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湖北泰力建筑装配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泰力装配”)“数字化工厂”,一眼望去,大型生产设备鳞次栉比,机械手挥舞有序,这个偌大的工厂仿佛在演奏舒缓的“机器交响乐”。
“现在各行各业都在向现代化转型,泰力‘数字化泰力装配厂’的建设是泰和集团建筑业转型升级的成果。”泰力装配副总经理刘普坤告诉记者,早在2016年全国两会提出“大力发展钢结构和装配式建筑,提高建筑工程标准和质量”,泰和集团便将打造装配式建筑行业领先“灯塔工厂”与“智能制造示范基地”提上了日程。
2020年,泰和集团成立了泰力装配公司,在宜昌高新区白洋工业园征地170亩,打造了36000平方米的“数字化工厂”,引进世界领先的全套装配式智能设备,拥有SPCS结构体系、先张法预应力预制整浇结构体系、新民居全装配式密拼技术体系“三大技术体系”,可年产20万立方米装配式PC构件,主要产品包括装配式叠合(保温)墙板、叠合楼板、预应力梁、预制柱、大跨度双T板、市政综合管廊、预制楼梯等各种高标准PC构件,可广泛应用于房建、公建、市政、工业建筑、电力工程等领域。
“泰力装配‘数字化工厂’,通过工业物联技术,实现了项目策划、构件深化设计、生产、仓储、发运、安装、BIM孪生交付一站式数字化运营,智能化程度达90%。生产的双面叠合结构预制构件,可以实现地上地下全装配、墙柱梁板全预制,相较于传统现浇,施工效率可提高20%以上,工期可缩短30%以上,模板使用率可降低70%以上。”刘普坤介绍,在施工过程中,装配式构件安装为干式施工,极少使用砂、石、水泥等材料,从根本上避免了尘土飞扬、废物堆积和噪声等污染问题,实现了绿色生产。
跟随刘普坤的脚步,记者来到公司的智能制造“大脑中枢”——中控室,伴随显示屏上一条条跳动的程序指令,一个个“躺”在设计图纸上的预制构件从智能装备中“走出”,携带着大数据“身份证”发往各个工地用于工程建设。
“这里的每一块预制构件上,都贴有二维码,是预制构件的‘身份证’,上面标有型号、编号、类型等信息,除基本信息外,还有生产过程记录,包括生产、脱模、入库、出库等日期,以及图纸信息等,拿手机一扫一目了然。”刘普坤表示,“数字工厂”利用设计软件、工厂管理软件、生产控制软件和云平台,全面实现了构件从设计、加工、生产到组装的全生命周期追踪溯源。
眼下,刚刚成立三年的泰力装配正朝着建筑工业化方向悄然崛起,形成自己独有的装配式建筑发展格局,这背后技术自主可控和人才自主培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依托于泰和科技研究院,公司已相继完成一种预制构件模台、一种带有定位结构的预制构件等技术的科研攻关,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体系和产品体系,成果广泛应用于多个工程项目中,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刘普坤介绍,截至目前,公司共获得专利20余项。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每个企业都是时代的企业,装配式建筑正逐渐使建筑从传统的“建造”蜕变为“生产”,而作为装配式建筑行业的佼佼者,泰力装配将继续秉持“以质量求信誉,以信誉谋发展”的宗旨,深耕绿色技术创新、彰显绿色智造实力,不断推动装配式建筑发展迈上新台阶,“装配”更多人的高品质安居梦,为宜昌加快建设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打造世界级宜昌贡献力量。
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初末 通讯员 赵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