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锚定创建“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目标,大力开展群众“四边工程”建设,着力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我市全民健身取得哪些新成绩?未来将如何推进?连日来,记者就此进行了走访。
“家门口有了这么漂亮的健身场所,前天投入使用后,这几天我们天天来。”8月7日,在西陵区西坝街道光明路社区安居小区背后的健身苑里,63岁的居民高丽萍练习着柔力球,笑着点赞。
今年初,全省开展全民健身“双创”工程,在湖北省体育局、宜昌市文化和旅游局的资源支持下,光明路社区将安居小区背后400平方米的空地打造成健身苑,满足了周边8个小区3000余户居民“出门就健身”的愿望,这里也成为邻里交流的“宝地”,让居民幸福感原地“升级”。
近年来,宜昌抢抓省全民健身“双创”工程实施机遇,统筹资金9727万元,着力破解“健身去哪儿”难题。城区实现社区(村)健身设施全覆盖,越来越多的“15分钟体育健身圈”建成,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92平方米。
我市还以承办省十六运会为契机,投入68亿元完成50个运动场馆及配套设施建设,升级13个县市区的比赛场所,宜昌奥体中心、滨江公园、体育公园等一批大型设施场所相继建成开放,不仅具备高水平承办全国大型体育比赛和省级综合性运动会的能力,而且免费或低收费对外开放,受到群众欢迎。
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以来,我市围绕落实“湖北省2024年十大民生项目”,正在组织实施73个省全民健身“双创”工程项目,将助推全民健身事业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8月7日清晨,在市儿童公园荷花池旁,53岁的居民李向华和往日一样,跟着武术协会健身气功部部长、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李喜鸽练习健身气功。
李向华表示,她现在也有了市级社会体育指导员证书,平时也会教愿意学的人。
据了解,我市坚持把体育组织建在群众身边,引导体育社会组织参与基层治理和全民健身志愿服务。
截至目前,市级已成立体育协会41个,县市区级成立体育协会178个。每个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均建有综合性文体站,形成了“体育总会+单项体育协会+人群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健身站点”的网格化体育健身组织体系。
“今年以来,全市1.6万多名社会体育指导员广泛开展‘奋进新征程 运动促健康’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陆续开展太极拳、广场舞、大鼓、柔力球等众多公益培训。市体育中心已开展两期‘体育公益日’共8个运动项目的公益培训,让市民乐享运动的快乐。”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说。
除了全民健身设施提档升级、全民健身服务日益提升外,我市更秉持“赛场即景点、比赛即旅游”理念,推动体育赛事与文旅活动深度融合,引导市民参与体育活动。
近年来,我市先后举办了秭归龙舟、兴山漂流、夷陵登山、五峰滑雪、长阳游泳、枝江骑行等特色品牌赛事,兴山朝天吼自然水域漂流大赛被评为“中国体育旅游精品项目”,宜昌市也荣获“中国龙舟名城”“中国自然水域漂流之都”等称号。
如今,群众健身意识增强,健身热情高涨,体育场地增多,健身方式出新,政府主导、多部门协同、全社会参与、全民共建共享的全民健身“大群体”格局已初步形成,推动着全民健身热潮向纵深发展。
三峡日报记者 时刚 通讯员 刘晶晶 张雅 黄双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