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坂雄风,信义当阳。
作为荆楚重镇,在历史的长河里,千百年来信义之本代代相袭。当阳,一个重要的历史符号,与她所承载的时代维度、历史故事、传奇人物交织成一座城市特有的名牌——信义。
如今,信义精神在这座城市经久不息,成为独有的城市文化特质,这是当阳最重要的城市文化名片。
新时代,当阳坚持党建引领,把准全市产业发展、地域环境、文化人脉等方面特质,把共同缔造工作与当阳“信义”文化结合起来,让“信义当阳,说到做到”的城市精神在共同缔造过程中充分彰显,播撒在街头巷尾、村村寨寨。
全面启动建设全国中部地区区域特色鲜明的“信义村居”。在农村推进“信义村湾”建设,在城市推进“信义小区”建设,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格局。
当好有信有为政府,充分尊重群众建设意见,切实解决民生难题;保障项目资金投入,发动群众让地让利广泛参与,有计划、有步骤、高标准地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凸显共同缔造的地域特色,进一步增强当阳“信义”文化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共筑信义家园 劲吹和美之风
当阳市主城区是典型的以老旧小区为主的老城区,老旧小区占比达到70%以上,居民生活不便、物业管理盲区、治理效能低下等问题突出,一直以来是城市治理的最大“心病”。
2022年,玉阳街道长坂小区被纳入老旧小区改造范围。小区怎么改?“必须增加停车位,咱们小区停车位太紧张了。”“给老年人安装一些健身器材吧!”……居民们讨论十分热烈。小区居民龙勇提议:“能不能把单位之间的围墙拆掉?”其他居民也纷纷表态,同意拆掉围墙,打开彼此间的“信义之门”。
伴随着大型机械轰鸣声,长坂小区一共拆掉了22段总共1052多米的围墙,37个小区内部的微循环被打通。按照“地理相邻、习惯相近、情感相融、资源共享、便于治理”原则,当阳将全市541个老旧小区优化调整为126个小区50个片区。广泛征求居民意见,合理确定老旧小区“留、改、拆、建、控”区域,累计拆除违建14.1万平方米,拆除院墙220段6334米,小区公共空间得以拓展,公共资源实现共享。
聚焦老旧小区停车难、“一老一小”等突出问题,利用腾退土地新建“口袋公园”34个、小区食堂10个、停车位11540个、充电桩804台、自动售卖机476台,惠及居民6万余人,小区公共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上线“信义生活”服务平台,接入监控、道闸、停车场、充电桩等智能前端,纳入家政、商城、信义小厨、信义停车等服务业态,打造“物业费+九折服务”生态,着力打造功能完整、服务多元的“信义小区”。
于此同时,按照“四个一批”原则,大力推进小区“信义驿站”(党群连心站)建设,确保“信义驿站”覆盖率达到100%。不断做实小区“五方联动”机制,切实发挥党支部在小区治理中的引领作用,结合议事协商、志愿服务、结对帮扶等内容常态化开展支部活动。
而在农村院落,着力培养信义居民,鼓励邻里守望相助,用宽容赢得相互理解,用真诚赢得相互信任,用互敬赢得友好和睦。构建以党员公约、村(居)民公约、共富(共治)合约为重点,其他公约为补充的“3+N”基层治理公约体系。
9月的一天傍晚,玉泉街道三桥村村民早早来到小组长杨明生家的院子里,大家七嘴八舌:“一下雨,清溪河不是这儿堵,就是那儿不通,得想个法子长久解决。”参加屋场会的有街道村“两委”干部和驻村工作队返乡能人组成的共同缔造专班,通过讨论协商,形成了具有三桥特色的环境整治初步方案。
通过20余场湾子屋场会议,入户调查共征求群众意见46条,形成共同缔造项目清单,设计方案精准对接村民需求,接地气、合民意,赢得群众广泛支持,“三桥实践”成为当阳推进基层治理创新的新样本。三桥村将6个村民小组科学划分为18个“群众工作责任区”,责任区长通过每周不少于2次串门走访责任区住户,对收集到的村民服务需求和代办事项,实行“零时差”“不打烊”服务,让村民反映的问题第一时间得到回应和解决,从而实现“小事不出区、大事不出村”。
