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8月05日
星期一
  出版
首页
分享按钮
第A3版:评论

“珍稀藏品”何以成坑老陷阱?

刘斐

在繁华的古玩市场背后,部分老年收藏家的热情被一些无良商家利用,演变成“高价回收古董”的坑老陷阱。近日,《新京报》对此进行了深度调查,披露了“高价回收古董”套路老年群体的社会现象,这不仅是个别老年人的“失足”,更是古董市场混乱与平台市场监管缺失的缩影。

近年来频繁发生的老年人被“高价回收古董”所套路的事件令人痛心。从直播间买“古董”5个月花了6万多,花600万回收一套99元邮票……这些老年人是对古董有着特殊情感的群体,他们对古玩的热爱和信任,却成了被不良商家利用的弱点。

在交易过程中,商家采用专业术语混淆视听,甚至伪造鉴定证书,使得不少缺乏专业知识的老年人信以为真。而当老年人发现古董根本无法以预期价格出售时,商家却“人去楼空”。这种套路的广泛存在,折射出古董市场的监管真空。

分析这一现象的成因,不难发现几个关键环节。首先,平台市场监管不足。目前,对于互联网古董交易的监管尚未形成一套完整严密的法规体系,让一些不法分子有机可乘。其次,信息不对称。老年人在信息获取上的不利地位使他们难以辨别真伪,容易受到蒙蔽。再者,老年人对于古董的情感依恋和价值期待,使他们容易受到诱惑,而忽略了理性判断。

从更深层次来看,这一现象也反映了社会对老年人精神生活需求关注的缺失。“高价回收古董”的承诺正好契合了他们内心的期待,降低了他们的警惕性。

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监管部门应加强网络市场监督,设置明确规范的交易机制,提高违法成本,加大处罚力度。此外,建立完善的消费者权益保护体系同样重要。一旦老年人的权益受到侵犯,应通过便捷的渠道获得及时的法律援助和救济。只有这样,才能构建一个既尊重传统又不失现代秩序的古董交易市场。

Copyright @ 2006-2017 www.cn3x.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212016002

鄂ICP备06002096号-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鄂)字008号

2024-08-05 1 1 三峡日报 c293761.html 1 “珍稀藏品”何以成坑老陷阱?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