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8月19日
  出版
首页
分享按钮
第A5版:民生

医者仁心点亮希望之光

——本报记者在中国医师节到来之际专访基层医务工作者

“这次活动真是太好了,不仅把医院的专家请到了家门口免费检查身体,还为我们答疑解惑。”在第七个中国医师节到来之际,伍家岗区大公桥街道胜利二路社区开展了“送医下基层 义诊暖民心”健康服务活动。送医下基层的医务人员将健康服务延伸至社区,为居民提供家门口的优质医疗服务。 三峡日报记者 吴延陵 通讯员 李丽 摄

8月19日是第七个中国医师节,今年的主题是“崇尚人文精神,彰显医者仁心”。截至2023年底,我市共有执业(助理)医师14179人。 大医精诚,悬壶济世。全市广大医务工作者践行初心使命,履行医者职责,传承弘扬“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精神,坚持以患者为中心、以医疗质量为核心,以守护人民健康为己任,用大爱和仁心书写责任担当,赢得了广大患者的高度信赖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特别是基层医务工作者,无论是在社区还是在乡村,他们都用自己的敬业和常年坚守,守护着老百姓的健康。近日,本报记者分多路采访了坚守在基层的“医师们”,探寻他们的医者仁心。

李友琼:“一只手”托起2000名群众的健康

8月16日,在长阳鸭子口乡马连坪村卫生室,靠着仅有的一只手臂,村医李友琼麻利地将中药称好、打包,当天是他给慢性病患者陈鹏年送药的日子。

陈鹏年患有严重的痛风,常年卧床,靠着李友琼开药精心调理,陈鹏年在70多岁高龄时又能拄拐站立了。像这样的事情,每隔几天就会上演,这归功于李友琼对于老百姓身体健康情况的精准把控。

李友琼4岁失去了左臂,后来他下定决心当一名医生。卫校毕业后,他毅然回到大山深处的马连坪村成为一名乡村医生。

用一只手为病人拿脉、扎针、抓药,乡亲们对他的“质疑”挂在脸上。靠着日夜苦练,李友琼熟练掌握单手扎针技术,也换来了乡亲们的信任。

33年来,他坚持低价接诊,普通的感冒发烧,几块钱就能治好。慢性病处方,一服药也不过50元。有人没钱看病,李友琼也乐意让乡亲们“打白条”,最多时攒到了1万多元,他也从不追讨。

这些年来,李友琼靠一只手记录整理出2026份健康档案,这些信息不仅储存在电脑里,更是记在李友琼的心上。哪家的老人药吃完了,哪家的老人该体检了,哪家的孩子该打疫苗了,李友琼都了如指掌。

就在去年,李友琼考上了C5驾照,开上了残疾人专用车,告别了脚量万家的艰辛。“许多人都劝我去大医院上班,但是我在这里一待就是大半辈子,已经离不开这片熟悉的土地,也离不开这里的父老乡亲。”李友琼说道。

近年来,李友琼先后获评全国首届“百姓满意的乡村医生”“中国好人”“中国好医生”“中国家庭健康守门人”等称号。

三峡日报记者 高然 通讯员 覃丹

王春先:在村医岗位上服务50年是一份荣誉

到今年7月,王春先已在兴山县昭君镇昭君村卫生室的村医岗位上干了50年了。“能为大家服务50年,也是我的一份荣誉。”8月18日,67岁的王春先十分感慨地说道。

50年前,片区举荐8个生产队的年轻后生学医,中学毕业的王春先是3个被举荐的人之一。1974年,经过系统学习后,王春先跨上诊疗箱,行走在了村道上,当上了一名村医。农村常见病、慢性病的诊治,孕产妇的护理和保健,还有疫苗注射工作,这些都是王春先那些年提供医疗服务的主要内容。

50年来,村里每一户的变动,每一条路的变迁,哪一户有人头疼脑热了,哪个村民需要住院治疗了,王春先是最有发言权的。村民们在和王春先长久的接触中,从对他医生职业的尊重,变成了一种对这名老村医的信赖。