沮漳汤汤,山高水长;信义善举,荡气回肠。健全和完善“信义积分”管理和兑换机制,深化湾组(小区)“红黑榜”机制,加强群众正向激励和反向约束。争做有义有为群众,积极投身美好家园建设,量力而为建好“开门见绿、移步皆景”,地域特色鲜明的美丽庭院,规范植入“信义”元素,建设一批“信义”场景,深化环境育人、润物无声。
共修信义人文 建设精神高地
桃园结义,言行相依。
在“信义村居”的实践中,共建共治共享需要深植信义文化,涵养“民族大义、社会信义、人间情义”的城市精神内核。而当阳厚重的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城市精神理念,凝聚成新时代建设当阳最宝贵的财富。
近年来,当阳以玉泉寺和关陵等为基础,以沮河为纽带,聚焦城市场景营造,打造玉泉山关陵文旅大走廊和沿沮河十里风情带,谋划建设“义镇”——关公文化小镇、“义谷”——生态康养谷、“义园”——关陵文化遗址公园、“义坊”——当阳义坊、“义街”——老城特色街等文化地标项目,持续擦亮“信义当阳”的城市名片。
同时,成立关公文化研究院,“关公文化讲师团”,不断深化“信义文化进小区”活动。信义村居创建以来,在小区开展宣讲、演出等各类活动350余场,受众达4.6万人次,有效增强了居民对“信义精神”的认同感,将“信义”精神培育纳入小区治理骨干培训班内容,累计培训小区治理骨干324人,让“信义”精神植根于群众的日常生活,共同缔造精神文明新标杆。
“朱奶奶邻里和睦+5分,刘大爷房前屋后整洁+5分,王大爷燃烧秸秆-5分……大家请举手表决。”8月底,在庙前镇沙河村第三季度道德评议会上,道德评议委员会秘书长宣布。该村推选出道德评议成员15名,每个季度逐项按照“家庭文明信义档案实施细则”中的“加分项”和“减分项”进行公开评议,将评议结果公示后如实记入家庭文明信义档案系统,用“小积分”引领诚信“信义新风尚”。
当阳市结合共同缔造工作,建立“三约”体系,构建以“党员公约、居民公约、共治合约”为重点,其他公约为补充的“3+N”小区治理公约体系,以居民“信义积分”管理为重要载体,深化积分评定、奖励兑换、“红黑榜”公示等举措,加强小区居民的正向引导和反向约束。发动小区居民开展“环境卫生及时评、物业服务月月评、文明素养户户评”活动,充分激发居民自治活力。
开展各类“信义”典型评选活动34场次,评选“信义居民”“信义家庭”“信义少年”“信义店铺”等各类信义典型325名。全市涌现出了如信守契约、省吃俭用15年还清欠款90万元的“信义老农”陈廷海;拾金不昧、捡拾10万元现金“完璧归赵”的“信义小哥”杨磊;重情重义、三十载为民普法的“信义家庭”王道凤等一大批先进典型,做到“以身边事教育、带动身边人”。以陈廷海为原型创作的音乐剧《210个承诺》,全网直播观看达1000万人次,营造了“人人知诚信,个个守信义”的社会氛围和良好风尚。
共兴信义产业 夯实发展之基
秋风徐徐,走进古镇河溶镇建国村绢庄街,只见屋舍俨然,阡陌纵横,整洁干净。绢庄街把“产业兴旺百姓富”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煜晖葡萄产业园和莫家湖蔬菜专业合作社,主攻果蔬产业。村民将自己的土地流转给种植大户后,在产业园、合作社打工,既有土地流转承包金收入,又有打工收入。
“我农闲在家门口葡萄园做事,还能在家照看孙儿,太方便了!”绢庄街的史金玉高兴地说。史金玉是脱贫户,身子骨弱,出不了远门,党员领办的产业园让她实现了增收顾家两不误。
产业兴则百业兴,产业强则经济强。产业是发展的根基,更是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
两河镇是“中国鱼腥草之乡”,为了让群众种植鱼腥草不犯愁、能致富,群丰村党支部探索“党建+鱼腥草”发展模式,以明成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为基础,成立鱼腥草产业联盟,将合作社、销售大户、种植户等纳入联盟,由产业联盟党委主持鱼腥草产业定期议事。每周一上午,联盟所有成员便议定近期鱼腥草的收购价格,共享销售渠道和市场信息,研讨种植技术。在联盟的作用下,鱼腥草收购价从未低于1.5元/斤,种植户的收益得到了有效保障。
