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荆楚文化的“天际线”。 屈原故里宜昌高度重视屈原文化的传承弘扬工作,明确提出“让屈原成为宜昌永恒的文化地标,把宜昌打造成屈原文化的权威阐释地、标准制定地、活动聚集推广地”,以大情怀、大格局、大创意开展了一系列富有创造性、建设性的工作,构筑起了精神高地。 其中,秭归以屈原文化为主干,不断壮大文艺品牌树,打出了屈原文艺“组合牌”,不断兴文艺、显亮点、融产业,让屈原文化开出了新花,秭归的辨识度也愈加明显……
聚焦屈原文化 壮大文艺品牌树
今年4月,中国屈原学会第十九届年会在秭归召开,240多名屈原文化专家学者走进万古寺村脐橙园“喜园”,集中认领“后皇嘉树”。
“喜园”取自屈原名篇《橘颂》。“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喜”字出现了两次。中国屈原学会会长方铭将脐橙园命名为“喜园”,赞颂秭归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脐橙产业龙头企业湖北屈姑国际农业集团的“屈姑”二字,也与屈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屈姑即屈原《离骚》中所提到的女媭。《楚辞》研究集大成者、东汉学者王逸在注解里说:“女媭,屈原姊也。”秭归民间曾修建女媭庙供奉屈姑。
一声声“屈姑”,道出了浓浓的血脉乡情;一树树橙果,挂满了秭归人民幸福的生活。
“一果带动百业兴”。连续70年繁衍、储备柑橘良种,秭归脐橙成为当地群众的“致富果”,“中国脐橙之乡”享誉海内外,谱写出了《橘颂》新篇章。
将秭归脐橙与屈原文化结合起来,不断提升产品的文化品位和附加值,这是秭归开展文艺品牌建设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秭归持续开展屈原文化的研究阐释、创新发展、转化利用,将文艺活动常态化,提炼成文艺品牌,扩大秭归文艺影响力。一棵以屈原文化为主干,以柑橘文化、峡江文化、移民文化、民间文化等为枝叶的文艺品牌树正在茁壮成长……
立足诗歌原乡 谱写奋进新乐章
诗歌是秭归最亮的底色,最深厚的文化底蕴。
荣膺“中国诗歌之乡”以来,秭归坚持开展群众诗歌活动、培育诗歌文艺品牌。
宋代诞生的“中国第一个农民诗社”三闾骚坛,以农民诗人为主体、以楚辞吟唱为特色,常年举办诗歌创作、朗诵等活动,是宜昌文化最亮眼、独特的金字招牌。
适应农村变革和农民身份转换新趋势,秭归充分发挥诗歌品牌文化孵化效应,打造“三闾骚坛”诗社矩阵。目前,全县以“三闾骚坛”冠名的诗社共30家,诗社成员达到1300多人,品牌影响力进一步跃升。
连续举办的41届屈原故里端午诗会,更是影响广泛。
2010年“端午诗会”上,余光中、萧萧等百余名诗人及70余名屈学研究学者怀着朝圣的心情,同台唱和。此后每年的屈原故里端午诗会,海峡两岸的著名诗人、屈学学者都齐聚秭归,共叙诗情。
6月21日晚,秭归凤凰山,第四届“屈原杯”全国诗歌大赛颁奖典礼暨2023屈原故里端午诗会如期举行。吉狄马加、瞿弦和、杨克、杨碧薇等350余位诗人、学者、屈原文化爱好者,共聚诗歌之夜,畅享诗歌之情。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第四届“屈原杯”全国诗歌大赛共吸引15个国家(地区)的7000余名诗人投稿两万余首。来稿作品数量为历届“屈原杯”全国诗歌大赛之最。
如今,“屈原杯”诗歌大赛已逐步获得诗坛认可,成为诗歌交流、展示的重要平台。
文旅深度融合 带火最美秭归游
叩拜屈公、敬献兰草、吟诗唱和……
1月28日(正月初七),在秭归文联、秭归县屈原文化传承交流中心的精心组织下,全国6省市的80余名屈氏后裔来到屈原祠,缅怀先祖,纪念屈原诞辰。
活动被多家媒体宣传报道,当日为景区吸引游客5000余人次。“正月初七”正在成为新的文艺品牌。
让屈原文化赋能产业发展,秭归还用“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打了样。
世界端午看中国,中国端午看秭归。2009年,屈原故里端午习俗被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成为屈原故里千年不断的文化盛会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符号。
持续放大品牌效应,2023年端午期间,秭归共接待游客60.37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88亿元,创下历史新高。
值得注意的是,融赏、游、玩于一体,做好转化文章,传统文化也迸发出新活力。
精细布置的非遗小院、端午习俗馆、文创体验馆……遍地开花;屈原文化与峡江文化、非遗文化、国潮文化……相互辉映,给八方来客带来了独特的文化体验。
今年端午,仅秭归文创产品收入就突破了100万元,非遗技艺三闾刺绣的销售额更是达到了33.7万元,同比增加200%以上。
统计还显示,围绕端午文化节、龙舟世界杯主场活动及系列子活动产生的宣传产品超过1300条、全网点击量超过1.5亿次。屈原品牌更加深入人心,文旅融合也必将走出更广阔天地。
“品牌是旗帜、是方向。经过多年努力,秭归文艺品牌之树正在茁壮成长,我们将持续发力,让其成长为参天大树,更好地服务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打好屈原文化“组合牌”,传承千年文脉,提升城市影响力,秭归县文联党组书记马尚朝信心十足。
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杨婧 通讯员 崔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