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位于宜昌东站片区的宜昌档案馆主楼地上钢结构施工至第3层,再过50天,主体钢结构有望封顶。新馆是何模样?有何特殊之处?记者走进宜昌档案馆新馆建设工地一探究竟。
作为城市集体形象的一部分,宜昌档案馆新馆占地面积16848.57平方米、建筑面积约3.2万平方米,可满足未来 30 年以上需要。
从项目航拍图可见,在东山大道、展览馆路、柏临河路、求索路合围的区域里,宜昌档案馆、博物馆、规划展览馆成三足鼎立之势,沿城市主轴形成特征鲜明的文化建筑组团,构建了城市时代地标。
新馆拟建地下一层、地上五层,以“石室金匮·巴风楚印”为主题。“石室”指砖石砌筑的房屋,“金匮”指金质的盒子,“石室金匮”意为中国古代保管重要档案的处所和装具。中信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整个档案馆建筑形态呈方形,如一枚楚印,建筑外部为石材质感,内部中部的特藏库为金属质感,共同打造出“石室金匮”的书卷气息。从效果图来看,新档案馆风格出古而新,与现代的城市规划馆和传统的博物馆达到均衡的和谐统一。
宜昌城发所属城投公司项目现场管理人员郭泽云细数了新馆的“黑科技”。依托物联网、云计算等核心技术,新馆把馆内人、物、信息、环境等全部连接起来,档案工作者不管身在何处,都可以用手机实现档案实体的高度智慧管理。同时,馆内配置温度、湿度、空气质量等传感设备,通过系统监测,实现储存设备与视频监控、净化设备等联动运行,让档案存储条件处于恒温、恒湿状态,解决了传统档案馆因客观条件受限导致的潮湿、发霉的储存痛点,保障了档案存储的完整性。
档案连接着我们的过去、现在和明天,档案馆守护着一座城的记忆,也是市民生活的记录与承载。每年,市档案馆档案信息利用中心、政府公开信息查阅中心接待 2000 人次以上,利用档案 8000 卷(件、册)以上。历经二十余载风雨,老档案馆在软硬件上与城市发展已有不少差距。新馆于今年2月20日进入建设阶段,是一座集“收集保管、对外利用、展览陈列、档案编研”为一体的新时代、综合性、智慧型档案馆。
如今,宜昌档案馆新馆建设正加速推进,预计明年底前,一座崭新的文化新地标将矗立在城市主轴上,展示着城市发展的风采与魅力,成为市民心目中互动开放的“城市记忆空间”。
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陈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