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宜昌市人民政府印发了《宜昌市推动产业集中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宜昌市促进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任务,进一步转变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加快推动产业集中集聚发展。
《方案》聚焦“3+2”主导产业布局,实施“双千引领、产业倍增”工程,着力构建“12520”现代化产业体系(即培育1个世界级磷系新材料产业集群,兴发、宜化2个千亿级企业,现代化工新材料、生命健康、新能源及高端装备、大数据及算力经济、食品饮料5个千亿级产业,20个百亿级企业),不断增强产业根植性和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实现产业发展布局进一步集聚,发展方向进一步聚焦,发展质效进一步提升,区域辐射带动力进一步增强,为加快建设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打造世界级宜昌提供坚实产业支撑。
为便于理解《方案》内容,做好贯彻实施工作,宜昌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对有关内容进行详细解读。
实施产业布局集中行动
推动产业集中集聚发展。围绕“一城一区”的城市空间布局,加快产业集聚,推动“产”与“城”互促共进、融合发展,核心主城(西陵、伍家岗、点军、龙泉、小溪塔)重点布局生命健康、大数据及算力经济、文化旅游等都市产业,不断提升城市能级。东部产业新区(白洋、顾家店、姚家港、猇亭、鸦鹊岭)重点集聚现代化工新材料、新能源及高端装备等规模性制造业,打造宜昌产业发展新引擎。
优化调整产业园区规划。适应城市“双中心”布局,支持西陵区加快规划建设人工智能数字产业园,推动宜昌高新区生物产业园、伍家岗工业园提能升级,增强龙泉组团、鸦鹊岭片区产业承载能力,提升猇亭片区、白洋片区产业配套和服务配套水平。积极探索共建园区、飞地园区、伙伴园区等跨区域产业合作新模式。
完善城区产业空间布局。推动现代化工新材料产业重点向猇亭工业园、姚家港化工园集聚,加快形成以三峡实验室为科创源头、精细化工产品和电子化学品为高端引领、新能源电池材料及大宗化工产品为基础支撑的“金字塔”发展格局。推动生命健康产业重点向宜昌高新区生物产业园、湖北合成生物产业园、夷陵东城工业园集聚,加快形成传统生物医药和合成生物“两轮驱动”发展格局。推动新能源及高端装备产业向小鸦路沿线、猇亭至白洋长江沿线工业园区集聚,加快形成新能源电池、高端装备、专用装备“三足鼎立”发展格局。推动大数据及算力经济产业向主城区集聚,加快形成以三峡坝区数据中心集聚区、点军电子信息产业园、伍家岗大数据产业园、西陵人工智能数字产业园为核心的“一区三园”发展格局。以城区为核心引领驱动,谋划打造爆款旅游综合体。
实施绿色低碳示范行动
推进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升级。纵深推进“技改提能、制造焕新”,围绕重点产业重点领域实施清洁化、节能化技术改造,支持企业应用减污、节水、节能等先进工艺,鼓励企业采用高效节能环保设备进行改造,实施一批绿色低碳示范项目,推进资源高效循环利用,降低污染排放,提升绿色化水平。
促进产业绿色低碳发展。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快构建区域绿色制造体系,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推进清洁能源替代,打造一批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绿色园区。
推进制造业数字化升级。聚焦细分产业、重点企业,深入开展企业智能制造咨询诊断,加快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步伐。深化工业互联网发展,加快“星火·链网”国家骨干节点建设,推动自主区块链技术与工业互联网协同创新,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实施产业裂变升级行动
做强现代化工新材料产业。大力发展磷酸铁锂、六氟磷酸锂等磷系新能源电池材料,重点发展食品级、医药级、电子级磷酸盐,着力推进电子化学品项目建设,为全省“光芯屏端网”产业集群提供重要支撑。优化肥料产品结构,推动传统化肥向水溶肥、缓控释肥、肥料增效剂等方向发展。支持重点煤化工企业延伸产业链条,推进盐化工产业向下游延伸。重点发展氯系有机合成及医药中间体、消毒剂、食品添加剂等精细化工产品。重点发展硅橡胶、硅树脂、硅烷偶联剂、硅油产品,拓展开发苯基氯硅烷、气凝胶纳米新材料。
做大生命健康产业。加快合成生物重大项目布局,打通从生物改造、发酵纯化到产品改性的合成生物全产业链。积极引进生物制药龙头企业,努力在抗体、疫苗、血液制品、细胞治疗、基因疗法等细分领域实现突破。鼓励企业开展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加快推进创新药重大项目建设,发展专利原料药。推进中药制剂、中药提取物等中药优势品种开发生产。支持中药配方颗粒、冻干饮片等特色饮片开发,鼓励发展以中药材为主要原料的保健食品、化妆品、日化产品,拓展高值医用耗材领域。立足三峡检验检测产业园,创建国家检验检测认证公共平台服务示范区。依托区域内三甲医院,积极开展临床研究和转化,促进医药融合。
做优新能源及高端装备产业。加快建设新能源电池制造项目,布局发展磷酸锰铁锂电池、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氢燃料电池等项目。进一步提升绿色船舶产业链制造能力,丰富电动船舶、电动重型装备应用场景。积极导入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加快完善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产业链配套。大力发展电力装备、航空航天装备、机床以及环保、化工、纺织、矿山等专用装备。
加快发展大数据及算力经济产业。围绕“一区三园”重点布局,加快发展大数据及算力经济全产业链条。坚持“以电育算”,发展绿色零碳数据中心,优化宜昌向周边中心城市的网络直连链路,打造通算、智算、超算、边缘计算多元融合的算力基础设施体系。坚持“以算育数”,推动海量数据资源落地宜昌,加速建设“城市大脑+行业小脑+社区微脑”,激活一批特色数据应用场景。坚持“以数育产”,引进算力服务、数据应用、软件开发、系统集成、人工智能、装备制造等领域龙头企业,培育一批数字产业链,赋能实体经济发展。
