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何婧
日前,在咸宁举行的湖北省2023年林草调查监测暨林长制督查考核激励培训班上,宜昌市林业和园林局、宜昌市森林资源监测站、枝江市森林资源监测站被表彰为2022年林草生态综合监测工作贡献突出单位,李新等10人被表彰为贡献突出个人。
“这份荣誉是对我们监测工作的最好肯定。”宜昌市森林资源监测站党支部书记、站长杨锴表示,市森林资源监测站作为宜昌市林业和园林局下设技术机构,常年开展林草生态综合监测评价工作,其调查结果为生态系统的保护修复、监督管理、实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等提供基础数据支撑,为林长制考核、资源合理规划利用提供依据。
扎实推进监测,维护数据精确
2022年,按自然资源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部署,全省首次统一标准,组织各市州展开年度林草生态综合监测评价工作。
“监测工作大部分是在高温和暴雨的双重挑战下开展的。”市森林资源监测站副站长李海潇回忆道。8月初,监测到一组数据存在细微偏差,为了弄清其用地变化的前因后果,一行人来到长阳榔坪镇开展调查。当天因大暴雨,山路被冲刷得泥泞不堪,技术小组成员手脚并用,用一个多小时攀越抵达现场,对问题进行了细致地勘测和审核,并及时调整了报告数据,为调查结果的准确性提供了保障。
“林地数据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决定了我们不是在监测的现场,就是在检查的路上。”李海潇介绍,今年的全市湿地调查对于监测要求更高、标准更严、时间更紧,更考验全市监测工作体系的效率和专业。
2022年6月,新湿地保护法正式施行。同年年底,《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在武汉召开。会后,湖北省在全国率先展开湿地调查,宜昌快步走在各市州最前沿。
李海潇告诉记者,今年4月初,省里线上召开完工作会,次日市里就邀请省专家来宜作指导培训。集中判读统一标准后,各县市区马不停蹄展开外业调查。许多无法定性的问题也在调查过程中被不断更新、校正。
5月,全市13万多个图斑全部完成现场调查;6月,市森监站创新工作方式,以外业检查与现场检查相辅助的方式完成全部检查,宜昌完成进度及质量在省级调度中始终处于前列。结合我市监测数据,全省补充标准随即出台,宜昌的先行经验为实地调查湿地的分类、界定、细则提供了最真实、准确的支撑和参考。
研发智慧技术,支撑调查科学
“本年度调查得出的数据都将作为基础数据,支撑我们接下来一整年的各项工作,包括审批、规划、项目查询等。”李海潇介绍,根据全国统一下发的最新监测图斑,市森监站需要对管辖区域内所有变化图斑进行标注核查,包括新造林地、项目占地、林地更新等等,只要林地属性、地类有变化,都要及时登记在册。
为了高效化、细致化、准确化地完成调查,市森监站利用科技手段,在已经建成的“智慧林业”基础上,通过开发和优化移动端APP,为一线调查工作提供了更多便利。在宜昌市林业和园林局微信公众号新推出的“慧入森林”板块中,可以一键查询全市森林资源状况,并提供古树名木、珍稀野生动植物、负氧离子等监测成果展示和科学普及推广,同时能够利用现有的监测数据研究林业碳汇,全面计算碳储量、碳汇量,深度参与宜昌碳汇项目谋划。
在蓄积量监测中,由于是新设样点,并且需要使用PDA、RTK等新技术手段,因此在集中内业培训的基础上,市森监站又分片区开展了外业培训,模拟选点将整个调查流程完整推演一遍,同时对少数技术不足县市区安排技术骨干蹲点、跟班作业,使每个技术人员都能熟练掌握每个技术环节。
通过系列技术措施,2022年,全市6469个图斑监测点、1070个蓄积量监测样地的调查,及县市两级检查工作进度,在历次省级调度中始终处于前列。
聚力队伍建设,推动行业发展
监测数据收集汇总不是目的,指导行业发展、为决策提供依据才是根本。
与“国土三调”数据对接导致林草资源数据发生重大变化,如何科学规范地解释新的数据口径?对接后的森林资源增长潜力在哪些方向?市森监站通过分析新的资源数据,先后产出了《宜昌市“林地一张图”与“国土三调”数据对接分析报告》《宜昌市森林资源增长潜力分析报告》《宜昌市森林资源概况》等成果,为宜昌林业下一步发展提供了基础支撑。
2022年,林草生态综合监测形势要求发生重要变化,市森监站为技术人员配发了全套技术规程,多次组织集中学习讨论和现场实操,为做好全市林草资源监测技术支撑打下坚实基础。
组织参加省、市各种学习培训的同时,市森监站还开展了“森监大讲堂”“芳华学习营”等内部学习研讨,先后安排多名技术骨干参加GIS、无人机等专项培训。
杨锴表示,市森监站将继续立足林草监测工作,充当宜昌林草生态综合监测坚强技术支撑,为推进我市林业高质量发展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