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12日
  出版
首页
分享按钮
第A10版:五峰

产业,“虫”头开始

——五峰五倍子产业发展系列观察①

三峡日报通讯员 茶言

编者按:五倍子是我国珍贵的传统林特资源,中国五倍子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95%以上,并以质量好、单宁酸含量高而著名。作为中国五倍子的传统产区,五峰目前拥有1个全国龙头加工企业和10多个五倍子培育合作社,五倍子原料林面积14万亩,率先提出和实践的“林药蜂”复合经营模式,已经在全国五倍子主产区应用推广,建有全国唯一的“五倍子高效培育与精深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正在成为全国五倍子原料培育和产品研发的重要基地。即日起,本报推出五峰五倍子产业发展系列观察报道,敬请关注。

金秋时节,沿着横贯五峰的351国道一路前行,到达百年关,路旁是成片的盐肤木,郁郁葱葱中泛起点点殷红,一串串奇形怪状的小果子,缀满茎叶压弯树枝,这些果子有一个更为奇特的名字——五倍子。

近年来,五峰依托这小小的五倍子,不断提升上游种植技术,加大下游科技攻关,拓展全产业链条,倾力打造“全国五倍子第一县”, 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两山”实践转化之路。

五峰林科所所长桑子阳,是北京林业大学林学博士,在大山中研究五倍子多年。他说:“五倍子其实不是果,是虫瘿,所以又叫‘百虫仓’。”他掰开一颗五倍子,里面满是密密麻麻飞蚊一样的小虫。

桑子阳进而解释道:盐肤木需要这倍蚜虫叮咬刺激才能结果,果实逐渐长大成熟后就是五倍子,没有虫,就没有果。

这小小的虫,正是五倍子生成的关键。

55岁的严高红,是首批中国林业乡土专家,也是五峰的养虫能手。早些年严高红种过地、打过工、做过木匠,1992年在一次“科技下乡”中与五倍子结缘。但他发现漫山遍野的盐肤木结果很少,经过长时间的研究请教,他得知症结就在于野生的倍蚜虫太少。

经过长期观察,老严发现秋后的倍蚜虫都是飞迁到苔藓中越冬,又通过反复试验,他总结出大叶侧枝匐灯藓最适宜倍蚜虫繁育。

1997年,老严摸索出挖坑栽培苔藓、人工培养倍蚜虫的方法,在四月间“赶虫上树”,当年以单株5年生五倍子树48.5公斤鲜倍的好收成,改写了全国五倍子18.75公斤的单产纪录。

苔藓的干度、湿度、温度如何把控?蚜虫怎么收集?怎样上树?处处藏着学问。 严高红与虫打交道30多年,逐渐摸透了倍蚜虫的“脾气”,也精准掌握了采、收、分、装、放等倍蚜虫全周期关键技术。

在这一技术的实施和推广下,五峰干倍产量稳步上升至每亩40公斤至60公斤,每亩倍林收益约2000元。五峰林业局局长唐祖国介绍,在严高红等人的带动下,该县近年来不断深化与高校、药企合作示范推广力度,种植人工倍林6万多亩、建成倍蚜虫繁育基地3万多平方米,每年生产干倍近400吨,开创了“世界五倍子看中国、中国五倍子看武陵、武陵五倍子看五峰”的新格局。

而严高红的养虫驯虫技术也日趋精湛,不断走出五峰,输出到重庆、贵州、陕西等地。在他的繁育基地中,苔藓已吐露出一抹抹青绿,伴随着五倍子成熟炸裂、蚜虫迁飞,他又将开启新一轮的“养虫”之旅。

Copyright @ 2006-2017 www.cn3x.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212016002

鄂ICP备06002096号-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鄂)字008号

2023-10-12 ——五峰五倍子产业发展系列观察① 1 1 三峡日报 c269552.html 1 产业,“虫”头开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