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日报讯(通讯员周华山、张龙)一江碧水、漫山柑橘,城镇乡村干净整洁,垃圾分类井然有序。
12月4日,秭归县郭家坝镇熊家岭村,村民周志英的百货商店门口一块垃圾分类“二次四分”的流程展示牌格外醒目。
所谓“二次四分法”,就是将可烂垃圾装进沤肥桶变成有机肥源,不可烂垃圾按“有害、可回收、其它”分袋分桶后,交给乡镇环卫清运车或卖给村内定点回收站。
“半高山地区生态有机肥需求量大,村民按‘二次四分法’进行垃圾分类后,可获得环保代金券在店铺消费。”熊家岭村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孙大禄告诉笔者,激励机制下,村里今年的垃圾减量已经突破了180吨。
根据秭归山区地形和生产生活特点,秭归还在低山柑橘产区,推广公益创投积分制,变垃圾分类行动为公益积分,可兑换生活用品、农资产品等;在高山地区,推广“三料利用”垃圾减量模式,让垃圾摇身一变成为家畜家禽饲料、生活燃料、生产肥料等。“三山三料”治理新模式,加速了农村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步伐。
让生活垃圾“精准入桶、纳消有地”,秭归建设全封闭分类收集点352处,在各村配备易腐垃圾沤肥桶(坑)、其他垃圾桶,建立可回收站和有害垃圾暂存点。同时,投资5000万元建设11座乡镇垃圾中转站、3000万元建设县级垃圾分类综合利用可回收中心。吸纳社会投资,华新水泥厂投资5500万元建成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使全县居民生活垃圾无害化焚烧利用率达到90%。
资金保障、奖励惩罚、评议考核等长效机制也相继建立。按照村平1万元、人平5元的标准进行农村垃圾治理奖补,预算“清洁家园·美丽乡村”创建奖补资金70万元,下拨1000万元用于乡镇垃圾中转站运行管理及垃圾无害化处置,落实“红黑榜”公示制度,推进垃圾分类积分兑换机制……
如今的秭归,“户分类、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体系已经形成,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洁净、秀美、富裕的乡村振兴图景正在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