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日报讯(记者刘祚华、黄春梅)“我家茶园今年长势好,新芽多,请帮忙多安排一些茶工。”“我也要五六个茶工。”“我报名参加服务队”……3月25日,在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渔洋关镇大房坪社区安帮服务队办公室,前来预订茶工和报名参加服务队的居民络绎不绝。登记、签约、发服装、嘱咐细节,队长向安直忙得脚不沾地、额头冒汗。
像这样“热辣滚烫”的场面,时下在五峰茶乡各村(社区)已是常态。这是当地推进茶产业社会化服务的一个缩影。
五峰是万里古茶道的重要节点,是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记载的“出好茶”之地,拥有世界茶旅之乡、中国名茶之乡、全国重点产茶县等美誉。全县8个乡镇75个村产茶,茶园总面积22万亩。2023年,全县茶叶产值12.19亿元,茶农鲜叶收入6.69亿元,茶农人均鲜叶收入1.14万元。茶产业是五峰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的第一产业。
但随着时代发展,农村空心化、人口老龄化加剧,五峰茶乡劳动力日益减少,大量名优茶下不了树,茶园“谁来种、谁来管、谁来采”成了困扰当地发展和乡村振兴的一大难题。当地百姓曾自嘲“守着‘金叶子’,却戴着‘穷帽子’”。
2023年9月,省委要求宜昌、五峰在全省率先启动茶产业社会化服务试点。在省、市各级领导和相关部门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下,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委、县政府在深入调研、摸清底数的基础上,勇敢闯、大胆试,推动茶产业社会化服务在全县重点产茶村全面推开。
茶产业链包括茶农、服务队、茶企等主体,其中服务队是重要一环。“只有通过服务队,种植、管理、采摘更多优质鲜叶,整个产业链‘蛋糕’才能越做越大,链上主体也才能共享更多‘红利’。”县政协主席、茶产业链链长周志蓉说。
除了一批产业能人领衔,五峰大力推行以支部领办、村企合作等形式组建社会化服务队,并出台政策支持服务队尽快发展壮大。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今年2月,五峰茶产业社会化服务政策和验收标准正式公布,不仅出台了机械采摘、机械修剪、深耕施肥等常规补贴,还首次将“手工采摘”纳入补贴范围,并将标准提高到25元/人/天,一年最多可补贴45个工日。“五峰是名优茶主产区,希望通过补贴引导茶农和服务队采摘更多名优茶,振兴五峰茶品牌。”五峰茶产业社会化服务专班负责人邹寿天说。
为招募更多队员,提高社会化服务效率,五峰县、乡镇、村(社区)三级组织屋场会、宣讲会、培训会,收集茶农需求,宣讲服务政策,培训采茶技能。渔洋关镇通过宣传发动,让接送学生的300余名家长就近加入服务队,利用学生上课时间采茶。在海拔落差700多米的仁和坪镇桥梁村,服务队组织山上40多名茶农下山,到季依次往山上采,利用茶树生长发芽的时间差科学调配劳力。常乐服务队给购置采茶设备的队员发放补贴,并分批送出去培训,提高茶园机械化作业能力。
五峰还积极与保险公司沟通,开发了“茶工险”,由服务主体为所有队员投保,不具体到人,保额从40万元/人提高到80万元/人,被保险人年龄放宽至70岁,不仅让参与社会化服务的茶农、茶工更安心,也大大降低了服务队的人力成本,从而去招募更多队员。
截至目前,该县茶产业社会化服务队已由2023年初的13家增加到35家,服务队员由155人增加到了1505人,今年还新增机械化作业设备960台套。
“服务队来了,我们终于可以安心养老了!”仁和坪镇桥梁村的八旬老人熊文卿家有12亩茶园,过去全靠他和老伴打理,一直担心“人老了,地荒了”。今年初村里成立服务队后,老人将茶园全部托管。“不用劳神费力,还净得1万多元呢!”老人笑眯了眼。
“当前,五峰茶产业社会化服务试点正深入推进,探索前行的道路并不平坦,但只要我们锚定目标,一路向前,就一定能够破解‘茶园之困’,实现五峰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委书记李伦华说。
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湖北省院士专家服务茶产业链515行动(协同推广)研发首席、省农科院果茶所副所长高士伟表示,五峰作为全国茶叶重要产区之一,正在推进的社会化服务试点不仅为湖北茶业振兴提供了可贵探索,也为全国茶区提供了发展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