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日报讯(记者胡兴军、通讯员龚晓红)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就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作出部署,要求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健全公共卫生体系,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加快建设分级诊疗体系,推进紧密型医联体建设,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和这一改革要求合拍的是,秭归县依据人口分布、疾病谱、医疗资源分布等情况,在调研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特点,将区域内的医疗资源进行整合优化,构筑起“一主两次三端服务”架构。
6月下旬,秭归县磨坪乡升坪村村民宋秀海骑摩托车外出劳作返家时遭遇车祸,被紧急转往磨坪乡卫生院就诊。
今年68岁的宋秀海是家里的“顶梁柱”。在磨坪乡卫生院,他自诉仅有轻微擦伤,体检虽无明显外伤伤口,但感觉浑身无力且左下腹部轻微疼痛。有着多年临床经验的门诊医生梅敏华初筛,判断患者有脾脏破裂风险,随即通过120急救车将宋秀海转运至秭归县西南片区医疗次中心两河口镇卫生院。经过医院CT检查,明确其脾脏破裂,需紧急手术。两河口镇卫生院迅速组建急救专班,与县级医院下派驻点的外科专家联合实施脾切除手术。历经3个多小时手术,成功挽救了患者的生命。这是秭归县医疗服务“一主两次三端”资源布局成效显现的一个具体事例。
秭归县境内山峦起伏,长江由西向东将县城分为南北两部分,12个乡镇散落其间。由于交通不便,急诊急救因为路途遥远,导致很多病人在送医的途中非常危险。为补齐这一基层医疗服务短板,该县由县人民医院牵头,在长江南北两岸的归州镇、两河口镇打造两个医疗次中心,在县域最南、最北、最西南端的三个“口子乡镇”打造服务末端。为两个医疗次中心配置CT、腹腔镜、电子胃肠镜等先进设备,持续提升服务能力。通过科学向偏远地区和医疗服务薄弱区域倾斜医疗资源,补齐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短板,让广大患者在家门口就能看上病、看好病。该机制运行以来,秭归县各乡镇的急诊时间平均都缩短了30分钟,县域住院病人就诊率较前一年提升14%,门诊就诊较同期上涨14.4万人次,基层就诊率上升9%。通过医疗次中心辐射带动邻近一般卫生院协同发展,设施设备共享,让7个乡镇16万居民享受优质医疗资源服务,成功挽救1000多名急危重症患者生命。带动全县11家乡镇卫生院全部通过胸痛救治单元等验收,4家通过心律失常验收,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增强,分级诊疗格局形成,群众就医获得感提升。与此同时,为了让优质医疗资源覆盖更多人群,医疗数智化建设也在同步推进,秭归县乡村三级共184家医疗机构,已经建设完成了一套涵盖电子病历、医学检验、医学影像等核心医疗业务的系统。同时还建立起县域互联网智慧医疗平台,对外连接省市同济、协和、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等三甲医院,联通湖北省远程病理会诊和疑难重症远程会诊平台。
在秭归县的偏远乡镇,村民们正享受着医改带来的实惠。依托信息赋能补齐基层诊疗服务短板,实现线上预约挂号7.9万余例,为患者免费远程会诊630次;开展远程影像等17万余次。由县人民医院归口推动与省市三甲医院疑难重症病例远程会诊,为乡村提供大量远程医疗服务,救治5000多名危急重症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