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日报通讯员 李胤 何雪琴
11月3日,长阳大堰乡钟家湾村,30多位村民小心地打理刚刚培育好的茶树苗。这份工作由村里劳务公司接单,统一组织用工,15天的工期内,每人每天能挣80到120元。
一组的谭承培干得起劲,往年都外出务工的他,今年选择留在村里。而在整个长阳,今年全县外出务工人口明显减少,外出务工不再是“必选项”。
如何就近就地就业?如何实现脱贫人口稳定增收?长阳人社部门探索建立县乡村三级就业服务体系,通过线上搭建智慧用工平台,线下组建劳务公司、开展技能培训等方式,守牢就业底线,为老百姓托起了“稳稳的幸福”。
搭建零工驿站
掌上就能找活儿干
“您看,通过‘清江零工驿站’小程序,就能看到最新最全的求职和招聘消息。”11月2日,在长阳人社局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耐心地向前来咨询的群众介绍相关情况。
相较以往的人声鼎沸,大厅冷清不少,却科技感十足。“现在上门的少了,热闹的是这里。”顺着工作人员的声音看去,一块位置显眼的液晶大屏上,388家企业入驻人才信息平台,1686个招聘岗位,数百条最新的求职与岗位发布信息正在不断滚动刷新。工作人员点击鼠标,屏幕又迅速切换到长阳农村劳动力信息可视化平台 ,全县180922名劳动力的就业状况、就业地区分布、就业方式、就业收入等数据一目了然。
“借助大数据平台,既能全面掌握全县劳动力状况,也能极大方便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向选择。”中心工作人员介绍,人力资源智慧服务平台通过人社、公安、民政、乡村振兴多部门基础数据共享,可以直观地监测全县劳动力就业形势,使用“清江零工驿站”微信小程序与26家线下驿站相结合的服务模式,实现劳动力资源与社会用工需求的实时交互。
登录线上平台,用工企业和雇主可以一键发布用工需求,就业人员在线上报名参加零工应聘。在线下驿站,就业人员可以及时了解最新的就业创业政策。大数据加持下,真正实现优质劳动力与岗位的“双向奔赴”。截至目前,长阳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通过信息化平台提供就业岗位23374个,吸纳就业2536人。
组建劳务公司
打通就业服务链条
11月3日一大早,长阳郑家榜村一组的郑书凤就收到了村里劳务服务公司的微信留言,精通水电、瓦工和室内装修的他接到了好几单用工需求,他美滋滋地在手机上挑选起了活计。
“过去外出务工,找活只能靠熟人和工头,遇到不靠谱的,少不了吃亏上当,现在村里有了劳务公司,不仅活多了,干起来也放心。”郑书凤高兴地说。
在长阳,这并不是个例。今年,全县制定出台了《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三级公共就业服务体系试点实施方案》,由长阳劳务服务企业总公司牵头,各乡镇挂牌成立公益性就业中介服务中心,挑选28个试点村组建村级劳务帮扶服务公司,在家门口,为群众提供从政策宣传、培训组织、岗位推送、就业引导到劳务维权的全流程就业服务链。
今年6月,郑书凤所在的郑家榜村级劳务服务公司正式运营,从工程施工、道路养护、绿化管护到零工订单,用工单位和雇主直接向公司“下单”,就业服务协理员在“零工驿站”小程序和村民微信群里实时“发单”,村民们足不出户“线上接单”。几个月下来,郑书凤和10多位村民已经接到各类劳动订单50余次。村民不仅离家近了,荷包也更鼓了。
开展技能培训
让群众有一技之长
10月25日,长阳渔峡口镇岩松坪村十分热闹,几十位村民围聚在村文化广场,聚精会神地观摩着几位“焗匠(厨师)”烹制地道的土家传统美食。这是“土家老焗匠”今年组织的第六场村级专业技术培训,为期7天的培训,内容包括厨师、餐厅和客房服务等一系列内容。
作为长阳近年来大力培育的餐饮行业优质劳务品牌,2021年以来,“土家老焗匠”依托长阳瓴悦酒店旗下的专业化职业培训资源,在全县11个乡镇开展定岗、定向培训100多期,参训人数4600多人,学员在省内外斩获单人、团体奖项60多个,“土家老焗匠”跻身湖北省劳务品牌三十强。这张金名片,帮助一大批学员走上了餐饮行业的专业技术岗位。
“优质劳务品牌的带动,不仅让劳动力资源更获市场认可,还能促进全县劳务输出从数量规模向质量效益转变,直接带动劳动者增收。”长阳人社局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副主任覃海军介绍说。
以“清江零工”劳务品牌为核心,长阳人社部门倾力打造1+N的劳务品牌体系,统一制定行业规范、进行专业培训、集中推广宣传。经过精心培育,传承土家服饰文化的“土家裁缝”,获得2项国家民族服饰专利,成功注册6个专有商标,荣获8项全国大奖,直接带动就业5000余人,年创劳务收入近2亿元。勤劳质朴的“清江家政妹”,经过发展,已有从业人员3500余人,年创劳务收入1.8亿元。核心品牌“清江零工”,带动近10万人就业,实现就业产值6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