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四十年风雨兼程,四十年沧桑巨变。
从1984年到2024年,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四秩芳华、弦歌不辍。四十年来,在五峰历届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教育之树葳蕤生长,结得芬芳桃李;蜡炬之光积微成著,照亮学海书山;万千才俊走出山门,一路繁花似锦。
山川为证,岁月留痕。从简陋的校舍到现代化的办学条件,从教育资源不均到教联体全县覆盖,从“山里的孩子早当家”到“一个都不能少”······四十年来,五峰教育如春风化雨,滋养着莘莘学子的希望与土家儿女的梦想。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完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推进机制,探索逐步扩大免费教育范围。健全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专门教育保障机制。推进教育数字化,赋能学习型社会建设,加强终身教育保障。”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成立40周年,值此双庆同辉之际,让我们满怀热情与敬意,以“身在大山、心向沿海”为引领,共同回望五峰教育走过的光辉历程,展望新时代五峰教育的美好蓝图。
普及普惠的学前教育
据《五峰教育志》显示,1984年,全县学前教育仅有幼儿园1所,在校学生330人,毛入园率不到1%。
截至2024年9月,全县建成幼儿园21所,其中,公办幼儿园11所,民办幼儿园10所,有20所申办了托幼一体化办学许可,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6%,公办园在园幼儿数占比和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超过教育部规定的50%和80%的基本标准,建成了以公益普惠为主的均衡发展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近年来,研训中心学前教育研训员组织全县学前教育教师开展“共读、共思、共成长”读书交流活动,以名师课堂为平台,建立学习共同体,形成了“1+1+N学科中心组—学科工作室—教研组—教师”的教研网络,以园长、骨干园长和教研组长为参训对象,围绕“课程游戏化”核心目标,推进师资队伍建设。公办园均实现两教一保,在编在岗教师79人,本科学历49人,高级教师8人,中级教师29人。幸福幼儿园和襄铁幼儿园已被评为“宜昌市示范幼儿园”。
2022年,五峰启动幼小科学衔接试点校园工作,在全县建立4个校园衔接试点。2023年,五峰教育局与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教材研发中心达成合作协议,推进县域学前教育质量整体提升。
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
五峰现有义务教育阶段小学6所,初中4所,九年一贯制学校4所,教学点2个。近6年来,全县适龄入学率、巩固率持续保持100%。
全县组建了以城区优质教育资源为核心的4个教联体,实现了义务教育学校教联体全覆盖,其中,湖北师范大学渔洋关附属中学教联体和长乐坪中小学教联体分别被评为“湖北省示范教联体”和“宜昌市示范教联体”,有力推进了五峰义务教育向优质均衡发展。
近10年来,五峰累计投入近5亿元打造高水平基础教育,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基础设施焕然一新,办学条件显著改善,教学质量节节攀升,教师流失率逐年下降,县内生源逐年回流。全县义务教育阶段现有学生8900多人,义务教育学校专任教师844人,本科以上学历485人,占比57.3%,其中,正高级教师1人,副高级教师166人,中级教师449人。2024年全省统一中考总分合格率达84%,总分优秀率52.4%,普通高中录取线居于全市中上等水平。
立足“双减”政策,以“五育并举”为宗旨实施教学改革,学生学业水平稳步提高的同时,德智体美劳各项素质均大幅提升,美术学科教改获省优秀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优良率上升19%。2022年6月,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大赛上,来自五峰的18位创客少年斩获9个奖项,是获奖团队里仅有的山区学校。2024年,五峰承办宜昌市第四届小学生思维运动会,五峰代表队获29个个人一等奖、13个个人二等奖及团体项目一等奖。
扩优提质的高中教育
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高级中学创建于2013年,由原五峰一中和五峰二中合并易址新建而成,现有在校学生1600余名。
近年来,五峰高中在市教科院的指导下,积极探索“生动课堂”建设,制定“五备四定三环节”,定期开展教研教学技能大赛,有效推动教研成果向教学质量转化,教师素养稳步提升。开设多元化的选修课程与丰富多彩的学科社团,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五峰高中始终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学校的重点工作,逐步探索形成了“1210”的“大思政”工作机制,致力于培养新时代“德雅学子”。2019年,五峰高中荣获国务院表彰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2016年起,与空军预警学院达成结对帮扶,空军预警学院累计投入170万元,先后设立“雪莲”奖学金、“雪莲”教育基金,开设“雪莲”班,举办国防科技夏令营,输送思政第一课并探索联教共学新模式。
2023年起,五峰高级中学与宜昌市第一中学联合开展城乡交流轮岗“十百千”计划,宜昌市第一中学先后委派13名骨干教师前来驻校开展教研教学工作,有效帮助五峰高级中学提升教学质量,助力乡村教育振兴。
在2024年高考中,特殊控制线上线136人,本科上线321人。10年来,五峰高中的本科上线率从51.9%上升为64.9%,远超全省平均值。
