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14日
  出版
首页
分享按钮
第A1版:头版

这个端午,宜昌实力“抢镜”

——央媒记者眼中的宜昌端午

秭归屈原故里传统端午龙舟赛。三峡日报记者 付蓓蓓 摄

三峡日报记者 宋潇潇

端午节前后,被誉为“中国诗歌之城”的屈原故里宜昌,再次以实力“抢镜”。

6月7日晚,2024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在宜昌拉开帷幕,端午市集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屈原故里传统龙舟抢红夺标大赛……一系列弘扬端午文化、浓缩地域风情的活动陆续上演。

这是一次关于屈原文化传承发展的“检验”。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光明日报、中新社等央媒记者组成采访团,行走屈原故里,感受无处不在的文化浸润。

“没想到,这里纪念屈原的氛围如此浓厚。”“没想到,非遗在这里保护和传承得这么好……”其间,媒体记者出发前的“问号”被一个个拉直,还多了一些之前“没想到”的感慨。

一种文化自信的魅力

以山水实景为幕,以全息影像为笔,开幕式上,全新的视听表达,生动描绘楚辞里的盛景。这惊艳的一幕幕在全网霸屏,被誉为“中式浪漫”。

首次和观众见面的,还有创新演绎的“燃燎祭天、苞茅缩酒、乐舞迎神”古楚祭祀仪式——《迎太阳神》,浓厚的楚风古韵,充满了令人激动神往的生命力。

动人心弦的文化韵味令记者们感受到,宜昌对于端午文化有一种充满诗意的执著。“每一年端午都光芒闪耀,但今年的文化味儿越发浓厚,令人经久难忘。”新华社湖北分社主任记者李思远感触颇深,“精彩纷呈的节目展现出超越时空的魅力,这个魅力不仅是屈原文化本身的魅力,还有文化自信的魅力。这说明经过多年积累,宜昌‘一标三地’的打造取得了初步成效。”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漫天橘灯下, 急促的鼓点和恢宏的钟鸣伴随着楚辞名篇《橘颂》娓娓道来,诉说着求索之路的山重水复,歌颂着乡村振兴的柳暗花明。

“开幕式融合了‘思想+艺术+技术’的创新,令人耳目一新。每个细节都彰显着宜昌特有的屈原文化的浪漫、底蕴和自信,呈现出一台匠心独运、构思巧妙的艺术盛宴。”人民日报社湖北分社记者范昊天印象深刻。

一种更为有趣的打开方式

宜昌人过端午很讲究,也很特别。

欣赏一段花样层出的国潮音乐会,尝一尝琳琅满目的非遗美食,再亲手体验一下制作艾叶香囊、清水粽子……端午节假期首日,恰逢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在宜昌城区夷陵广场,2024宜昌端午市集让市民与非遗来了一次亲密接触。

融合“古风”“复古国潮”的端午文创产品令人目不暇接:印有“宜昌”二字的漆扇,不仅可以日常使用,还可作为精致的国风配饰;乘风破浪的“粽状元”深受青睐,顾客纷纷购买。由夷陵版画、西陵剪纸组成的14个县市区非遗市集备受热捧,记者们笑言“把非遗文化带回了家”。

只有“走近”人,才能更“迷人”。一路边体验边交流,记者们发现,在宜昌,岁月沉淀下的非遗并没有被束之高阁,而是成为不断传承创新的新经典。在对非遗的活态传承和创新发展中,宜昌逐渐摸索出非遗更为有趣的打开方式。

“从来没有见过哪个地方的群众如此热衷于参加端午活动。”光明日报湖北记者站记者刘欣然感慨,“即使天气炎热,前来打卡端午非遗市集的市民依然热情高涨,非遗在宜昌不仅‘活’起来,更‘火’了起来。”

一种联结世界的文化纽带

6月10日,秭归徐家冲港湾,烟波江面,鼓声骤起、号子长鸣,数条龙舟闪现,又疾驰而去。

“年年赛龙舟,今年尤为盛。”据介绍,宜昌首次邀请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端午节”申遗地湖南汨罗、江苏苏州和湖北黄石、秭归群众代表队抢红夺标。

观众席上,锣鼓声、呐喊声震耳欲聋。龙舟竞渡的火热场面,唤醒人们对屈原文化的深层记忆,更激起内心深处团结一心、奋楫争先的磅礴力量。中新社湖北分社记者董晓斌认为,纪念屈原已经成为华夏儿女在端午时节一种共同的精神缅怀。

“以前观看龙舟赛,观众大多来自本地。今年不少外国友人、外省游客大清早就赶来抢占有利地形。”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湖北总站记者魏轶看来,这是宜昌端午影响力持续走高的体现。近年来,宜昌致力于创造最优环境,研究、传承、创新、推广端午习俗,宜昌端午逐渐成为联结世界的文化纽带。

一路走一路看,一路思考一路记录。在这场美好的文化之约、传承之旅中,媒体记者们充分领略宜昌传承、弘扬屈原文化和端午习俗的思路、探索及成效。一篇篇内容翔实、角度新颖的新闻作品,一个个妙趣横生的动人镜头,共同绘制着宜昌建设文化强市、打造精神高地的动人图景。

Copyright @ 2006-2017 www.cn3x.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212016002

鄂ICP备06002096号-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鄂)字008号

2024-06-14 ——央媒记者眼中的宜昌端午 1 1 三峡日报 c289804.html 1 这个端午,宜昌实力“抢镜”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