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18日
  出版
首页
分享按钮
第A4版:文化

齐聚屈原故里 共赴寻根之旅

——专访“寻根诗祖·问道宜昌”中国文化记者宜昌行活动嘉宾

丁振海

彭程

陈桥生

瞿冬生

周舒艺

阎晋

6月15日至17日,“寻根诗祖·问道宜昌”中国文化记者宜昌行采访调研活动举行,60余名来自人民日报、经济日报等中省媒体的编辑记者齐聚屈原故里,访古事问今生,溯江流寻诗祖,品文化看发展,近距离感受宜昌深厚文化底蕴和蓬勃发展活力。昨日,本报记者专访了参加活动的部分编辑记者。

让屈原文化融入城市肌理

——访人民日报海外版原总编辑、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名誉会长丁振海

上世纪90年代,人民日报海外版原总编辑、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名誉会长丁振海曾路过宜昌,遗憾的是未能踏足这片文化沃土,好好亲身感受一番。此次有幸到宜昌采访调研,他算是真正意义上第一次认识宜昌、感受宜昌这座历史文化名城。

到宜昌后,丁老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蒸蒸日上、蓬勃发展,干净整洁的环境让人耳目一新,市民的精神面貌也是昂扬向上,长江边上人民安居乐业,或休憩、或锻炼、或散步,一派和谐安详的景象,可以说是城市有“气质”、生活有“品质”。

经过两天的实地采访调研,丁老感触更加深刻。他说,宜昌对传播屈原文化、弘扬屈原精神高度重视,全社会都以实际行动让屈原文化融入城市肌理,让屈原精神融入现代生活。比如宜昌不仅筹备成立屈原文化研究院、屈原学会,还围绕屈原文化、屈原精神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歌舞剧、情景剧等形式弘扬屈原文化,让屈原精神飞入寻常百姓家。

丁老印象最深的是前往湖北屈姑国际农业集团采访调研,一进门就是耳熟能详的屈原名篇《橘颂》,其加工的脐橙、生产的橙酒等产品都与屈原文化紧密结合,提升着产品的文化品位和附加值,包括“屈姑”这个名字,也与屈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湖北屈姑国际农业集团真正将屈原文化进一步盘活,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屈原文化传承千年,博大精深。丁老建议宜昌今后进一步加强对屈原文化本体的研究,全面挖掘屈原文化内涵,以内容为王,把屈原文化的内核擦得更亮,不断扩大“屈原诗歌奖”影响力,将其上升到国家级层面。同时,进一步加强宣传推介,提升其品牌影响力、国际传播力,让其更好地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让屈原文化更好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服务,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文化新动能。

三峡日报记者 时刚

让屈原文化更好融入生活

——访光明日报文艺部原主任、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彭程

15年前,光明日报高级编辑、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彭程曾到秭归县与当地县委联合举办屈原诗歌节,这次故地重游,地方经济的发展、交通设施的便利让他感慨不已:不仅秭归县城呈现出一派宜居宜业的和谐景象,到乐平里走的峡屈路生态廊道也让人赏心悦目。

在宜昌经过两天的采访调研,彭程深切感受到屈原文化、端午文化以各种方式的呈现,也沉浸于这种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中。“给人一种夺目的效果,从中可以看出宜昌在传播屈原文化、弘扬屈原精神方面的重视程度、投入强度和工作力度。”

在彭程看来,宜昌不仅将屈原文化、端午文化融入城市肌理,到处可见以屈原文化、端午文化为核心的文化标识及符号,而且助推文化精神真正融入普通百姓的现代生活,进入到他们日常的精神生活、情感世界中。“在乐平里屈原庙,当地农民表演招魂,三闾骚坛诗社的农民诗人表演传统诗歌吟唱,真切地抒发着内心的世界,给我非常直观、具体及强烈的感触。”

彭程认为,不管是屈原文化还是端午文化,它的精神内核是恒定的、成形的,体现了文化精神的独立性,但在继承和弘扬这些传统文化时,可以尝试探讨方式方法的多样化。

他以湖北屈姑国际农业集团为例具体分析说,该集团生产的食品以及衍生物的产品包装,与传诵千年的《楚辞》等有机结合,把内在的精神文化外化于日常生活中,让老百姓在生活中处处可以见到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与洗礼,这样的做法能够带给人启发,这样的路径可以更多地进行探讨和尝试。

彭程希望宜昌今后能不断寻找好古今结合点、民生平衡点,让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百姓生活,让百姓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让屈原文化、端午文化在传承赓续中、在发扬光大中焕发出更加璀璨的新时代光芒。

