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远安县通过完善有效衔接政策机制,强化防止返贫动态监测,精准实施有效帮扶,让脱贫群众看到了奔头、尝到了甜头,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群众过得好不好 智慧“云”知道
“平台预警提示,荷叶村村民谢长寿残疾等级加重,并患严重心脏病在宜昌医院住院治疗,自付医疗费27643元,可能存在返贫风险!”近日,远安县嫘祖镇荷叶村“两委”收到了远安防返贫监测预警云平台发来的预警信息。收到信息后,村“两委”立即派村干部陈教蓉开展入户核实。走访核实、召开村“两委”扩大会议评议公示……几天后,谢长寿一家被纳入防返贫监测对象。
以勤监测、早预警、快帮扶为目标导向,远安县探索建立了由微信小程序、网页管理端和监测一张图三个系统组成的智慧防返贫监测预警平台,构建了集联合监测、预警排查、风险研判、帮扶跟踪、诉求反馈、信息核查、档案管理、政策宣传、成效考评、统计决策等十大应用为一体的智慧防返贫功能框架,实现了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工作“一码通、一网管、一图览”。该平台可将医保、民政等15个部门业务数据按照预警模型一键分析比对,实时交办预警信息,完成监测预警“码上发”,信息员和帮扶干部及时入户走访开展预警信息“码上核”,云平台通过大数据智能分析完成风险识别“码上辩”。防返贫监测预警实现了一天归总数据、一秒推送预警、三天核实结果、一周评议公示,有效缩短了监测对象识别纳入周期。
今年以来,全县累计发布预警信息6期,涉及农户2119户,纳入监测对象153户389人,其中通过部门数据预警发现监测对象占比73%,大大提高了预警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依托智慧防返贫监测预警平台,远安县、乡、村、帮扶干部和农户之间形成了五级贯通、一体联动、干群协同的监测预警体系,通过数字赋能实现了动态帮扶“一码通办”,为守牢防返贫底线提供了数字支撑。
村村都有协管员 织密织牢监测网
花林寺镇凤阳村村民韩英,也是一名脱贫户,如今,她利用自家靠近百里荒景区的区位优势,把老房子整修改建成了农家乐和民宿,通过庭院创收,成为了村里的脱贫榜样。2022年4月,通过公开选聘,她成为凤阳村的防返贫协管员。
凤阳村共有村民300多户,现有监测户7户,韩英对他们的情况了如指掌,她定期入户巡访,围绕住房饮水、医疗教育、务工就业等方面,摸排致贫返贫风险,将户情信息及时反馈,为凤阳村防返贫监测提供“第一手”资料。
据了解,远安县在全县脱贫户和监测对象中,选聘了102名像韩英这样熟悉村情户情、又热心肠的防返贫协管员。财政每年安排80万元,用于保障村级防返贫协管员工资,一方面增加他们的收入,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他们熟悉当地情况、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协助镇村干部开展致贫返贫风险摸排、农副产品代销、三留守对象巡访。
与监测户结对子 精准帮扶有路子
“大妈,听说您风湿病又犯了,给您带了两盒治风湿的药。血压高的药也快吃完了吧,我也顺便带了几盒。”一大早,远安县税务局驻村帮扶干部陶理忠,就拎着在县城药店买的一袋子药,赶到茅坪场镇何家湾村村民李许翠家中。
独居老人李许翠今年65岁,患有风湿、高血压、高血糖等几种慢性病,被纳入防返贫监测对象。“老人用的药跟我妈一样,每次给我妈买药时,我就会顺带帮老人买一点。”陶理忠说。
2017年,陶理忠被单位选派到何家湾村驻村。贫困户“脱贫摘帽”后,陶理忠和同事们“不摘帮扶”,对脱贫户、监测对象的结对帮扶一刻也没落下。陶理忠对帮扶政策“一口清”,对符合条件的结对户,他“因‘户’制宜”,充分利用各类帮扶政策,让好政策入户、落地、见效。为了帮周万新一家增收,陶理忠为他们夫妻俩分别落实了保洁员、护林员公益性岗位,每年增收近1.6万元。走访中,遇到谁家有土鸡、鸡蛋、蜂蜜等农副产品卖不出去,陶理忠便发朋友圈,发动同事和亲朋好友帮忙销售,“去年帮几个户卖了570多斤菜籽油。”陶理忠高兴地说道。
在远安,2028名和陶理忠一样的党员干部,89支驻村工作队,207名优秀干部下沉到村助力乡村振兴,全覆盖结对帮扶脱贫户、监测对象。
近年来,为让帮扶工作更精准,远安县系统梳理帮扶政策,优化形成10类46项71条到户到人政策清单,确保监测对象应享尽享。针对“因病”这一主要高频率返贫致贫因素,出台“防贫保”政策,既注重与原医疗保障政策标准精准对接,防止拔高标准、吊高群众“胃口”,又注重细化政策标准、解决突出问题。3年来,累计让4778人次获得赔付金额362.7万元,有效提升困难群众的抗风险能力。
三峡日报通讯员 远融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