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充分发挥世界级三峡、世界级工程、世界级文化的资源优势,力争将“两坝一峡”打造成为世界级旅游景区。
实施科技创新赋能行动
加快打造科技创新平台。积极对接重点高校院所、科研机构和智库团队,借智借脑,结合宜昌科教城建设,聚焦重点产业建立研究院。重点支持三峡实验室、长江电力争创全国重点实验室,建强农业微生物资源发掘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支持建设国际药物研究中心、湖北省航天化学动力工程联合实验室、高端仪器创新平台和绿色智能船舶创新中心(研究院),力争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实现突破。
加快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推进规上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持续提升,鼓励引导企业按照“六有”(有场地、有人员、有设备、有投入、有项目、有制度)标准加快各类研发机构建设,力争到2025年,规上工业企业研发平台覆盖率不低于60%。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支持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持续推进从高校、科研院所选聘专家教授到企业担任“科技副总”。
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聚焦产业发展急需突破的关键核心技术,依托产业龙头企业加快技术攻关。重点支持突破高性能蚀刻液关键技术、合成生物技术、磷石膏无害化处理技术及高价值利用、高性能磷酸锰铁锂电池工艺技术、动物细胞培养基及核心原料开发关键技术、低成本航天固体推进剂生产技术。
实施区域产业协同行动
做强宜荆荆绿色化工产业集群。发挥宜昌在宜荆荆都市圈化工产业发展中的引领示范作用,按照规划协同、产业链耦合、园区联合、协同创新的工作思路,强化区域分工协作。着力推动宜都化工园及松滋化工园深化产业合作,联手争创国家化工园区高质量发展30强。在合作建设国家磷化工产业集群的基础上,积极构建宜荆荆分工协作、共建共兴的区域绿色化工发展格局。
共同壮大生命健康产业集群。借助宜昌、恩施“动植物基因库”资源,共建合成生物产业基地。充分发挥宜荆荆化学原料药制剂及药品优势,推动宜昌和荆门共建国家级特色原料药生产基地,推动荆州建设生物医药创新型产业集群示范区。充分发挥武陵山区丰富道地药材资源优势,共同建设宜荆荆中药材精深加工体系,着力将资源型“华中药库”建成产业型“华中药谷”。发挥江汉平原粮油产业和武陵山区特色产业基础优势,共同打造健康农产品品牌。
培育提升新能源及高端装备产业。全力争取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企业落户宜荆荆都市圈。强化宜荆荆新能源电池产业对接,打造新能源电池产业集聚区。以“电化长江”引领区域绿色智能船舶产业发展,加快引进船舶设计、电推系统等头部企业及相关配套企业,共同打造新能源电动船舶产业集群。
打造中部特色算力生态圈。强化多元算力供给保障,发挥宜荆荆都市圈辐射带动功能,打造立足本地、辐射湖北、服务长江经济带的数据加工训练基地,建设中部数字经济产业创新高地。协同荆州、荆门加快发展智慧物流、智能家电、楚文化数字产业园。
实施龙头企业引领行动
支持龙头企业增强引领带动力。遴选重点龙头企业,按照“一个重点企业、一个产业链条、一个发展片区、一个配套政策、一个评估团队”的工作要求,在用地、矿产、能源、能耗、产能等要素配置上给予倾斜,支持龙头企业建设专业化园区,围绕产业链开展项目招引,打造特色优质产业集群,向千亿企业迈进。
完善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建立“四上”企业动态培育储备库,完善“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单项冠军企业—领航企业”的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培育一批百亿企业。
推动企业融通发展。鼓励链主企业加强与本地企业的全方位合作,开展产业链供应链对接。引导一批产业关联度高、协同性强的中小企业向链主企业集聚,构建利益共同体,实现抱团发展。搭建交流合作平台,推动产业链、产业集群内企业交流合作,促进企业资金、信息、人才、物流等共建共联、共享共用。
实施“两业融合”发展行动
培育发展制造业新模式新业态。支持现代化工、装备制造企业提升定制设计能力,实现以用户为中心的定制生产。支持企业加强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引导企业提供远程运维、状态预警、故障诊断等在线服务。鼓励企业加快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虚拟现实、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的融合应用,推动智慧城市、智能工厂、智能零售、智能服务等重点领域人工智能应用试点,全面培育“AI+”新业态、新模式。立足现有基础,推进人力资源、检验检测、研发设计、智能智算等生产性服务业聚集园区、集约发展。
加快商贸物流与制造业融合发展。鼓励“电商进园区”和“快递进厂”,引导制造业企业开展“工厂直播”,建设分类选品菜单,构建系列“网红”产品目录库,打造一批工业消费品电商产业集聚区。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龙头引领、区域协同”原则,打造物流“地网”、数字化“天网”、供应链金融“财网”、贸易服务体系“人网”四位一体的磷化工产业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推进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四流合一”。
推动金融服务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推动金融资源拓面下沉,实现金融有效供给与产业有效需求动态平衡。积极争取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全部入驻宜昌,争取金融机构在宜设立区域总部或功能性子公司,支持各类金融新业态落户宜昌,引导国内风险投资机构等来宜设立股权投资基金。成立宜昌市企业金融服务中心,同步挂牌企业首贷中心。整合担保资源,完善融资担保体系。
推动文旅深度融合。深入挖掘荆楚文化、三国文化、巴文化内涵,推动屈原、昭君、嫘祖、关公、杨守敬等历史文化资源创造性、创新性发展。
经信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