三峡日报记者 时刚

农民诗社是屈子精神最好的传承

——访羊城晚报专职编委、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副会长陈桥生

“宜昌真的是宜人之城!水清岸绿景美,在宜昌生活幸福指数很高!”羊城晚报专职编委、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副会长陈桥生接受记者专访时,对宜昌赞不绝口。

这是他第一次来到宜昌,此前曾经在长江下游的城市走过很多次,看到宜昌清澈碧蓝的江水非常惊讶,“原来江水可以这么清、这么蓝!”他马上拍下了长江的美景发给了广州的朋友。看到江边还有不少市民在散步、遛娃、骑单车,陈桥生不禁感慨道:“美丽的江景、舒适的生活,真是令人羡慕呀!”

诗与远方,都在宜昌,一个是诗的代表屈原,一个是代表远方的王昭君。陈桥生说,这里的诗和远方,都不只有浪漫,而更具一份悲壮。“正因为有了这份悲壮的底色,他们身上所展现出的浪漫,这份爱国的情怀,才更显深沉、丰富和执着。”

参观了屈原故里、骚坛诗社后,陈桥生对这个特别的农民诗社印象深刻。“他们是中国最风雅的农民——穿上长衫,他们就是诗人,是屈原;脱下长衫,他们是农民,是渔父。”陈桥生说,诗人这个身份使他们的精神世界更加广阔,这也是屈子精神最好的传承。

说起非遗文化、传统文化的传承,陈桥生认为关键在于守正创新,守正,就是要守住文化的内核不变。创新,就是要在形式上进行创新性的突破。

比如端午之际的龙舟文化,之所以传承千年,核心前提在于守住了传统根基。其中的团结拼搏、奋勇争先,以及慷慨激昂的血缘、地缘亲情,乃至放大的家国情怀,都是没有改变的。

改变的只是如今的传播手段。正是因为有了新的媒介助推,人们足不出户就可通过手机屏幕领略龙舟的魅力,激发全球华人心中“炎黄子孙”的身份认同,使得龙舟赛成为“现象级”爆款传播。

陈桥生建议,社交媒体新时代,文化的传承需要在形式上进行创新性的突破,要拥抱新媒体,拥抱科技,扩展文化的传播途径,在传播中进一步助推文化的活态传承。

三峡日报记者 郑延

寻根诗祖,即兴填词思先贤

——访温州日报报业集团原副社长、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副会长瞿冬生

“想不到宜昌跟温州这么有渊源!宜昌是个宜居、宜游、宜业的城市!”温州日报报业集团原副社长、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副会长瞿冬生表示,这次来到宜昌寻根诗祖,让他对宜昌、对端午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

瞿冬生说,宜昌的山好水好空气好,走在江边非常舒适,这里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也有着良好的创业环境——宜昌有温州商会,他的不少温州老乡在这里创业并定居。

温州有美丽的瓯江,跟宜昌一样也是滨江城市,这让瞿冬生倍感亲切。

通过这一次的深度采访,瞿冬生了解到了屈原以及秭归的端午文化。“在秭归端午是要过一个月的,这也体现了屈原故里对诗祖的深深怀念。”

在乐平里,招魂仪式让瞿冬生非常触动。“听到这些后人对屈原的召唤,让我悲痛、伤感。”听着声声深情的召唤,想起了屈原这一生的忠贞不屈,仿佛看到千年前的那一幕,瞿冬生不禁热泪盈眶。

回到车上,他即兴填了一首词《归来去·谒屈原庙闻招魂歌》:

香草佳人江渡,

方蹇民生路。

擂鼓擎天魂何处。

悲新客、谒诗祖。

天问惊皇土。

离骚怨、九歌伤侣。

愚人醉睡君醒否?