无数次默默地奔走在昭君村蜿蜒崎岖的山道上,王春先心里存得最多的是村民们的身体健康。这些年,通过王春先跟踪医治和保健,一些慢性病患者的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延长了生命。

50年来,王春先见证了农村医疗条件的飞跃式发展,对此他感触颇深。从赤脚翻山越岭到结合信息化治疗,高效转诊,这一切也让王春先感受到了医疗体系完善带来的便利。“医保政策的普及让群众受了益,同时,很多疾病现在都能得到妥善的确诊和治疗了。”王春先说。

面对如今高速发展的信息化进程,王春先报以与时俱进的态度。电脑开药,微信给村民问诊,通过朋友圈宣传医疗医保新政策等,同时,他也还在孜孜不倦地学习新的基层诊疗知识和政策。

“医生这一行,哪能不学习呢,要做到老学到老,这样才能真正为大家的身体健康负责。”王春先说。三峡日报记者 卞健鑫

彭梓浩:甘当村民健康的“守门人”

“彭医生,隔壁刘大英奶奶倒地昏迷了,您快来看看啊。”8月18日,急促的手机铃声打破了清晨的宁静。伍家岗区伍家乡灵宝村卫生室的村医彭梓浩接到电话后,一手拿起出诊包,一手拄着拐杖,蹒跚走向代步三轮摩托车,向5公里外的患者家驶去。

经初步诊断,刘奶奶的症状由高血压引起,彭梓浩迅速用上降压药,老人的病情才逐渐好转。他还不松懈,立即通知其家属,做好各项交接工作后才放心离开。

彭梓浩5岁时患流行性乙型脑膜炎致使右腿落下终身残疾。“我要学医,让村里人遇见这样的病再也不会被误诊。”立下志向,彭梓浩发奋图强,2005年考上湖北民族学院医学院中西医结合专业。

专业扎实的彭梓浩曾在武汉协和医院实习,且有机会留下,但家乡始终让他牵挂。2009年底,得知灵宝村卫生室的医生退休后,他毅然辞职回村,从此扎根基层“医”线15年。

灵宝村位于宜昌远郊,青壮年都外出务工,常住60岁以上老人300余人,外出看病是件难事,只能靠彭梓浩上门出诊。

“有些小病好治,我就把药分成一颗一颗地开,尽量减少老人负担。”彭梓浩说,针对困难患者,他允许赊账或者直接免费治疗。

他心思细腻,出诊包里还备着小零食,没事就陪老人话家常。“我的孩子们不在身边,有时候要买米买油,给他说一声就送来了,真是跟亲人一样。”80多岁的村民章道金感慨道。

“我是个念旧的人,这些年跟老人们相处有了很深的感情,我愿意一直留在这,为大家的健康保驾护航。”彭梓浩说道。

三峡日报记者 邓羽琴 通讯员 杨艳萍

王莉:骑行“医路”守护村民健康

8月18日是星期日,王莉早早来到了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仁和坪镇桥梁村卫生室,打开电脑开始统计村里的慢性病入户随访情况。

27岁的王莉是五峰人,作为五峰定向培养的大学生村医,她在富裕冲村工作了4年,2023年2月来到桥梁村卫生室。

桥梁村位于高山上,村里的年轻人都外出务工了,常住的1000多人中多数为60岁以上的老人和留守儿童。王莉除了给村民看病外,还要做好公共卫生,每季度要为全村的高血压、精神障碍和糖尿病患者随防一次,上门送药和检查身体。她骑着踏板车穿行在乡间小路上,平均每个月往返上千公里“医路”,守护着上千村民的健康生命线。

今年83岁的胡奶奶患有高血压,王莉每次都是先骑半小时的车到半山腰,然后再步行半小时到老人家中。为老人量血压、送药,了解生活和饮食情况。看到老人饮食偏咸时,她也会“吓唬”老人说:“您少吃些腌菜,要是引起中风,躺在家里不能动就危险了。”老人连连点头,保证以后会注意饮食。“老人的生活习惯一时难以改变,你必须得把病情说得严重点,让他们提高警觉。”王莉解释说,多年的上门随访,她已经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

