管委会和部分市直部门主要负责人现场述法,市委书记、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主任熊征宇主持会议并作点评讲话,以法治建设成绩“亮晒比”不断激发领导干部“拼闯干”。
法治建设,根在基层。在法治轨道上奋力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不断跃升,是法治宜昌建设的创新实践。
今年4月,宜昌在全省率先出台《关于加强乡镇(街道)法治建设的意见》及建设标准,全市乡镇(街道)法治建设议事协调机构全部挂牌成立,全面依法治乡镇(街道)工作进入新阶段,“法治密钥”成为解锁基层高效治理的“新密码”。
“推动乡镇(街道)开展法治政府示范创建、司法所负责人列席街道党政联席会议、承担乡镇(街道)合法性审查等一系列创新做法,展现了新时代司法所在基层法治建设中的实践担当。”宜昌市司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在西陵区云集司法所,街道“法治把关人”深得居民好评,“一站一庭四室”办公设施一应俱全,副科建制、“2+N”人员全面落实,司法所不仅高了“颜值”,还壮了“筋骨”、强了“本领”。
截至目前,全市109个司法所业务用房达标101个,规范外观标识83个,全市367名司法所工作人员中具有法律专业背景或通过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的达到127人,基层法治建设主力军的作用逐步彰显。
夯实了基层法治建设基础,如何更精准把脉法治领域的“病灶”,破解依法治理堵点难题,让法治理念在全社会春风化雨、沁人心田?
近年来,宜昌持续以法治督察之力,聚焦法治建设的突出问题,推动法治建设提质增效。在今年全市开展的行政机关履行法院生效裁判、公益诉讼检察建议和行政复议决定情况专项行动中,通过法治督察,有效督促行政机关依法及时履行义务。
近日,首次来兴山的游客林先生感慨道:“兴山,不仅风景美而且执法管理人性。我开车路线不熟,走错了路,压了路口实线,交警了解情况后,不仅不处罚,还耐心给我指路!”
游客点赞的背后,是全市道路交通安全和运输执法的措施得力。今年,市司法局联动公安、交通等部门组织开展全市道路安全执法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行动,坚持开门整治,主动接受群众监督,通过开通投诉举报平台、实地暗访调查、专项联合督察等方式,解决群众关注难点问题240余个,部门行政执法顽瘴痼疾得到了有效根治。
积露成波,涓滴成河,法治宜昌建设的铿锵脚步,开创了全面依法治市工作整体推进新局面。9月12日,宜昌市第四届法治建设“十大人物”“十件大事”致敬礼隆重举行,生动诠释全市法治工作者的奉献与坚守,全面展示法治宜昌建设的发展与成就,彰显了宜昌尊崇法治、捍卫法治、弘扬法治的磅礴力量。
求真务实促规范 笃行不怠助发展
“非常感谢司法局的真情帮助,让我们这起长达4年的土地出让纠纷终于画上了圆满的句号。”猇亭区汇臣北阀公司负责人专程送上“司法高效办实事 排忧解难为企业”的锦旗,表达对市司法局发挥行政执法协调监督职能,有效化解涉企行政纠纷、维护企业合法权益的感谢。
近年来,市司法局持续强化行政执法监督,指导市政府重点执法部门不断完善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基准制度,有效解决同案不同罚问题。组织开展执法案卷集中评查、指导各地开展行政执法人员法治能力测试和抽考,行政执法人员履职能力显著提升。
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是全面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关键之举,市司法局以一系列环环相扣的举措,让法治根基不断夯实。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通过与信访、政务服务等10多个单位建立联动机制,加大线索摸排收集和个案监督力度,共办结行政执法监督案件73件,下发监督建议书67份,督促整改执法问题117个,有效倒逼行政执法单位提升行政执法规范化水平。
“是你们为我讨回了一个公道。”提及行政复议维权的经历,市民刘先生感触良多。7月初,因对高新区某局作出的《责令限期改正通知书》不服,他申请了行政复议。在发现行政执法行为存在瑕疵后,市司法局第一时间推动执法部门启动自我纠错程序,当事人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维护。
为了提高行政复议效率,有效化解行政争议,市司法局在全省率先建成数字化行政复议听证室,实现了网上视频听证、调解。在全市109个基层司法所设置行政复议咨询服务点,打通复议为民“最后一公里”,工作经验在全省推广。今年以来,我市共审结行政复议案件102件,调解和解结案29件,调解率为28.4%,远高于全国平均调解率。
从切实保护公民合法权益,到规范行政执法权运行,法治在改革中不断深化,在全省首创“合法性审查专用章”,用法律审查为依法决策防范风险,用规范程序服务保障依法行政。
通过制定《宜昌市党政机关法律顾问管理办法》,全面深化市县乡三级法律顾问制度,全面强化审查工作质效,宜昌实现市政府常务会议议题、政府各类涉法事务合法性审查全覆盖。截至目前,共审查行政规范性文件、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合同协议等行政决策事项共136件,提出办理建议202条均被采纳,为城市和产业集中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法律支撑。
全力以赴优服务 创优环境惠民生
“感谢三峡公证处的同志,通过远程视频方式帮助我解决了问题,节省了往返宜昌的路费和时间。”家住兴山的张先生对三峡公证处的远程视频协助公证机制很是满意。
