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20日
星期五
  出版
首页
分享按钮
第A8版:专刊

守护万物生灵 促进和谐共生

——全市积极推进野生动物保护工作综述

4月1日,湖北省“爱鸟周”宣传活动在远安沮河国家湿地公园举行。

3月22日,市野保站工作人员放归救助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秃鹫。

万朝山保护区工作人员开展野生动物监测。

3月3日“世界野生动植物日”,后河管理局志愿者向小学生们科普动植物知识。

前言

野生动物是自然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野生动物资源是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近年来,全市林业和园林系统聚焦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通过实施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开展生物多样性监测、健全野生动物保护制度等方式,持续推动野生动物资源保护管理工作,筑牢生态底色,为加快建设“山水辉映、蓝绿交织、人城相融”的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贡献力量。

随着我市生态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大,动物们的栖息地正在得到有效保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生态环境改善 珍稀动物种群逐步恢复

近日,鸟类监测人员在长江湖北宜昌中华鲟自然保护区关洲宜都段进行监测时,发现一只罕见的白化斑嘴鸭,这也是湖北省首次发现白化斑嘴鸭。

关洲位于枝江、宜都、松滋三地交界处,是一处长江江心岛,岛上栖息着大量的水鸟,也是迁徙候鸟重要的“补给站”,国家一级保护鸟类黑鹳、中华秋沙鸭、黄胸鹀曾多次来到关洲栖息。白化鸟类的出现与研究,以及对其栖息地监测与保护,对野生动物保护具有积极意义。

今年3月,地处宜昌市兴山县的湖北三峡万朝山自然保护区首次发现旗舰物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川金丝猴”。旗舰物种是地区生态维护的代表物种,“川金丝猴”亮相是兴山县生物多样性价值的具体体现,对开展旗舰物种保护与科研具有生态学意义。

据悉,万朝山自然保护区着力加强野生动物栖息地建设,不断推动保护区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以生物多样性保护为重点,加强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保护修复,实施濒危野生动植物抢救性保护工作,健全安全监管巡护防控体系,开展野生动物保护主题宣传活动20余次,布设红外相机149台,记录画眉、火冠雀等国家保护鸟类42种,追踪拍摄林麝、梅花鹿、金雕等野生动物30余种。

厚植生态底色,守护美丽家园。宜昌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把保护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加快建设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打造世界级宜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栖息地生态保护修复成效明显。

推进流域综合治理,实施沿江化工“关改搬转”,修复长江、清江生态廊道;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国家试点,推进全域生态复绿;开展串园连山、增花添彩行动,争创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近年来,共完成生态复绿3513公顷,修复废弃矿山1808公顷;退耕还林13万公顷,保护天然林89.73万公顷,建设水保林4180公顷,石漠化防治800公顷,水土流失防治3.27公顷。

市域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显著提升,2022年,宜昌空气优良天数311天,优良天数比例85.2%,较2017年增加12个百分点,全省排名从第16位跃升至第6,达到近10年以来最优;16个国控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优良率100%,长江干流宜昌段水质稳定达到Ⅱ类标准。

生态保护修复为野生动物提供了更好的栖息地环境,旗舰物种频繁现身,宜昌再现“江豚逐浪、白鹭归家”的和美景象,中华秋沙鸭、青头潜鸭、黄胸鹀等备受关注的“生态精灵”经常造访,黑鹳、林麝、白冠长尾雉等珍稀动物种群逐步恢复,后河、大老岭保护区相继发现新物种9个。

分级分类整合优化 保护地体系基本建成

“真是太有趣了,以前只能在书本上看到的动植物,这下可以近距离感受和学习了,我们一定要好好爱护它们!”今年3月,在第十个“世界野生动植物日”当天,后河管理局、五峰地质公园管理处与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教育局联合开展了一场特别的科普宣教志愿活动,还未正式对外开放的武陵山(湖北)野生动植物标本馆迎来了第一批来自五峰幸福小学的“小客人”。

此次活动共有100多人参加,在后河志愿者们的引导下,学生们有序进入地质馆、植物馆和动物馆,仔细观察、用心感悟,当看到栩栩如生的动物模型、植物及昆虫标本时,激动不已,争相提问。志愿者们一一悉心解答,并介绍了地球的起源、后河保护区野生动植物知识,讲述了保护野生动植物的重要意义。

据了解,武陵山(湖北)野生动植物标本馆占地9174.71平方米,总建筑面积9171.64平方米,共三层,其中一层为地质展区,二、三层为动植物展区。馆内共收藏动植物标本5万余件,布展5000余件。

今年6月,标本馆建成当天,即得到中央电视台CCTV1《新闻联播》、CCTV13《新闻直播间》等多家新闻媒体广泛关注和报道。其试运营以来,共接待政务考察、研学旅行团队等500多批次、近3万人,已成为全国生物多样性研究基地、全域旅游节点、自然教育的课堂和保护区对外交流的窗口。

武陵山(湖北)野生动植物标本馆的建设是宜昌建立健全自然保护地体系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宜昌高质量推进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基本完成全市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构建起新型自然保护地分类分级保护管理体系。

整合归并交叉重叠和相邻相连的自然保护地,解决了自然保护地重复设置、空间重叠问题;化解了历史遗留问题和现实矛盾冲突,为有效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原真性、整体性、系统性奠定了坚实基础,为全面保护野生动物提供了可靠的栖息场所。

