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今年9月以来,全国、全省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相继召开,省委、省政府高规格出台《关于推进新型工业化打造制造强国高地的意见》,宜昌作为省域副中心,必抢抓新型工业化发展机遇,挺膺担当,奋勇先行。
一、提高认识,深学笃行,坚定不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新时代新征程,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宜昌篇章,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中的关键。市委七届五次全会指出要依托世界级战略资源,打造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现代产业体系,深入实施“双千引领、产业倍增”工程,形成“12520”产业发展体系,为全市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制造强国高地,是大势所趋、使命所系、机遇所在。一是要认清推进新型工业化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全球生产结构出现重大调整,对我国工业化进程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二是要把握推进新型工业化是实现民族复兴和强国建设的关键任务。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新型工业化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构建大国竞争优势的迫切需要,也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三是走好推进新型工业化是加快建设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打造世界级宜昌的必由之路。依托世界级战略资源,打造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现代产业体系,必须坚持“工业强市、产业立市”,站位宜昌必须瞄准全球视野,在世界格局中创建品牌。
二、抢抓机遇,奋勇争先,加快推进宜昌新型工业化进程
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刻把握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基本规律,坚持把推动高质量发展作为首要任务,聚焦重点领域,抓好关键环节,趟出新型工业化的宜昌特色之路。
一是坚持产业集中,冲刺万亿工业产值。推动现代化工新材料、新能源及高端装备等规模性制造业向东部产业新区集聚,生命健康、大数据及算力经济等都市产业向核心主城布局,着力打造一批专业化示范园区。做优做强现代化工新材料、生命健康、新能源及高端装备、大数据及算力经济等“3+2”主导产业,力争五年内培育1个世界级产业集群、2个千亿级企业集团、5个千亿级产业、20个百亿级企业,工业总产值突破1万亿元。
二是坚持绿色低碳,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深入推进“技改提能、制造焕新”,围绕重点产业重点领域实施清洁化、节能化技术改造,确保年度技改投资居全省前列。大力实施清洁能源替代,着力打造一批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绿色园区。加快推进“无废城市”建设,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到60%以上。大力实施“电化长江”,力争5年内公务船和新增旅游船全部实现电动化。
三是坚持做强做大,提升主导产业能级。做强现代化工新材料产业,全力打造世界级磷系新材料产业集群、国家磷复肥保供基地、国家工业资源(磷石膏)综合利用基地,力争五年产值突破3500亿元。做大生命健康产业,建设国家级合成生物创新先行区和特色化学药基地,全力打造中国“微生物第一城”,力争五年产值突破1500亿元。做优新能源及高端装备产业,着力建设国家级新能源电池产业集聚区、国内一流商业航天动力和绿色智能船舶研发制造基地,力争五年产值突破2500亿元。加快发展大数据及算力经济产业,打造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枢纽节点和算力“中继站”,力争五年产值突破1000亿元。
四是坚持创新引领,强化科技支撑能力。重点支持三峡实验室、长江电力争创全国重点实验室。支持建设国际药物研究中心、湖北省航天化学动力工程联合实验室、高端仪器创新平台和绿色智能船舶创新中心(研究院),力争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实现突破。推进规上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持续提升,持续推进从高校、科研院所选聘专家教授到企业担任“科技副总”,力争未来5年规上工业企业研发平台覆盖率不低于70%。
五是坚持区域协同,推动宜荆荆一体化。充分发挥宜荆荆都市圈协同作用,抱团打造国家磷系新材料产业集群,并向世界级集群迈进。共享宜昌、恩施“动植物基因库”资源,共建合成生物产业基地。大力培育新能源及高端装备产业,全力争取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企业落户都市圈。强化多元算力供给保障,打造立足本地、辐射湖北、服务长江经济带的数据加工训练基地,建设中部数字经济产业创新高地。谋划推进一批重大产业协同项目,力争未来5年宜荆荆都市圈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3万亿元。
六是坚持龙头引领,加强优质企业培育。围绕“一个重点企业、一个产业链条、一个发展片区、一个配套政策、一个评估团队”工作思路,奋力招引和培育一批高能级重大产业项目重仓落地。完善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大力实施“扶小”“培优”“护航”三大行动,着力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确保年均新增规上工业企业200家以上。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鼓励引导一批产业关联度高、协同性强的中小企业向链主企业集聚,打造特色优质产业集群。
七是坚持融合发展,打造新模式新业态。深入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对传统产业全面实行信息化改造,对新型高端制造业全面推行智能制造,打造数字经济高地。积极探索“以电育算、以算育数、以数育产”发展路径,加快三峡坝区大数据中心、点军电子信息产业园、伍家岗大数据产业园提能升级,全力培育具有全国全球影响力的数字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