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近日,记者在枝江城区团结路蹲点采访看到,经过改造后的路边泊位已经施划完毕,车辆都按序整齐停靠。
经过深入了解,这是枝江市城市管理执法局为了缓解停车难问题进行的有益探索。枝江市通过加大停车设施建设力度,研发升级停车管理平台,积极推进共享停车模式,创新推出枝江智慧停车平台,形成全市停车“一张网”,打造“全市一个停车场”。
今年以来,枝江市紧扣“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总要求,聚焦群众关切,坚持以“小切口”解决大问题,着力破难题、促发展,办实事、解民忧,不断深化共同缔造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创新。
下沉一线调研 办好民生实事
“四下基层”,下去的是基层,到达的是民心。
枝江市把“四下基层”作为重要抓手,广大党员、干部扑下身子、沉到一线,与群众面对面、心贴心、手拉手,听群众的真心话、心里话。回应群众关切,破解急难愁盼。
“我们的通勤问题终于解决了。”11月17日中午,位于宜昌东部产业新区的中国化学第十六建设有限公司电仪分公司门口,整齐停放了三辆定制公交,职工们走出大门,有序排队上车,喜笑颜开。
“工地每天有700多名工人上班,有300多名外地的工人需要乘坐公交车。开通定制公交后,工人们上下班更便捷了。”中国化学第十六建设有限公司电仪分公司办公室主任吴昊说。
原来,通过调研,枝江市发现,今年以来,随着东部产业新区不断扩容提质,员工“点对点”通勤需求日益迫切。为此,枝江市积极探索推广“定制公交”,让园区企业职工享受到“点对点、一站式”的接送服务。截至目前,东部产业新区已开通7条定制公交线路,全市已开通26条定制公交线路。
枝江市以“四下基层”为抓手,建立“市级领导随机访、科级干部重点访、村(社区)干部遍地访”工作机制,市级领导立足岗位职责和工作实际,聚焦15个方面重点内容,针对性领衔调研课题38个,倾听广大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做到直插一线摸清实情,切合实际亮出真招。
近日,因为半夜如厕时不慎摔倒住院的邬奶奶顺利拿到了保险公司的理赔款。邬奶奶激动地告诉记者:“这5000块钱对于我们这种没有收入的老人来讲是一笔不小的费用,非常感谢政府的好政策!”
原来,枝江市在调研过程中发现,老年人抵御人身意外伤害风险能力弱,发生意外伤害后经济负担较重,而商业保险能起到一定的补充作用。为此,枝江市决定由财政出资135万元,为全市28261名年满7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赠送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目前,已累计理赔受益78人次,赔偿金额达16.73万元,真正为老年人撑起了一把避险、救急的“保护伞”。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今年以来,枝江市广大党员干部带着初心“下”、带着感情“下”、带着责任“下”,坚持在一线找问题、在一线破难题、在一线抓落实,坚持从群众普遍关注的教育、医疗、养老等身边小事入手,着力推动解决老年人养老认证难、意外伤害保障难和青少年护眼难等难题:
——枝江市财政投入800余万元,为32所中小学安装10692盏护眼灯,提高教室灯光照明亮度,消除频闪问题,有效保护学生视力。
——针对老龄群体反映集中的养老保险待遇资格认证操作不便问题,枝江市采取无感认证、自主认证、上门认证方式,让认证更加便利化、人性化。
——聚焦群众办事难、就餐难、照明难、停车难等问题,枝江市下放镇级审批服务事项122项、村级114项,建设社区幸福食堂15个,新增农村路灯1097盏,新增停车泊位1100个,切实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指数和生活品质。
运用“五共”理念 提升治理效能
共同缔造,缔造的是群众的心。
今年以来,枝江市抢抓住建部全国首批共同缔造试点县市和全省深化共同缔造试点县市机遇,做实村民小组(居民小区),着力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共建共治共享”的城乡社会治理体系,积极推行家庭积分制、社群创熟工作法,建立“以奖代补”机制,引导群众从“旁观者”变“参与者”,从“局外人”变“当家人”。
夜幕降临,枝江市七星台镇董家湾村路灯点点,照亮了村民回家的路。
而两个月前,这里还是一片漆黑。村里走访获知,村民要求“安装路灯”的呼声强烈。为此,董家湾村村民小组共治理事会发动村民围绕安装路灯,共商共议,共谋共建,最终联手点亮了114盏“民心灯”。
