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5日
  出版
首页
分享按钮
第A5版:专刊

“双链”融合打造人才生态最优样板区

——宜昌高新区人才建设工作纪实

举办“智慧之光”等相关活动,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举办“宜昌高新区城市创新场景项目发布会专场”,助力产业链对接人才链。

华工产业技术研究院落地宜昌高新区,高标准布局“一院、两基地、三实验室、四平台”引才载体。

今年11月,宜昌邦普循环电池级碳酸锂月产能已经突破1100吨。

宜昌人福依托人才驿站建设,今年以来已引进各类人才千余人。

宜昌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居全市第一,图为长机科技生产厂区。

金宝乐器深入推进科技创新与乐器制造的深度融合,荣获“2022年度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

群星闪耀,人才荟萃。

深入实施“三峡英才”计划,完善出台科技创新奖励新政,每年拿出1800万元用于人才补贴,连续三年累计兑现科创奖励资金1.2亿元。未来5年,再投8亿元,用于各类人才政策补贴和人才项目建设,再引5万名人才。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

建区35年来,宜昌高新区始终坚持以人才为第一资源、以创新为第一动力,深入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从全省第一家自费开发区起步,逐步发展为全国综合排名43位的国家级高新区,成为全市经济建设主战场、创新发展主引擎。

当前,市委七届五次全会擘画了“加快建设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打造世界级宜昌”的宏伟蓝图,吹响了“双碳引领、枢纽赋能、强产兴城”的嘹亮号角,宜昌高新区正紧扣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坚持以产聚人兴城、以城留人促产,致力推动城市和产业集中高质量发展,奋力争当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核心增长极。

构筑“引凤巢”——

紧扣产业链布局人才链

人才是第一资源,是促进产业发展的重要动能。产业是聚集人才的重要载体,是人才发挥效用的最好平台。近年来,宜昌高新区聚焦第一资源,不断强化制度支撑,建立“机制+政策”联动机制,完善引才、育才、留才、用才机制,紧扣产业链布局人才链,加快引进产业领军人才、产业急需紧缺人才、产业技能工人,建成一批人才小高地。

作为宜昌市产业高质量发展主引擎,宜昌高新区人才工作一直领先全市,国家级高层次人才计划专家、省级高层次人才计划专家及各类高层次人才总量占全市半数以上。然而,随着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现有的人才结构已不适应产业发展之需,迫切需要产业人才。人才建设得以产业定位、人才需求来精准施策,提升人才工作实效性已经迫在眉睫。

作为产业的集聚区,如何充分发挥主导产业与行业人才之间的相互集聚效应?如何留住产业人才,助力产业集中高质量发展?……一项项重要课题摆在宜昌高新区面前,成为做好人才队伍建设的重点内容。

人才链发挥着为创新链、产业链和资金链提供创新思维、专业知识、技术支持等关键作用。为推动人才链与产业链融合发展,宜昌高新区党工委人才办会同相关部门,聚焦重点企业、创新平台,从人才“引育留用”、高素质用工等方面针对性地开展攻坚,以“双链”融合发展为主线,形成“以项目聚人才、以人才带项目”的精准引才思路,正逐步探索出一条人才建设新路。

“在启动资金、办公场所、仪器设备和公共平台建设等方面,宜昌高新区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帮助企业快速走上发展的轨道。当前,肿瘤早期标志物自动化检测先进技术经过研发转化,达到了可以在宜昌100%的生产和提供服务。”宜昌美光硅谷生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道。

缘于与宜昌高新区成功“牵手”,美光硅谷将多项科研成果实现了就地产业化。10年间,在邓亚光博士的带领下,美光硅谷已有10多种新产品获得中国CFDA的医疗器械认证,并建立了诺贝尔奖工作站、院士专家工作站和单细胞基因检测技术中心。

日前,宜昌高新区产业引才再传好消息,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带着项目落地。车联网、物联网领域国际顶尖专家毛国强教授及其团队将利用其智慧交通领域先进技术成果,提供智慧公路软硬件一体化解决方案。目前,毛国强教授创办的宜昌市戴升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已启动运营,逐步将其研发、生产和市场运营整合至宜昌高新区,形成完整的研发、生产、推广、运维体系。

这只是两位国家级高层次人才推动宜昌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成功实践。作为宜昌高新区4大主导产业之一,生物医药产业吸引了68位高层次产业人才,正着力打造宜昌生物医药产业地标、全国一流仿制药生产基地。

人才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正成为宜昌高新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密码”。以产业链吸引培育人才,以人才链做优做强产业。宜昌高新区“双招双引”工作围绕产业布局,统筹人才工作队伍建设,从人才队伍规模、质量等方面入手,为产业发展打好基础。