千秋后、独如炬。

思先贤之高洁、思两地之因缘、思余生之求索。瞿冬生说,此次不远千里来到宜昌寻根诗祖,收获很大,学习了屈原的文学表达、忧国情怀和浩然正气。屈原的诗以前就读过,这次寻访屈原故里之后,对他的作品又有了更深的理解。

瞿冬生说,屈原高洁的品质、“不计个人得失一心为国、甘于付出”的精神都值得学习。而未来的路要怎么走,这趟旅程也让他有了更多的思索。

“这里是个适合发呆的地方。”瞿冬生说,此次宜昌之行收获满满,以后每年的端午节,一定会想起今年这个特别的端午。

三峡日报记者 郑延

挖掘长江文化 讲好长江故事

——访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编辑周舒艺

“虽然从小生长在扬州、大学就读于武汉大学,对长江流域的宜昌并不陌生,但是当我实地来到素有‘三峡门户、川鄂咽喉’之称的宜昌采访时,还是感觉百闻不如一见。”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编辑周舒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一半山水一半城,宜昌山水城共融,这是一座充满诗和远方的城市。

屈原祠是纪念屈原的重要文化地标,当我们走进屈原祠,看到它能够被保存如此完好,感受到的是屈原故里人对屈原的热爱。

位于屈原出生地乐平里的屈原庙里,展出了许多原创诗歌集,当地骚坛诗社草根诗人们原汁原味吟诵,让大家惊讶不已。周舒艺说,“这就是一种文脉的传承,是一种文化的自觉传承,需要我们把它发扬光大。”

在观看完《三峡盛典》《大端午》表演后,她坦言,一个山区县的地方歌舞团,用一台完整的、专业的演出,充分展示了当地的端午特色、端午文化以及传统民歌特色,这是一件特别不容易的事。

周舒艺建议,宜昌在挖掘和传承屈原文化方面的文艺作品已经做得很好,未来还可以打造更多关于长江大保护的文艺作品,通过报告文学、纪实文学、散文等多种形式,来全方位呈现宜昌如何做好长江大保护。

对于城市品牌包装上,周舒艺认为还可以在城市景观上,譬如城市主干道、城市广场以及其他公共场所,打造屈原塑像、屈原诗词歌赋等文化景观,形成更多全方位、立体化、有标识度的城市文化地标,也可以与长江流域沿线的城市加强联动,围绕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做文章,深入讲好长江岸线生态修复故事。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具有极为丰富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讲好新时代长江故事,赋予长江文化新的生命力,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周舒艺说。

三峡日报记者 张婷婷

建设屈原精神元乡,让诗歌也来电

——访陕西咸阳日报高级记者阎晋

作为一位汉语诗歌的写作者和新闻工作者,年过五旬才来到屈原的家乡,阎晋从内心深处感觉自己就是一个“迟到的朝圣者”。

他说,屈原对他来说,就是一种信仰。屈原使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雅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对中国文学具有源头性开创意义,作为一个千年的后来者,必须怀有崇拜和敬仰。

在秭归采访的过程中,阎晋虽然没有带屈原诗集,却在脑海里把青年时期背诵的《离骚》《天问》等名篇都过了一遍。他感觉前几十年读过的屈原的诗文还是读浅了。

阎晋说,屈原不仅开拓了“香草美人”式象征手法的崭新文学局面,更重要的是他诗中所洋溢的家国情怀,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正是伟大山河鼓舞了屈原,屈原又用他的诗作去鼓舞人民。

从少年时期就开始诗歌等文学创作的阎晋,参加工作后,把火热的诗歌激情全部投入到了新闻工作中,成为一个时代的记录者和瞭望者。

人到中年之后,他又恢复了诗歌创作。他说,诗歌能从更广义的视角、更深刻的悟思,去挖掘人性中最柔软的东西,进行哲学的、诗意的传达。

新闻更多的是记录客观事实,但诗歌给我们更多的留白空间。

如何写出好作品?阎晋认为,记者首先应该是一个文人、一个专业的写作者,然后才能是一个新闻人。

“如果能把文人、新闻人和诗人这三者结合起来,这对于我们多角度地去观察这个时代和这个时代的人,对于我们继承屈原的求索进取精神是大有帮助的。”

在采访过程中,阎晋被那几个民间诗人所感动。他说,华夏民族能够生生不息,最强大的基因就在人民之中、在文化之中,这种文化的传承力量强大,薪火相传,志气高蹈。

乐平里是屈原的生身之地,是他的原乡,也是他的元气之乡。宜昌不但是一座码头城市、经济大市,也是屈原文化和中国诗歌的正脉所在,我们应努力把宜昌建成屈原精神的元乡,让诗歌也来电!

三峡日报记者 张婷婷

本版图片由三峡日报记者 王昌明 摄

Copyright @ 2006-2017 www.cn3x.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212016002

鄂ICP备06002096号-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鄂)字008号

2024-06-18 ——专访“寻根诗祖·问道宜昌”中国文化记者宜昌行活动嘉宾 1 1 三峡日报 c290020.html 1 齐聚屈原故里 共赴寻根之旅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