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日报讯(通讯员西陵宣)英驻宜领事馆、太古轮船公司旧址、邮政巷……一个个老宜昌人熟悉的名字,一个个历史悠远的故事,铭刻在那些斑驳的砖瓦之间。近年来,宜昌积极探索对历史文化遗迹的修缮维护、保护传承、科学利用新路径,为文物古迹注入绵延不断的生命力,二马路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改造工程也应时而生。
笔者了解到,二马路街区此次改造范围内的一批文保建筑正在紧锣密鼓地施工,只待正式“补妆”归来,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大家面前。
据承建单位中铁建工集团有限公司宜昌市二马路城市更新项目(一期)项目经理部项目负责人郑龙刚介绍,此次修缮遵循了“修旧如初”“修旧如新”“修新如旧”的原则,保护措施有可逆性、可识别性,即所有修缮以安全为前提,改造满足建筑安全性需求;不降低建筑的抗灾性能;不降低建筑的耐久性。在不改变建筑外观造型的前提下,对建筑外墙进行清洗;破坏和风化严重需要恢复的部分,按照原有的样式及颜色进行修复。按照《既有建筑维护与改造通用规范》,界定为文保建筑修缮工程,仅对外墙清洗维护、外墙饰面修缮、外门窗修复、屋面防排水修缮,确保了文物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郑龙刚说,六处文保建筑总体修复方案是对于空鼓、腐蚀损坏外立面参照原工艺进行修缮,品质较好的原木门窗进行修复,损坏严重的门窗进行更换,破损的线条造型按原有样式进行复原,屋顶违建拆除并重新进行防水施工。其中,英驻宜领事馆要恢复宝瓶柱式栏杆及地面台阶,对屋面瓦进行除锈打磨、清洗、修复,重做屋面排水系统;大阪仓库建筑内部加建墙体及设施全部拆除,基础、柱梁板加固处理,外墙门窗更换、外立面修复。
文保单位的施工工艺、工序与以往新建项目都极为不同,按照历史老照片对英驻宜领事馆门窗进行修复,采用与原件同品质的木料替换糟朽和补全缺失,从而可以与旧有构件区分,而没有有意做旧;对于屋面旧防水年久失修、多处渗漏,重新做屋面防水,防水层上贴仿古砖或瓦,既修复功能又体现历史风貌。
截至目前,英驻宜领事馆、太古轮船公司旧址修缮工作已完成50%,计划11月30日完工。大阪仓库、邮政巷建筑群计划明年3月31日全面修缮完毕。
据建设单位宜昌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宜昌市二马路城市更新项目(一期)项目负责人吴先念介绍,为了把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物保护好、管理好,同时加强研究和利用,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计划将太古轮船公司旧址、英驻宜领事馆旧址、日军侵华遗迹三大独立历史文保建筑作为二马路文保活化利用项目试点。
项目以文保建筑的保护为首要原则,在提取传统文化元素的基础上与现代美学设计理念紧密融合,触摸文保自身肌理,突出地域文化特色,利用原貌修复、主题展馆布展、数字化赋能、交互体验等手段,旨在打造以“太古轮船公司旧址”为建筑主体的“宜昌城市记忆馆”,以开埠历史为引,回顾宜昌城市发展历程,向世人展示今日二马路城市更新的成果;以“英驻宜领事馆旧址”为主体的“宜昌植物种子”馆,溯源宜昌优渥的自然环境,探寻宜昌植物闪光故事,领略本土植物独特魅力,发现植物蕴藏的生活智慧,揭秘“宜昌——世界植物学家的朝圣之地”;以“日军侵华遗迹”为主体的“二马路抗战遗址纪念馆”,通过讲述“和平里”的往事,铭记宜昌抗战历史,缅怀革命先烈,在新时代传承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