尊信义之规,履信义之责,这为当阳产业发展提供了源源动力。
近年来,当阳市大力培育地域特色鲜明的优势产业。市场主体创新活跃、业态类型丰富,基层组织、市场主体与农户高度信任、利益相互联结的信义产业,助推了经济高质量发展。
积极探索“沮漳义庄”农业产业化模式,鼓励农户“抱团”整合土地,通过公推或聘用“产业领头人”方式进行统一管理、规模经营,农户获得股金、用工等收益,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合作共赢。
制定产业发展规划,规范鱼腥草、柑橘、粮油等优质农产品品质和标准,推动全市农产品走标准化和品牌化发展道路,打造口碑过硬、品质上乘、市场信赖、群众可信的当阳特色农产品。
有效破除制约乡村振兴、乡村治理纵深推进的机制壁垒,探索县域治理的“当阳范式”;建立助老帮贫、扶难帮困等制度体系,促进社会的信义公平;持续壮大集体经济,规范“三资”促进公平正义,进一步拓宽村集体收入渠道,给予更多资金政策支持,实施更大奖励激励力度,不断夯实村级发展的经济基础,更好地服务为民、取信于民。
共建信义机制 缔造信义当阳
信义为魂,优化机制,信义之花处处绽放。
近年来,当阳市建立“政府、市场、群众”多主体间的互信制度机制,保障“信义村居”创建工作走深走实、卓有成效。健全有信促义的体制机制,建立和完善政府利益分配、群众诉求高效回应、市场主体纾难帮困等制度机制,着力打造“信义”政府。
在城区,构建“街道党工委—社区党组织—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五级组织架构,全覆盖建立小区党支部117个,选派1872名楼栋长(单元长),1136名党员中心户“挂牌亮相、领岗履责”,让基层创建,信义之光深入到角角落落;创新“十户长”兼职网格员工作机制,1802名“十户长”就近就便服务居民,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米”。
党建引领社区居委会、小区业委会、物业公司、群团组织、社会组织“五位一体”横向到边的工作机制,实现小区党支部书记和业委会主任“交叉任职”比例达65.8%,业委会党员占比72.6%;打造“幸福当阳、义路同行”社会工作品牌,培育社区社会组织2076家,确保每一名居民纳入一个组织,搭建居民交流互动、互帮互助的有效平台。
深入基层,融入群众,县级领导和市直单位主要负责人全覆盖包联小区、片区,搭建“家长里短、我话当阳”、“四万”入户结亲等党员联系服务群众平台载体,组织5543名党员干部开展“敲门家访”、帮办代办等服务1.9万人次,将党的工作和服务下沉到居民“家门口”。
同时,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阵地建设,构建“8+N”志愿服务体系,打造“当阳红”志愿服务队伍428支。2022年以来,全市14.08万注册志愿者围绕创城、小区治理等开展志愿服务活动1.7万余场次,服务群众超过80万人次,群众好评率达98%以上。
健全市场遵信释义的体制机制,加强对社会组织、自治组织、经济组织等培育孵化力度,持续扩大各类组织对基层群众的网络覆盖面,探索建立对各类组织的履职考核、收益公开、诚信经营等制度机制,着力激活“信义”市场。
健全群众守信顾义的体制机制,弘扬新时代“信义”精神,探索建立基层群众热心事务管理、倡导孝老爱亲、鼓励善行义举等制度机制,营造“人人守信义、时时讲信义、处处展信义”的浓厚氛围,着力培育“信义”群众。
当阳市委将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广泛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按照“强产、兴城、植文、聚人”的发展思路,与43万当阳人民一起想、一起干,奋力打造宜荆荆都市圈绿心城市,为宜昌加快建设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打造世界级宜昌贡献当阳力量。
本版策划:周诚
本版组稿:尤蔓 刘巍 邓欣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