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从只有一条坑坑洼洼的土路、吃水靠天,到6.5米宽主干道贯通全村,且户户通公路,98%村民通水泥路,水、电、电信网络宽带全覆盖;
从只有破旧的村委会、卫生室,到建成集办公、文体活动、日间照料于一体的活动中心和标准化的“红十字博爱卫生站”;
从药材丰产却愁销路,到加工厂建在家门口,不仅药材不愁销,闲时还能去务工;
从村集体收入为0,到过10万元,并有望突破2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过1.4万元;
从空心村、后进村,到屡获各级表彰;
……
经过市市场监管局、市中心人民医院(原宜昌市第一人民医院)、市气象局等单位8年的帮扶,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牛庄乡九里坪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曾经的九里坪,地理位置偏僻、产业基础薄弱,全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06户334人。
现在的九里坪,不仅基础设施焕然一新,更找准了产业发展方向,村民家家户户种药材,祛除穷病,奔向小康。
基础设施 从无到有 从有到优
基础设施建设是乡村振兴发展的“主动脉”,也是牵动民心的“神经末梢”。
走进九里坪村水管改造工程现场,映入眼帘的是一派忙碌的施工场景,工人们正拿着铁锹卖力地开挖沟槽,为接下来深埋水管做准备。
“自来水通了好几年,但我们这里冬天特别冷,水管一旦被冻住了就影响用水。”该村71岁村民李传国说。
此前,该村通过建蓄水池、水窖等,已实现了集中供水。但存在着极端天气下吃水难,以及用水管水不够便利等情况。
今年5月,该村经过调研,决定开展村安全饮水巩固提升工程建设。
为此,市市场监管局积极向市水利和湖泊局争取项目资金10万元、争取帮扶单位划拨帮扶资金40万元,用于九里坪村安全饮水提档升级改造。
“水管能深埋地下的深埋,不能的则采用保温材料进行保温。”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杨继平说,预计工程11月可以完成。“到时候,不仅冬天吃水不再难,我们在村委会大屏或者手机上,就可以实时监测用水情况,一旦发现问题,可以立刻安排人员去解决。”
变“安全饮水”为“幸福饮水”,是进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新阶段,九里坪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的一个侧面。
7年前,该村还仅有一条坑坑洼洼的主干道,村民出行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车在大坑遍布的路上更是寸步难行。经过前些年的建设,不仅有6.5米宽的通村公路,更是户户通公路,98%村民通水泥路。
去年8月,考虑到村内弯道较多且车流量大,三家帮扶单位共同出资投入资金近26万元,在进村主干道沿线新安装50盏路灯,维修更换太阳能路灯32盏。
李传国说:“现在不管是晴天雨天,还是白天黑夜,我们出门都既方便又安心。”
10月25日,在该村卫生室,4岁的小男孩打着吊针,安睡在爸爸任振龙的怀中。“他感冒了,我们要是带去乡里看的话要个把小时。这里条件不错,路程也近些。”任振龙说,他是邻村沙湾村村民,平常有个头疼脑热,都是在九里坪村卫生室就诊。
记者看到,卫生室内设有诊断室、注射处置室、公共卫生服务室等,还有市中心人民医院捐赠的全新诊断床、煎药机等诊疗设备。从乡村医生江连平口中得知,这是在市市场监管局驻村第一书记齐忠敏积极联系争取下,由两家爱心企业援建的“红十字博爱卫生站”,今年7月投入使用,可辐射周边3个村庄,惠及群众3000余人。
在卫生室不远处,日间照料中心正在加紧建设中,杨继平说,该村将建设形成满足“党建+文体活动+日间照料”需求于一体的活动中心。
从近乎无到有,从有到优,九里坪基础设施的提档升级,为乡村振兴筑牢了根基。
产业发展 重塑产业链 丰产更丰收
“如今药材厂建在家门口,我们种的药材再也不愁销路了,今年收入过10万元不成问题。”10月26日,站在自家三层楼房前,昔日的贫困户,该村5组村民杨如松满脸笑意。
他所说的药材厂,是经过市市场监管局牵线搭桥,湖北恒安芙林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在此投资建设的五峰牛庄高山生态药材基地项目。
在帮扶伊始,市市场监管局就清醒地认识到,唯有帮助该村重塑产业链,才能真正地让其具有造血功能。
九里坪村中药材资源丰富,种植历史悠久,但受交通区位、标准化种植等多方因素困扰,丰产不丰收成为当地发展中药材产业的怪象。
经过广泛调研、共同协商,该村进一步明确了发展中药材产业的思路。
此后,帮扶单位积极向上争取产业发展资金,给予种植户补贴,免费发放肥料等。市市场监管局还利用自身特长,帮助制定标准化栽培技术规程等,提高标准化种植程度。
种植面积上来了,但要提升中药材产品附加值,卖上好价钱,必须拓展“产加销”产业链。为此,市市场监管局将目光投向湖北恒安芙林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在多次邀请实地考察后,恒安芙林决定投资3000万元建设五峰牛庄高山生态药材基地项目。去年12月底,该项目正式投产。
车间负责人李顺林说,目前公司共存储有25种中药材。自投产以来,平均日加工鲜药材7.5吨左右。到8月底,累计销售额已突破3000万元。
