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日报讯(记者胡兴军,通讯员阳彬彬、邓芳芳、杨俭)11月8日,秭归县政协在茅坪镇月亮包村“三闾刺绣”非遗工坊组织开展“屈子同心驿站”委员接待日暨“传承与创新·非遗手工艺走出去”一线协商活动,为秭归非遗手工艺“走出去”出谋划策。
秭归县境内的“三闾刺绣”分绣花、课花、斗花、掇花四大类,是一种独具特色的传统技艺,2018年4月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现有传承人12人,其中,市级3人、县级9人。
与会市、县政协委员以及县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围绕如何做好非遗手工艺的传承保护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建言献策。
大家一致认为,非遗手工艺传承要探索与签订师傅、徒弟、非遗中心三方传习协议,进行“一对一”传承授徒;与高校合作,编撰非遗手工艺相关教材,让非遗手工艺课进校园、进社区、进农村;精益求精地做好手工艺产品的研发,脚踏实地地培育好手工艺产业;努力搭建以职业教育为主的传承方式,构建“社区引领+文化传承”的社区传承新路径,搭建“非遗+振兴”的乡村高质量发展新模式,建立“产学研展销”运行的新方式;优化顶层设计,加强市场支撑,创新宣传引导,让非遗手工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用供给侧改革的理念开发受市场欢迎的非遗手工艺产品,用市场化的手段卖好产品,实现多种渠道共同发力,线上线下多种方式融合发展,助推更多非遗手工艺产品“走出去”。
据了解,“三闾刺绣”非遗工坊兼具刺绣专业技能培训、产品生产加工、品牌营销推广等多种功能,对实现“三闾刺绣”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和活态化传承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活动前,与会人员实地参观“三闾刺绣”非遗工坊,并现场体验三闾刺绣、植物拓染、峡江皮雕等非遗手工艺制作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