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黄善国 通讯员 刘睿
12月初,记者驱车来到夷陵区龙泉镇青龙村,所到之处,无处不是一幅生机勃勃诗意流淌的画境:阡陌纵横的金色田园,流光溢彩的彩虹游步道,修饰一新的庭院栅栏,别致点雅的“百姓大舞台”,还有那如织的自驾客……目之所及,一个里外兼修的和美村湾风姿尽显。
“青龙之变变在里外兼修,变在业态与生态的共建,变在颜值与民生的共谋。”龙泉镇镇长秦玉龙说,青龙村立足共谋共建共享理念,依托产业升级扮靓美丽村湾,缔造的和美之路具有可持续性,是乡村高质量发展的成功探索。
走访在青龙村的田间地头,里外兼修的共缔之美随处可见。
在青龙村一组,宽阔整洁的柏油路两旁花团锦簇,蓝色的鼠尾草、红色的三角梅、粉色的百日菊,将整个村道妆扮的五彩斑斓。村头的青石板铺筑在“百姓大舞台”透着古朴的气息,舞台上空五彩的灯笼流淌诗意的画境,一旁白墙黛瓦的乡村科普馆在红花绿叶翠竹的掩映下,展露别致的风姿。
村党支部书记别庆义告诉记者,投资200多万元的“百姓大舞台”,除了为村民提供休闲娱乐场地外,设计之初还赋予了“乡村文化打卡地”的功能定位,未来可望成为青龙高跷、青龙狮舞的传承舞台。
走进位于村头一角的网红农家乐花涧私厨,改建一新的院子流光溢彩。
一旁的农家乐主人傅高义告诉记者,通过改造升级,接待能力将得到极大提升,更多娱乐新业态将增添花涧私厨引流能力。
距花涧私厨约2里,龙林阁停车场停满了各地牌照的车,这个最早在青龙村扎根的乡村民宿,经过改造升级,目前已成为龙泉人气最旺的户外乐园。
花涧私厨和龙林阁以点串链,拉长乡村旅游链条,是勾勒醉美青龙的两个节点。
别庆义告诉记者,近年来,青龙村通过“产业+”“人才+”“资源+”推进产业融合,做实集体经济组织。集中流转集体土地1200余亩,创新“股份合作社+市场主体+农户”经营模式,吸引龙林阁、乡果人家等9家市场主体,助力村民抱团发展合股,多村联营致富共赢。
同时,青龙村统筹市场资源,通过采摘、赏花引流,带动民宿农家乐发展,打造都市农旅融合区。树立与高铁北站赛跑的竞进意识,做好与龙泉古镇、龙泉湖景区、百里荒景区的融合文章,让更多人带走龙泉记忆,传播青龙印象。
在倾力做强产业“里子”的同时,青龙村借势起舞,里外兼修,着力扮靓美丽村湾。
青龙村利用环百里荒乡村振兴试验区“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金字招牌,探索建立星火党小组和产业链星火党支部,发挥双重身份党员的“党员+”作用,筑牢青龙村红色矩阵。以“五民工作法”推深全过程人民民主,拓展深化“三约四治五共”治理模式。
通过“政府出资+集体出物+农户出力+乡贤出招”的方式,坚持将“美学创意+细节管控”融入乡村肌理,对村庄“金边银角地”、房前屋后闲置地等零星地块进行“五小园”改造,既靓“颜值”,又提“气质”,更实“里子”,共同缔造和美青龙。
该村坚持“扫干净、码整齐、收通豁、拆棚子、美环境”建设理念,采取“团队驻点设计+工匠巧匠支招+广大群众认可”方式,坚持“土墙土补、砖墙砖修”,组织沿线近80户农户将鹅卵石、瓦片、页岩石、藤草等凸显乡情,与农村风貌相吻合的材料利用起来,共同美化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实现了“投资最小化、效果最大化”。
如今,行走在青龙村的田间地头,生态之美无处不在,文化之韵源远流长。所到之处无不是一片发自内心深处的欢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