“群众积极投工投劳、出资出力,前前后后大概节约了5万多元钱,加上这是群众共同参与的成果,大家也非常珍惜爱护这些路灯。”董家湾村党支部书记、主任甘真龙表示。
路灯不仅照亮了美丽的村庄,也温暖了百姓的心,点亮了乡村美好生活。
在共同缔造中获益的不光有董家湾村的村民,还有马家店街道沱江社区的李阿姨。
“这几天,家里的卫生间一直返流,小区一处污水井也有污水外溢,严重影响正常出行。”近日,马家店街道沱江社区城南小区居民李阿姨找到自己的联户长黄金翠反映闹心事。
对李阿姨上门反映的情况,黄金翠立马上报给沱江社区网格员。经与单位下沉干部、小区业委会、居民代表共同商议,定下解决办法:大家出一点,业委会承担一点,社区补贴一点,齐心协力来疏通。仅过了一天,李大妈的烦心事就解决了。
“联户长”是枝江市在深化共同缔造实践中,土生土长的一支治理队伍。其特色,就是突出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互帮互助,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
为进一步推进共同缔造走深走实,枝江市以湾落(楼栋)为单位推选联户长开展群众自治,履行政策法规宣传员、社情民意收集员、矛盾纠纷排解员等“六员”职责,3757名联户长全覆盖包联全市17.4万户家庭,收集各种社情民意,带动群众解决身边各种“针头线脑”烦心事。
共同缔造把群众凝聚在一起,迸发出了基层治理的强大合力。
在今年春夏之交,枝江市遭受了严重旱情,仙女镇九龙村党支部通过湾子会商议建设“共享堰塘”15口、“共享水井”30口,2500余亩土地实现旱涝保收。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全市基层党组织发动群众打“众筹井”534口、清“共享堰”5248口,疏“末端渠”3793公里,群众筹资筹劳折合2000余万元,最大程度减轻了旱情影响。
今年以来,枝江市一大批村(社区)党组织充分运用共同缔造的理念和方法,带动群众共同解决农田灌溉、环境整治、矛盾调解等生产生活问题4000多件。
随着共同缔造的深入开展,干群关系更加融洽、“鱼水之情”更加浓厚,“五共”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党员干部的工作方法、群众的思想观念得到很大转变。
探索体制机制 凝聚发展动能
建立体制机制,才能行稳致远。
今年以来,枝江市坚持“当下改”与“长久立”相结合,从“解剖一个问题”到“解决一类问题”,着力完善解决民生问题的制度机制。
“董家湾村的路灯安装,背后反映的是农村道路交通安全问题。因此,我们以问题为导向,探索建立了《枝江市村组道路管养和安全防范机制》。”枝江市委常委、市委组织部部长李兴苗告诉记者。
除此之外,一批体制机制在深入推进主题教育的过程中得以逐步建立和完善:
——针对农田小型水利设施管护责任不落实、上下管护不联动的问题,枝江市建立分级管理、定期巡查、分类维修、奖补激励等措施,建立了农村沟渠堰塘维修管护机制。
——针对农村快递到村不到组,群众寄收不方便的问题,枝江市建立了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快递进村到组”工作机制。
——针对农村土地碎片化,不利于现代农业发展的问题,枝江市按照“127”“721”模式,推动农田“优质、集中、连片”,建立了“小田变大田”推进农业生产机械化、标准化、集约化发展工作机制。
——针对年轻夫妇对子女托育需求的不断扩大,枝江团市委探索建立了枝江市子女托育工作机制……
点上探索创新,面上验证推广,枝江正在不断推动更多的试点经验向体制机制转化。
随着一件件民生实事的破解,一件件管长远、有时效的“小切口”体制机制不断形成。
在深化共同缔造、创新体制机制的过程中,枝江市大力推动小流域综合治理、“双集中”、强县工程等各项重点工作,大力推动“四个重大”任务落实。9月以来,全市成功签约亿元以上项目26个,协议投资额63亿元,集中开工项目51个,总投资377亿元。
今年以来,枝江市广大党员干部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提高服务群众本领,将焕发出来的学习、工作热情转化为攻坚克难、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凝聚起团结一心、扎实奋斗的强大动能,加快建设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示范区、打造世界级宜昌重要增长极。
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李鹏飞 通讯员 刘斐
本版图片由枝江市委组织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