据了解,项目达产后,每年预计实现2800吨优质道地药材的产销,1亿元以上的营收,创利税约2000万元以上。
刚刚将新收的2000多公斤天麻卖给了五峰牛庄高山生态药材基地有限公司,看着手机里到账7万多元的信息,村民李光美高兴写在脸上:“今年的价比去年涨了20%,现在有了药材厂,不仅药材不愁卖,外来贩子想压价也不容易了。”
有了底气,村民发展中药材产业更积极。目前,该村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069.5亩,包括天麻、独活、厚朴、贝母等名贵中药材。
该公司还吸纳包括李顺林在内的7位村民稳定就业,月薪平均4000-6000余元(不含缴纳五险一金),同时大量招纳临时工人,截至2023年10月,已招聘九里坪村村民季节性临时用工1731余人次,支付务工工资22.66万元。
村民苏才蓉就是其中一员,她家种植着2亩多天麻,还有独活、云母香等草药,田里不忙的时候就来车间打工挣钱。“每天在家门口就能挣百把块。”她笑呵呵地说。
更为可观的是,通过入股分红、租赁宿舍等,村集体收入每年稳定在10万元以上。
“目前我们正利用村内天然溶洞建设1500平方米储存库,可存储1000吨药材,届时将为我们带来10万元的租金收入。很快村集体收入就将突破20万。”杨继平说,此外,还将就近流转2000亩土地建设药材基地,在解决撂荒地问题的同时稳定增加用工,进一步健全产业项目发展联农带农机制。
市市场监管局谋划的还不止如此。据市市场监管局负责人介绍,该局将进一步充分发挥职能优势,积极对接县直相关部门,充分发挥药材加工厂的资源优势,加快构建中药材种子、种植、产地初加工及提取物、中药饮片、中成药、市场流通全产业链,促进五峰中药材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为“强县工程”赋能。
党群同心 美好生活 共同缔造
扶经济,更要扶人才。
村干部是农村基层的“主心骨”“带头人”,只有帮助农村建立一支“永不离开的工作队”,才能真正实现乡村振兴。
杨继平是土生土长的九里坪人。在外奔波多年后,他选择回到家乡。2018年12月,脑子活泛、踏实肯干的杨继平,得到父老乡亲的认可,成功当选为村委会主任。2021年,他被选为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杨如松的儿子杨继海看到村里的变化,也选择回到家乡,向组织靠拢,成为一名后备干部。他说:“亲眼看到得益于党的好政策,得益于各级帮扶,曾经贫穷的家乡越变越好,我也想贡献一份力量。”
如今,这支平均年龄37岁的村两委班子,已成九里坪发展路上新的“排头兵”,充满激情地带领村民们奔向小康之路。
“我同意杨书记的建议”“我愿意出工”……这是去年10月份,在该村1组屋场会上的一幕。
当时由于持续干旱,水源紧张,许多村民家里没有水吃。经杨继平一班人翻山越岭寻找,在4组一处山上发现水源。但从4组如何把水引到1组来,什么时候引,都是问题。
在1组理事长李晓艳的召集下,该村村民通过屋场会集思广益,最终很快拿定了方案。
统一了思想,确定了方向,实施起来就顺畅许多。“从定方案到挖槽,再到拉水管,个把星期就通水了。”李晓艳回忆。
2017年,帮扶工作队建议并帮助九里坪村建立“一长三员”村民理事会制度,即理事长、产业发展员、矛盾纠纷调解员、文化活动宣传员。
李柏林是一名产业发展员,他不仅自己种植天麻、独活等中药材,还经常为村民提供技术指导。2019年,他成立了五峰万家福生态农场,通过网络帮助村民销售土豆、腊肉、蜂蜜等农特产品。“每年可以帮助村民销售土豆上千斤,最多的一年卖了4万多斤。”
去年,九里坪村决定举行疫情防控应急演练。“从通知下发,到村民全部集合到村委会采核酸,到封箱送检,一共只用了2个小时。”杨继平说,这正是得益于共同缔造的深入推进。
在村民理事会的组织下,九里坪村以自治“内消矛盾”、以法治“定纷止争”、以德治“春风化雨”,形成了“大事一起干、好事大家判、事事有人管”的可喜局面,获得了宜昌市第四批“全市民主法治示范村”称号。
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村容村貌大变样,村民的腰包鼓起来了,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
“以前在外打工虽然想家,但又怕回来了没什么出路,所以一直在外漂泊。”村民邹成波今年初本来已买好飞往外地的机票,但看到村里越来越好,最终留在了村里,入职药材厂。
而今,在九里坪,许多村民仍亲切地称呼主干道为“培政大道”,因为这条主干道是市市场监管局三级调研员何培政任驻九里坪村第一书记、帮扶工作队队长时,一手推动修建的。
“正是在三家帮扶单位的积极帮助下,在何培政、杜杨武、周龙、齐忠敏四任九里坪村第一书记、帮扶工作队队长及所有队员的辛勤工作中,九里坪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杨继平说,8年的实践证明,好日子是干出来的,“我们将继续带领村民走上更加幸福的乡村振兴之路!”
伴随着铿锵有力的话语,举目望去:远处,层林尽染,五彩斑斓;近看,满目皆“丰”景,处处秋收忙,好一幅“产业兴、乡村美、百姓富”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陈曦 通讯员 田力 齐忠敏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市市场监管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