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从事人民调解工作22载,年逾60岁仍心系群众,坚守“官守国调解工作室”,哪里有纠纷,他就出现在哪里,用丰富的调处经验,直击矛盾要害,用法与情化干戈为玉帛。
他,便是刚刚荣获“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荣誉称号的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磨市镇人民调解委员会人民调解员官守国。
群众心目中的“110”
官守国有一个习惯,无论去哪里,都随身带着笔记本。哪家哪户添丁入口或者户口迁入迁出,马上记录下来;遇到群众反映村情民意,马上记录下来;走村串户发现问题,马上记录下来……
在他的办公室里,18本厚厚的笔记本,详细记录了1000多条民情民意信息,手机里存储了1000多个村民电话,他常常说:“我的电话号码就是群众的110,只要群众有所需,我必有所应。”
官守国每年走村串户的里程超过5000公里。他为自己定下一个目标,即小纠纷不出村,大纠纷不出镇,争取矛盾纠纷不上交。秉持着这一朴实的理念,他把群众来访反映的事当成自己的家事,认真听取群众的诉求,耐心细致地释法析理,做到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以法育人。22年来,他成功调解矛盾纠纷800余件。
无处不在的“化事人”
磨市镇是长阳民族工业园所在地,社情复杂,征地拆迁任务重,官守国始终坚守在化解矛盾的第一线,有了重大矛盾纠纷苗头,他都会第一时间预防排查。
2022年10月,磨市镇某村村民邓氏两兄弟认为自家承包的山林土地被相邻的两户邻居在拓宽入户公路时侵占,要求恢复原状,否则将挖断入户公路,而对方坚持入户道路系多年的通行路线,不存在侵占土地。双方态势极度紧张,在村调解员的劝阻下才避免了肢体冲突,但村调解员多次调解未果,当事人向镇人民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
镇调委会受理后,指派调解员官守国牵头进行调解。调解之初,官守国带领调解人员通过现场踏勘,查询登记档案,走访知情人,了解掌握了纠纷当事人争议的来龙去脉以及核心焦点,然后组织当事人开展调解。第一次调解,因双方当事人人数多,意见分歧较大,导致调解未达成协议。
为了避免当事人再起冲突导致矛盾激化,第二天,官守国又立即带领调解人员分别入户开展当事人的思想疏导工作。他与邓氏两兄弟各自在外的子女进行联系沟通,通过其家庭成员来转化当事人的思想,接受纠纷基本事实。经过耐心细致地做思想工作,双方当事人的情绪稳定了下来,分歧也逐步缩小。
今年1月,官守国再次组织双方当事人进行座谈,官守国从农村土地承包法中土地经营权讲到民法典中的相邻关系的处理,充分释法析理,多方位情绪疏导,并以类似调解成功的案例以案说法,劝导当事人放下对彼此的芥蒂,维系和谐的邻里关系。在官守国的好言相劝下,双方当事人最终握手言和,签订了人民调解协议书。
调解路上的“领头人”
一枝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官守国不仅发挥调解工作室示范引领作用,而且还带动镇、村、组(网格)三级联动调解员队伍积极投身到化解矛盾纠纷的第一线。他毫无保留地把工作经验和业务技巧传授给其他调解员,为当地培养了一大批人民调解骨干。
工作中,他还将32名调解经验丰富且具有一定社会公信力的律师、新乡贤、老党员、老干部、企业家、心理咨询师纳入了“调解专家库”,采取“1+1+N”的模式,根据不同矛盾纠纷的性质或者群众“点单”需求,为当地群众提供解决纠纷的免费“专家门诊”,设置“病历”,一案一档,一套申请书留存、一份调解协议备份、一张合影照片上墙。
官守国先后被表彰为“宜昌楷模”“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如今,年届68岁的他仍始终不舍对人民调解工作的这份情感,心怀为民调解的热情,忙碌于“官正国调解工作室”,继续为化解基层矛盾纠纷,维护一方平安奉献着光和热。
三峡日报通讯员 覃春文 田卫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