前两天,王莉刚刚参加了一项业内资格证的考试。“只要考试通过了,我以后就可以在村卫生室为老人们打针输液了,免去了他们到镇卫生院的奔波之苦。”面对未来,王莉充满了憧憬,坚定地立下了扎根深山服务村民的信念。

三峡日报记者 崔艳华

王祖英:将一颗医者仁心奉献在山村

“我所做的,算是一些好事吧。”8月17日晚,今年62岁,已在基层医疗岗位上工作了34年的王祖英说道。王祖英是秭归县沙镇溪镇马家坝村卫生室医生,30多年来,她默默将自己的一颗医者仁心奉献在这座山村,也和村里的人们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说起自己的从医之路,王祖英说小时候母亲一直患病,而父亲为给母亲治病和养家又在矿上遇到意外而瘫痪。高中毕业时,王祖英立下志愿,要么当一名医生,要么嫁给一名医生,要尽心医好自己的父母,让他们早日脱离病痛之苦。

1982年,王祖英高中毕业,回到村里负责妇女工作。在这一过程中,当地一位颇有名望的医生梅云芳看中了王祖英的心思细腻和那一颗热心肠。

最终,王祖英于1990年接受了由县里组织的基层医生培训学习。同年,王祖英回到马家坝村成为一名村医。

举着火把进户帮村民接生,打着赤脚翻山越岭给村民瞧病……起点艰苦,王祖英却很骄傲,在履行村医职责的时候,她也获得了尊重。那时候,一个村每年都有20至30名新生儿诞生,王祖英作为村医,前往农户家帮助接生了多少孩子已没有确切数据了。“现在大多都三十多岁了吧。”看着年轻一辈生下来,又看着他们一点点成长,王祖英有的是一份医者的欣慰。

“跟村民打交道,要真正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沟通、办事。”王祖英说,现在的村卫生室,除了日常医疗保健坐诊,还包括开展普惠疾病筛查、宣传健康知识、传达公共卫生政策等。

“我最感谢的是大家对自己的身体健康越来越重视了。”王祖英常在基层开展政策宣讲时这样对村民们说。

三峡日报记者 卞健鑫

牟宗仁:让村民们“花小钱治大病”

“牟医生技术好、态度好,十里八乡的人都爱来村卫生室找他看病。”8月16日,在西陵区窑湾街道黑虎山村,村民对牟宗仁认真负责的态度和高尚的医德一致夸赞。

今年69岁的牟宗仁,17岁时就在村卫生室跟老中医李长玉学医,并开始尝试做赤脚医生。后来通过在三峡大学系统学习,他顺利取得学历证书和乡村医生证书。从小立志行医的他,用实际行动实现了梦想,并一干就是50多年。

现在牟宗仁虽已退休,但他依然在村里坚守,希望生病的老人们能随时找到自己。

“以前想着输液时有一种技术可以提醒换药该多好,现在有了输液报警器;当时想着输液针头如果不取患者少挨针多好,现在有了留置针。”牟宗仁感慨,他非常庆幸能生在这个时代,亲眼见证了医疗技术和农村卫生事业的飞速发展。

“能用常用药就不用所谓的特效药,能用廉价药就不能开贵的药。”多年来,让村民“花小钱治大病”是牟宗仁一直坚持的原则。

牟宗仁说,新医改后村民参保比例非常高,药品器械得到满足,基层卫生工作也得到了村民的认可,村民的医疗费用国家也实行了报销。

牟宗仁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完成从“赤脚医生”到专科医生的蜕变,并取得了中专毕业证书和乡村医生证书。新型合作医疗实施后,他又挤时间学会了电脑,为乡亲们建立了居民健康档案。

牟宗仁表示,只要乡亲们需要,他还会在能力范围内继续做大家的健康守护者。

三峡日报记者 蔡昶

Copyright @ 2006-2017 www.cn3x.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212016002

鄂ICP备06002096号-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鄂)字008号

2024-08-19 ——本报记者在中国医师节到来之际专访基层医务工作者 1 1 三峡日报 c294841.html 1 医者仁心点亮希望之光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