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能源要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必须以安全可信为前提。”10月11日,在2023中国(宜昌)绿色能源发展大会能源信息通信创新技术发展论坛现场,中国工程院院士沈昌祥这样对记者说道。
近年来,网络攻击频发,数字经济面临严重威胁。2017年, “Wannacry”勒索病毒爆发,至少150个国家、30万名用户中招,造成损失达80亿美元,已经影响到金融、能源、医疗等众多行业;2021年,美国最大的燃油管道运营商Colonial Pipeline受到勒索软件攻击后,美国宣布进入国家紧急状态,并关闭其东部沿海各州供油的关键燃油网络。
“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发展绿色能源,同样要以安全为前提。” 沈昌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第十六条明确指出,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统筹规划,加大投入,扶持重点网络安全技术产业和项目,支持网络安全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推广安全可信的网络产品和服务。
其中,最核心的就是认清网络安全实质,打造更安全可信的产业新生态。沈昌祥表示,国家战略敦促我们抢占核心技术制高点,加快可信产品和服务的使用,不断筑牢工业互联网安全防线。在绿色能源领域,尤其应该加强安全防护建设,抵御各种网络恶意攻击,确保系统安全运行。
谈及宜昌,沈昌祥说,三峡工程建设时,也构筑了高等级的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并通过验收。但这还不够。我们应该继续努力,以数字化发展安全为前提,在水电、太阳能等绿色能源领域也构建起安全主动免疫保障体系,筑牢网络安全防线,为现代工业的互联网数字化转型健康发展护航。
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杨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