宜昌高新区现拥有各类产业人才2.8万余人,其中硕士以上学历2847人(博士386人),海外留学归国人员164人,近两年来,吸纳大专以上高校毕业生就业6500余人,大专及本科类技能型产业人才在企业占比为75%。

当前,宜昌高新区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转移重大战略机遇期,正以人才战略为先导,以产业发展为载体,推动人才链与产业链融合,共建“产才”融合生态圈。

搭建“大舞台”——

推动人才载体建设引智汇才

在宜昌生物产业园,宜昌博仁凯润药业有限公司名声鹊起。2019年,杨锋博士带着多项生物医药领域的前沿技术来到这里创办企业。

2003年,杨锋从中国科学院博士毕业,主修碳水化合物的合成与应用。博士毕业后,他进入国外生物制药公司主持多项研究,并开发新一代聚合物纳米药物传输技术。落户宜昌高新区后,杨锋博士带领企业着手纳米药用输送技术和药用制剂材料的产业化。经过4年来的快速发展,在新型靶向药物制药和诊断试剂等领域,博仁凯润已拥有广泛的用户群,开发了上千种聚乙二醇类链接剂产品,正依托企业自身优势,聚集更多科技人才,向国内药物输送技术领军企业迈进。2019年,该企业成为高端人才引领型特色载体建设单位。

企业的突破发展,展现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发展成效和生动实践。打造有利于科技创新人才聚集的载体,更有利于提升宜昌高新区科技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

面对全球科技产业变革加速推进趋势,宜昌高新区结合资源禀赋,依托高校院所和科技领军企业,着力建设产业技术研究院、技术创新中心、科技公共服务平台为主体的“1+3”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增强创新链的策源能力,构建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创新全流程的产业创新链。

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宜昌高新区始终把人才和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全面推动平台载体建设,大力实施高端人才引进、高新企业倍增、创新平台赋能、关键技术转化“四大工程”,引进了李青山博士、赵春田博士、邓亚光博士等一大批高层次人才团队,成立了全市首家国家重点高校建设的地方产业研究院——华工产业技术研究院,正着力打造“宜荆荆”都市圈科技创新集聚区和策源地。

今年3月,华工产业技术研究院正式落地挂牌,在宜昌高新区高标准布局“一院、两基地、三实验室、四平台”等引才载体。半年多来,华工产业技术研究院通过“科技人才+科研成果+成果转化项目”一体化引才思维,已引进国家杰青1人,长江学者1人,领军人才2人,涉及高端装备、化工新材料、先进控制和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专家,落户的产业化公司达到6家。通过专家走进车间方式,服务制造业企业40多家,建立企业联合创新中心4家。

今年7月,宜昌高新区党工委人才办积极开展首批省级人才平台申报工作,宜昌高新区生物医药人才基地、微特智慧谷人才创新服务中心、宜昌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人才驿站成功入选并获省委人才办授牌。其中“宜昌高新区生物医药人才基地”为宜昌市唯一入选的基地。

在宜昌生物产业园,以人福药业、东昱欣晟、百事可乐、华润科技、华强科技等为代表的50余家企业今年引进各类人才3636人。微特智慧谷累计孵化物联网相关企业270家,聚集各类创新创业人才一千余人;已培育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6家,创造知识产权1460件,正努力打造中部地区最具特色的物联网特色人才服务中心,成为物联网人才聚集的创新创业首选地。宜昌人福依托人才驿站建设,今年以来已引进各类人才1436人,其中博士人才18人,硕士人才182人,强化高层次人才引育,新增研发团队3个。

今年以来,宜昌高新区成功举办“宜昌城市创新场景项目发布会”,推介发布5个企业七大城市创新场景项目,涵盖现代化工新材料、生命健康、新能源及高端装备等主导产业。依托科技领军人才创新驱动中心(宜昌)开展科技领军企业家宜昌行暨科技创新CEO特训营活动,邀请来自全国的69名科技领军企业CEO参加,助力产业链人才链对接,引进一流创新资源,反响热烈。

截至目前,宜昌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居全市第一。黑旋风锯业、安谱仪器入选全国创建世界一流专精特新示范企业名单,人福药业等8家行业龙头企业上榜2022年度湖北省高企百强名单。建成各类创新平台112家,省级以上创新平台、孵化载体分别占全市25%、50%,位居全市第一。孵化载体总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其中国家级孵化器6家,创业中心、城东U谷在全国1277家国家级孵化器绩效评价中获得优秀(A类)等次,云计算、微特孵化器省级绩效评价位居全省前十。当前,宜昌高新区共有省级双创战略团队12家,市级双创战略团队44家,成为全市创新资源最密集、创新成果最丰硕、创新氛围最浓厚的区域之一,成功获批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国家高端人才引领型特色载体建设单位。

