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日报记者 张婷婷 通讯员 钟双全
日前,湖北省委、省政府通报了2023年度全省市县科技创新综合考评结果,宜昌市再次位列全省同类市县科技创新综合考评优秀等次第一名,这也是我市连续第6年荣获第一。
宜昌,这座拥有世界水利枢纽工程的鄂西城市,如何以科创的新面貌“出圈”?
从1到100,发挥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
走进湖北三峡实验室,这里陈列着各种明星产品:一小瓶像“黑煤球”的黑磷晶体,价格比黄金还要贵好几倍,实现了从“论吨卖”向“论克卖”转变;玻璃瓶里流动的乳白色烟雾,是世界上最轻的固体气凝胶……
超高纯电子级磷酸及高选择性蚀刻液是我国芯片制造关键原料之一。湖北三峡实验室研究人员用了不到两年时间,成功突破芯片用超高纯电子级磷酸及高选择性蚀刻液生产关键技术,打破了电子级磷酸国外垄断,填补了国内先进制程空白。目前,该产品已实现国产化应用,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60%。
而这只是高水平创新主体支撑创新的一个缩影。
三峡大学与力佳科技合作,建成高性能锂微型电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接连研发系列超大功率扣式电池,从代工厂成长为行业“隐形冠军”。今年,力佳科技将注册地迁移至猇亭区,是全市第一家把总部迁入宜昌的上市公司。
长机科技、航泰科技、三江航天3家企业积极参与全省“尖刀”技术攻关。华工产业技术研究院、武汉理工产学研中心等一批高能级产学研合作平台在宜落地运行。
东阳光落户宜都23年来,聚焦生物医药持续创新,成功研制1个1类创新药,在研的1类新药50个。目前,宜昌药企的创新药、仿制药已占到全省的一半。
由湖北省重点研发计划支持开发、安琪酵母申报的酵母蛋白被国家卫生健康委列入新食品原料目录。这是微生物领域第一个获批的蛋白原料。作为我国最大的酵母生产企业,安琪酵母及深加工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比55%,在全球占比超过17%,居全球第二。
整合资源,全市各类研发平台同级市州领先
为充分发挥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引导全市各类创新主体由“被动创新”向“主动创新”转变,我市持续加大投入,建设研发机构,增强科技资源要素整合力、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控制力和产业创新发展带动力。
宜昌先后出台《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方案》《关于加快推进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若干措施》及科技创新“金融10条”等激励政策。同时,深入实施企业成长培育工程,构建面向科技企业成长全周期的梯度培育链条,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不断提高产品竞争力。
据统计,1300余家科创企业减免所得税超过50亿元。2023年,全市财政科技支出达23.4亿元,全市全社会研发投入总量达143.21亿元、占GDP比重2.6%,位居全省同类市州第一,宜化、兴发、安琪、人福等一批产业链龙头企业研发投入占营收总额比例超10%。
科技创新平台具有汇聚创新资源、推动企业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产业升级等功能,是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主要载体。
目前,全市各类研发平台达1020家、位居全省同类市州第一名。其中,国家级51家、省级325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近50%。宜昌科创供应链平台自搭建以来,先后有2800余家企业入驻“天网”平台、700余项需求实现对接,均位居同类市州第一。
创新驱动,产业科创双向发力
眼下,在湖北三峡实验室,科研人员正忙于微电子关键化学品、有机硅材料、磷基高端化学品等领域核心技术攻关。2022年6月,博士研究生毕业后,郑磊来到宜昌便一头扎进锂电新能源领域进行研究。如今,他已成为湖北三峡实验室新能源材料研发中心副主任。
目前,该实验室已有12名院士专家,李少平、池汝安分别荣获“国家卓越工程师”、省政府“编钟奖”,老中青结合的人才梯队初步建成。舒红兵院士、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等依托人福麻醉药创新开发平台联合开展关键技术攻关,1类新药接连问世,也培养了一批青年科研人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人员超3万人,占从业人员比重达13.08%,高出全省平均水平4.1个百分点。
“在经济形势严峻复杂的情况下,宜昌能够保持较快发展和增长,产业蝶变升级都离不开科技创新。”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说。
据了解,去年,全市完成技术合同成交额443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突破1200亿元,同比增长11.1%,占GDP比重达20.85%,科技创新对工业总产值贡献率达42%,助推现代化工新材料产业产值达1452亿元。今年新能源及高端装备、生命健康产业有望破千亿元。
宜昌将通过深化科研经费分配、人才引育机制改革,优化科创供应链平台考核考评机制,制定专项政策支持,强化资金投入,推进科技创新迭代升级,推动宜昌加速迈向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