由于公证体制改革后,长阳、秭归、兴山等地公证人员严重短缺,当地公证处无力开展业务。为解决相关群众办证难问题,市司法局积极争取地方党委、政府重视,坚持整体布局和动态调配相结合,督促指导各地通过招录、返聘、调动等形式,加大公证员培养引进力度。同时,指导三峡公证处深化公证协作,创新网上办、选择办、兜底办、视频办、驻点办协作机制。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三峡公证处就为群众提供协作办证486件,较好地满足了当地群众公证需求。全市新增公证工作人员9名,推动宜都、当阳、夷陵、猇亭等4家公证处恢复正常营业,市域内公证服务恢复实现全覆盖。
优化公证便民服务,是市司法局践行法治为民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先后制定公证便民服务举措12项,实现减证便民公证事项81项,为群众提供预约服务、上门服务、延时服务等,对学历、学位、机动车驾驶证、纳税状况等证明事项实现“跨省通办”,努力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让人民群众在法治进步中感受更多温暖、收获更多红利,必须始终聚焦群众所急所盼所需,提升法律援助效能,扶助贫弱、保障社会弱势群体合法权益。”市司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构建完善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才能更好地保障宜昌人民的美好生活。
前不久,拿到双倍赔偿工资的退役军人小贾来到市民之家,向宜昌市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赠送感谢锦旗。由于小贾所任职快递公司长期通过某金融APP发放工资,且未与小贾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导致小贾在诉求离职赔偿时,难以证明与快递公司之间劳动关系事实,多次诉求无果,最后求助市法律援助中心,该中心立即指派法律援助律师,帮助小贾实现维权。
法治安邦,方有人民安居乐业。近年来,市司法局不断深化公共法律服务供给,牵头推进“无证明城市”建设,让群众免受各类奇葩证明困扰;深入开展“法援惠民生”活动,依法扩大法律援助范围,让法援惠及更多群众;开展“四进四送”公益法律服务活动,全面对接市级重点企业、“四上”培育企业、重大项目、重点行业领域商会协会,提供点单式、保姆式、自助式公益法律服务;升级“宜律帮”公共法律服务网络平台,可在线24小时享受自助“法治体检”服务……持续以法治之力,激发城市活力,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高地”,已成为宜昌司法行政人孜孜不倦的使命追求。
深根固本防风险 践行初心护民安
近期,猇亭区矛盾纠纷调处服务中心收到群众信息,辖区某餐饮店对员工工资结算不及时,已过数月仍未支付,多番催促未果,职工准备将餐饮店起诉至法院,矛调中心两名专职人民调解员迅速介入处理。
在摸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后,调解员向餐饮店负责人进行了明法释理,告知拖欠工资的严重性,经过反复沟通协商,最终双方达成了两个月内付清工资的调解协议。
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法治建设既要抓末端、治已然,更要抓前端、治未然,人民调解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第一道防线,也是法治宜昌建设的重要战场。
今年来,市司法局先后指导市住建局、市公安局等多部门组建行业性调解组织,并在全市范围内推广猇亭、枝江“一站式”社会矛盾调处服务改革经验,落实人民调解员分级培训制度,加强专职人员调解员队伍建设,人民调解在化解纠纷、助力法治社会建设的作用持续提升。据统计,目前全市乡镇(街道)专职人民调解员配备率达到74%以上,全市各类人民调解组织年均排查调处民间纠纷2万多件,调处成功率超过98%。
加强社区矫正对象和刑满释放人员管理教育,帮助顺利回归、融入社会,是推进法治社会建设、维护平安稳定的重要一环。
今年来,市司法局持续强化“两类人员”精细管理、精准矫治、精心帮扶举措,深入开展社区矫正“三化建设”,探索安置帮教监地合作,不断推进社区矫正、安置帮教工作依法规范创新发展。
远安县小李从监狱刑满释放返归家乡后,因身体残疾,加之与社会脱离太久,对未来忧心忡忡。当地司法局多次上门走访、贴心慰问关怀,以一项项暖心之举,帮助小李生活步入了正轨。小李满怀着感恩之情,为当地村民义务理发,主动为老弱病残提供上门服务。爱心义剪,见证的不仅仅是“剪”断过去,更是“剪”出崭新的人生!
知法懂法,方能循法而行。做好全民普法这项全面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是让法治信仰在广大人民群众心中落地生根的关键所在。
市司法局不断创新普法形式和机制,创新实施普法工作“十大重点行动”,精心为城区9.5万名中小学生编印分发《青少年民法典宣传手册》,因地制宜新建254个法治文化阵地,培育抖音达人普法、法治公交示范线、“宜律说法”、“屈子问典”等一批深受群众欢迎的普法品牌,推动普法工作走深走实。
法治的真谛,在于全体人民的真诚信仰和忠实践行,司法行政工作者尤为如此。以全面依法治市工作为主线,坚决守牢党委政府决策的风险线、社会平安稳定的底线、法律服务为民的保障线、高质量发展的安全线,已经成为了宜昌司法行政人鲜明的精神烙印。
关山飞渡,大道笃行。站在加快建设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打造世界级宜昌新的历史方位上,宜昌市司法局将始终践行法治理念、弘扬法治精神,踔厉奋发、赓续前行,以高水平法治建设护航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望剑 肖行 刘巍 通讯员 邓滔 田骁
本版图片由宜昌市司法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