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日报通讯员 李胤 马操
10月9日,长阳贺家坪镇紫台山村海拔1500米的大长冲蔬菜基地,群山环绕之中,次第铺开的一层层银色大棚里挂满了成熟的番茄,村民们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采摘、分拣、计重、装运,一派繁忙景象。
长阳是高山蔬菜之乡,而素有百里高荒之称的贺家坪镇,更是以高山蔬菜为主导产业的大镇。近年来,贺家坪镇依托自然优势,转变发展方式,蹚出了一条特色产业发展之路。
科技唱好戏
国庆节假期,连续阴雨让气温骤降十几度,但宜昌巴楚蔬菜科技公司的负责人左帮烈却并不感到担忧,公司的200余亩番茄正在大棚里静候抢“鲜”上市。
“咱家的番茄都用上了避雨延秋大棚,不仅品质好、产量高,还能错季销售,价格上也有优势。”左帮烈道出了自己稳坐钓鱼台的秘诀,得益于成熟技术,大棚化种植的番茄不仅能有效抵御持续阴雨和气温变化,还能将收获期延长近两个月,每亩增产近2500斤。
2014年,左帮烈在紫台山村试建了第一批20亩避雨延秋大棚。八年间,全镇采用避雨延秋技术的高山蔬菜面积扩展至万亩。经过更新迭代,如今,第三代避雨延秋种植技术还集成了水肥一体化滴灌系统,除了让番茄避风躲雨,还能“吃饱管够、缺啥补啥”。一键调控下,减肥减药近40%,不仅保障蔬菜品质,还能降低劳力成本,亩均增收6000元。
除了种植技术更新,巴楚蔬菜通过与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省农科院建立产学研合作,建起了3个科研工作站,在育苗基质表层盐渍、幼苗螺旋根等难题上实现突破,每年可培养各类优秀种苗1000万株以上。让贺家坪乃至全县的蔬菜专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都种上了优秀的本地苗。
在科技带动下,贺家坪镇高山蔬菜种植彻底打破了传统的“望天收”模式,全镇3.3万亩高山蔬菜,三分之一采用了避雨延秋技术,科技力量深度贯穿从种苗、种植、采收、仓储、加工到尾菜资源化利用的全产业链。
强基壮筋骨
10月5日,紫台山村村民左玉新目送着一辆满载着自家新鲜番茄的货车从门前驶离,转瞬之间,车就在6米宽的大路上开得又快又稳。
“以前路只有4米多宽,弯急坡陡,收菜的大车进不来,只能自己一点点地往外拖。”众山环抱的紫台山村,赋予了蔬菜优良的品质,也难住了像左玉新一样的菜农。
为了打破瓶颈,贺家坪镇政府2020正式启动贺紫线农村公路改造项目。历时三年,这条投资1600余万元,全长10.34公里的宽阔大路正式通车。再加上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建设的近10公里的机耕道,好菜出山不再兜兜转转,从紫台山村高山蔬菜主产区直达318国道,经由沪渝高速、宜万铁路,一天内便能直达千里之外的超市、餐桌。
高山蔬菜,三分种,七分藏,收储跟不上,再好的菜也只能烂在地里。为了解决难题,贺家坪镇积极争取国家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整县推进试点项目,帮助镇内企业建起了40余座高山蔬菜冷藏库、通风库。其中,巴楚蔬菜一家就拥有蔬菜冷链物流基地14361平方米、冷链仓储8000立方米。巴楚蔬菜每年和县内10蔬菜专业合作社、6家家庭农场、1350个蔬菜种植户建立产销协作关系,外销番茄、白菜、萝卜等高山蔬菜产品2万吨。
冷链加持之下,8-10月集中上市的高山蔬菜销售半径不断扩大至长三角、珠三角,有效解决就地储存保鲜和跨区域配送的同时,也大大增加了价格优势。
筑巢引金凤
9月28日,宜昌宸龙农业开发公司生产车间内,一棵棵鲜嫩欲滴的大白菜正在腌制、抹料,历经十几道工序后,这些白菜将化身正宗韩式泡菜,出口韩国市场,身价上涨近10倍。
2022年,镇里重点招引的宸龙公司落地,年产4万吨韩式泡菜生产线正式投产。质量上乘的原材料加上独家产品配方,小山村里产出的正宗“韩国味”在市场上大获好评,去年一年出口了450个集装箱,销售额9800万元,产生利税1000万元。
今年,企业有了新的需求,紫台山村村民阮海丰试种起来自韩国的新品种白菜。9月,1.5亩试验田全面丰收,平均亩产达15000斤,直接收益近8000元。明年将有20户种植新品种白菜,面积达到200亩,然后逐步建立起约2000亩的专供基地。
得天独厚的气候环境和优厚政策,宸龙农业、巴楚蔬菜、火烧坪高山蔬菜集团、阳光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优质蔬菜企业纷纷落户贺家坪。有了龙头带动,一批蔬菜专业合作社也茁壮成长起来,成为串联起蔬菜种植户和龙头企业的关键力量。
在贺家坪镇七里坪村,七里香蔬菜专业合作社1000余亩蔬菜基地直接通过巴楚蔬菜公司在武汉白沙洲的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外销;在贺家坪镇白沙驿村,村民丁天艳成立了何家荒家庭农场,在巴楚蔬菜公司支持下,建起了200亩避雨延秋种植基地。
如今,贺家坪全镇引进、培育蔬菜类规上工业企业3家,限上商贸流通企业4家,培育蔬菜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46家,高山蔬菜全产业链产值达到9亿元,涌现紫台山、堡镇两个蔬菜产业亿元村,直接带动3000多户菜农走上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