打造“安心窝”——

构建人才发展最优生态

“引凤来栖”更要“引凤长栖”。以产业汇聚人才,以平台吸引人才,更要用优质环境留住人才。在人才分类认定、政策配套力度、免申即享等方面,宜昌高新区全市领先,筑牢人才保障服务“新高地”。

入选市级“双百计划”的产业领军人才及项目,可获得股权或债券等形式的投资支持。入选“湖北省双创战略团队”的项目,最高可获240万元综合资助。企业新引进的高技能领军人才,最高可获40万元综合奖励。区内企事业单位引进博士,3年内可共享受40万元生活补贴;区内企业引进硕士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高职高专)分别可享受2000元/月、1000元/月、800元/月生活补贴,享受期限最长3年……2022年,宜昌高新区“三峡英才计划”迭代版出台,“人才新政”从九大方面引智汇才。

立足差异化和个性化,在全市范围内构建人才政策比较优势。从产业领军人才配套,到大学生生活补贴、企业技能人才补贴,再到购房装修补贴、人力资源协同,宜昌高新区不断升级人才政策,积极对接市委“1+4”人才新政,创新出台《关于深入实施“三峡英才”计划推进人才优先发展的若干措施》,制定宜昌高新区人才新政4个实施细则,形成了较为系统完善的人才政策体系。

政策引领人才集聚。一批高端人才带着团队、技术、项目来到宜昌高新区就业创业。截至2023年10月,宜昌高新区拥有人才总量3.6万人,引育“双创”高层次人才100余人,累积立项创业项目385个。连续两年来,宜昌高新区人才引进数据指标在城区范围内总量跟质量均居前列,其中单位就业占比居全市第一。“引才”“育才”“留才”“用才”,一个良好的人才创新创业生态已然形成。

优秀人才加速流入宜昌高新区的同时,也带动了引才聚才平台功能进一步提升。宜昌高新区通过“华创会”“院士专家行”“智慧之光”等相关活动,让各类人才充分了解政策,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在“人才服务月”活动中,通过抓好十项具体举措,做细政策、做强平台、做好服务、做优环境,营造了尊才、重才、爱才的良好氛围。

2022年6月,聂艳玲从中南大学消防专业硕士毕业,被作为产业人才引进到宜昌高新区,到宜昌邦普循环公司从事企业消防安全管理工作。“来宜的这一年多时间,切身感受到了宜昌是个重视人才发展的城市。宜昌高新区有着优厚的人才政策,不仅有大学生补贴还有购房优惠,很有人才竞争力。”聂艳玲分享自己在宜昌高新区的工作感受。

为城市留人,为企业留才,为社会留量。宜昌高新区深入贯彻落实“人才强市”战略,加大人才“引育留用”力度,推荐优秀人才申报国家、省、市荣誉。2022年,共获批国家级高层次人才计划专家1人、“宜昌杰出人才”3人、“青年领军人才”7人、“宜昌名匠”2人、宜昌“金融之星”2人。在宜昌市首批青年领军人才评选中,宜昌高新区7人成功入选。他们或为公司技术负责人,或为中青年专家、科研项目负责人,在关键核心技术研发、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和课题研究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在企业创新发展中起到了带头作用。

人才兴则产业兴,产业兴则区域兴。“宜昌高新区正加速打造1个千亿产业集群,3个百亿产业集群,我们将继续用最大诚意、最优机制,引才、育才、留才、用才,推动产业和人才双向奔赴、城市和人才互相成就。”宜昌高新区党建工作部副部长谢炜炜表示。

济济多士,乃成大业;人才蔚起,国运方兴。从一位人才到一个团队,从一类项目到一个产业,宜昌高新区汇聚全球人才和智慧资源,以创新发展全力激活“人才引擎”,全面引领产业“蓄势腾飞”,将人才优势持续转化为创新优势、竞争优势和发展胜势,奋力打造全市人才生态最优样板区。

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靳芝 通讯员 李潇 徐梦妮

本版图片均由宜昌高新区党建工作部人才科提供

Copyright @ 2006-2017 www.cn3x.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212016002

鄂ICP备06002096号-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鄂)字008号

2023-12-15 ——宜昌高新区人才建设工作纪实 1 1 三峡日报 c275545.html 1 “双链”融合打造人才生态最优样板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