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教联体,是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的迫切需求,是跨区域教育合作模式的发展路径,是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有效办法,是教师专业发展与培训的广阔平台,更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因此,要让教联体真正“联”起来、“动”起来、“活”起来,实现美美与共、优质均衡的目标。
教联体有共建型教联体,还有共融性教联体。不论是核心校,还是成员校,实行的是“资源共享、管理共进、教学共研、文化共生、考核捆绑”的管理模式。教联体不是核心学校单方面的输出,也不是联盟成员学校被动接受,而是优质资源共享,互相补齐短板。因此,各学校的需求到底是什么,要精准。在需求精准确定的情况下,静心互相商量对策,有的放矢、扎实创新的开展教联体工作,切忌盲目、冲动。要围绕真问题展开真研究、有过程的真实轨迹。
学校要通过互派管理干部交流学习、参与成员学校管理等形式,促进管理水平的共同提高。牵头学校要在办学理念、管理制度、教师培养、教育科研、文化建设、特色培育等方面,对成员学校进行毫无保留的竭力扶持,推进“教联体”成员学校规范化、制度化、精细化、现代化管理,整体提升教育管理水平。成员学校要在教师交流、学科建设、教师培训、教学研究等方面合作互助。牵头学校要选择适当时机派出一定数量骨干教师到成员学校,通过师徒结对、专业讲座、示范课、公开课、观摩课等形式展开教研,积极探索“上城跟岗锻炼,下乡支教走教”的教师交流机制,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活动不在多,而在精、准、有充实的内容,要有激励评价机制撬动、推动。不仅要充分发挥牵头学校名师名校长和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还可以聘请县市专家指导。通过精准帮扶、活动联动、结对共研、课题带动等举措,推进教联体学校教学研究深度融合。积极构建教联体集体备课、校本研修制度,逐步实现教学设计、学生作业、教学检测等资源共享,活动线下进行的同时,通过专递课堂、视频号同步直播,探索“互联网+”背景下的教联体模式,让教联体增友谊、强教研、提质量。
(秭归县教育科研信息中心 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