整合优化后,全市自然保护地由自然保护区和自然公园两大类构成,共设6个自然保护区68150.62公顷,24个自然公园219469.01公顷,包括风景名胜区4个106473.16公顷,森林自然公园9个75891.32公顷,地质公园4个25135.41公顷,湿地自然公园7个11969.11公顷。总面积28.76万公顷,占全市国土面积的13.55%。

构建制度基石 加强生物多样性协同保护

7月19日,在省野生动物收容救护中心指导下,宜昌市和秭归县两级林业部门工作人员在九畹溪镇成功放生一只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金雕。

今年6月25日,市民王先生在九畹溪镇林间公路中央发现一只“老鹰”步履蹒跚、十分虚弱,便驱车送至秭归县林业局进行救治。确认是金雕幼鸟后,宜昌市县两级林业部门联动,邀请省野生动物收容救护中心进行救护指导,安排专业医生进行体检,每天投喂鸡肉牛肉,定期投喂活食进行野化训练,经过20多天悉心照料,使金雕体能和精神状态恢复并成功放生。

近年来,全市林业和园林系统不断强化野生动植物保护顶层设计,积极推进保护法律制度体系建设和规划编制,野生动物救护能力大幅提升。

今年3月,宜昌市林业和园林局印发《宜昌市陆生野生动物收容救护工作指南(试行)》,对野生动物收容救护的基本原则、救护范围、收容救护机构的条件要求、工作流程等进行明确。经相关市场主体申报,组织专家评审,首批认定2家单位为收容救护机构,初步建立起市县联动、分级负责、社会广泛参与的野生动物救护体系。自运行以来,已累计救治金雕、秃鹫、斑头鸺鹠、猕猴、貉等各类野生动物133只(头),为保护我市珍稀野生动物,维护三峡库区生物多样性作出积极贡献。

宜昌市林业和园林局会同相关部门先后制定了《宜昌市陆生野生动物收容救护工作指南(试行)》《关于治理野猪致害农作物问题的指导意见》《突发陆生野生动物疫情应急预案》等制度性文件,建立了打击野生动植物非法贸易联席会议、野猪危害综合防控联席会议等协作联动保护机制。市人大常委会联合荆州、荆门、恩施、神农架制定出台《关于加强生物多样性协同保护的决定》,这是湖北首部关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规性决定,也是率先在国内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探索跨区域协同立法。

同时,全市各级全面推进林长制组织、制度、责任“三个体系”建设,构建了党政同责、属地负责、部门协同、源头治理、全域覆盖的森林资源保护机制。这些制度、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为做好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保护工作、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正面引导全民参与 提高公众保护意识

今年4月1日,2023年我省“爱鸟周”宣传活动在远安沮河国家湿地公园启动。启动仪式上,表彰了一批爱鸟护鸟先进个人、先进集体,命名了12所“湖北省未成年人生态道德教育示范学校”。远安县四家社会组织还共同倡议成立了“中华秋沙鸭专项保护基金”。

活动现场围绕“保护候鸟迁徙通道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主题,开展了“人鸟共家园”歌舞表演,手工作品、摄影作品展,吸引来广大市民朋友驻足观赏,全面展示鸟类、天然林和动植物保护成果。

据了解,远安开办自然人文学校,编印《生态公民通识教育读本》,串联金家湾、翟家岭、金桥自然地理导读基地等景点,开发“1+N”生态公民导读系统,大力培养生态公民,全县生态教育普及率达到90%以上。建设湿地公园自然图书馆、双河堰科普宣教点,植物、水鸟、鱼类科普宣教廊道,打造多元宣教阵地,营造浓厚氛围。

加强正面宣传引导,提高公众保护意识。近年来,宜昌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的相关规定,严厉打击非法野生动物交易,全面禁止食用陆生野生动物,以食用为目的的52家陆生野生动物养殖企业(户)全部稳定退出。

每年在“世界野生动植物日”“世界湿地日”“爱鸟周”“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保护野生动物宣传月”等重要节点举办主题宣教活动。组织志愿观鸟行动,发布《鸟类监测技术规范》《城区公园春季观鸟指南》,建立“宜昌观鸟爱好交流”微信群,吸纳近百名志愿者参与。

发起“宜昌江豚守望者”活动,一大批摄影家参与长江江豚保护监测工作,“守望者”的故事得到广泛传播。编撰出版《长江三峡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图鉴》,举办《中国长江珍稀野生动物摄影展》。加强野生动物保护宣传,宜昌“生态精灵”30余次登上央视,后河保护区“鸠占鹊巢”短视频火爆出圈,营造了全社会共同关注、共同保护野生动物的浓厚氛围。公众积极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渐成共识并化为自觉行动,每年都有200多名宜昌市民主动参与到野生动物救护中。全民参与野生动物保护、救护的意识越来越强,为进一步做好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保护提供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郑延 通讯员 汤超 郑子叶

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宜昌市林业和园林局提供

Copyright @ 2006-2017 www.cn3x.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212016002

鄂ICP备06002096号-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鄂)字008号

2023-10-20 ——全市积极推进野生动物保护工作综述 1 1 三峡日报 c270375.html 1 守护万物生灵 促进和谐共生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