融合发展的职业教育
1986年,原采花农业中学更名为五峰土家族自治县职业高中,1997年与党校、广播电视大学合并成立五峰土家族自治县职教干训中心,2018年分设为五峰土家族自治县职业教育中心。在40年的时间里,校舍先后历经3次整体搬迁,校园环境和办学条件有了质的飞跃,五峰职业教育事业也迎来崭新篇章。
近年来,五峰职业教育中心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县关于职业教育改革的系列部署,以落实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双优”创建为主线,以专业建设为重点,以“三教”改革为抓手,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全面衔接“1+X”制度体系建设,从“就业导向”转向“升学与就业”并重,教育质量和就业率稳步提升。5年来,五峰职教中心本、专科上线人数累计达1100余人,上线率提升了62.8%。
实施“专业育人与非遗文化传承”融合发展。2019年与2021年先后两次承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手工制茶赛项;2021年5月,被国家农业农村部、教育部评为“全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2022年,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茶旅学院和茶旅产业研究院在五峰挂牌,成为全省首个茶旅融合学院,面向全国招生;同年,总投资1.07亿元的五峰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公共实训基地启动建设;2023年4月,五峰职教中心教师团队首创的茶操“五峰茶韵”在湖北省第十届少数民族运动会上作为健身操竞赛项目向全国推广。
筑基扬长的特殊教育
1999年4月,五峰成立特殊教育班,2003年正式挂牌成立五峰特殊教育学校,2015年9月在县城渔洋关镇建成功能设施齐全的新校区。学校现招读了以智力障碍、孤独症、脑瘫、多重残疾等为主的在籍学生48人,另有随班就读34人,送教上门29人,形成了“以随班就读为主体、以特教学校为骨干、以送教上门为补充”的特殊教育发展格局。
近年来,五峰特殊教育学校以培智教育新课标为本,深化课程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按照“一生一档”原则定制个性化培育,全面推进融合教育,加快特殊教育向“学前、职高”两头延伸,践行“医教结合,智慧康复”的特教新理念,特殊教育质量和服务水平稳步提升。
据统计,自相关工作开展以来,先后帮助12名学生掌握社会职业技能,帮助100余名学生掌握生活劳动技能。2023年4月,五峰特校4名学生代表宜昌市在湖北省第十一届残疾人运动会“旱地冰壶”比赛中获得金牌。
截至目前,全县适龄“视、听、智”特殊少儿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达到100%,其他特殊人群受教育机会显著增加。
全域协同的研学旅行
2021年,“五峰耕读教育大学堂”挂牌成立,成为中国首家“乡村耕读劳动教育大学堂”,五峰开启研学旅行热潮。
近年来,五峰坚持“政府主导、教育引领、统筹协同、专业运营”的理念,不断完善研学旅行基础设施建设,统一编制全县研学和劳动教育发展规划,出台相关政策累计投入5亿元优质资产用于支持推动全域教育与全域旅游协同发展,县内先后成立五峰耕读教育大学堂、长乐天问书院、北风垭研学等3家市场主体。3年来,五峰接待各类研学旅行人数超10万人次,累计收入达4000多万元。
依托优质的生态资源与人文资源,五峰现已打造了六大研学课程:长江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乡村体验乡村耕读劳动课程、革命老区红色理想信念教育课程、茶文化茶技能研学课程、土家民族文化与三峡非遗传承课程、中医文化与中草药知识研学课程。
青岗岭茶园、五峰耕读教育大营地、武陵山(湖北)野生动植物标本馆、楚香非遗课程馆、宜红茶工业遗产、五峰民俗馆……五峰的特色研学线路正在以令人惊叹的速度向全域延伸。
今年4月,宜昌市研学旅行工作会在五峰召开。5月,五峰精品研学课程推介会在武汉召开。6月,宜昌长江生态文明研学基地入选首批长江流域研学旅游联盟营地基地委员会成员单位。8月,“2024年长江生态文明研学推介会”在五峰举办。五峰研学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在省内外香飘四野,茁壮成长。
创新改革的教研培训
五峰中小学教研培训中心现有教职工29人,其中高级教师17人,宜昌名师学科带头人7人。近年来,研训中心充分创新融合课程研究、教师发展和教育信息化职能,构建“教研训一体化”工作模式。立足“四个服务”,围绕五峰“乡村教育振兴 教育振兴乡村”双振兴行动,聚焦县域教育发展问题,创新教研机制,强化师资培训,提高教学水平,取得丰硕成果,2023年获评全市教学研究工作优秀等次。
实施“全县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以课题为抓手,聚焦教育热点,突破教改难点,疏通发展堵点。立项《面向“三个课堂”的教学成效提升策略研究》等15个国家省级课题,扎实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研究成果获湖北省优秀教学改革项目优秀等次、湖北好教研一等奖和全国“三个课堂”应用区域创新案例。
实施“全县教师专业提升行动”。累计投入经费380余万元,成立10个名师工作室、18个学科工作室,开展“精准培训”“城乡共学”“定向帮扶”三大培养工程和教师专业素养系列竞赛。全县先后有580余人次在国家省市各类竞赛中获奖;近3年来,青年教师在省级精品课例获奖或执教省级展示课占比86%。
实施“全县教育数字化转型战略行动”。建成万兆到校、千兆到端的教育城域网,建设校校精品录播、班班简易录播,定期增配科学和艺术教育仪器设备,创客教室、人工智能教室覆盖全县50%学校,全面推进人工智能课程规模应用试点工作。2022年11月,首届全国教育局长高峰论坛发布新时代十年基础教育改革创新案例,五峰申报的《信息化赋能乡村教育振兴》作为全省四个案例之一成功入选;2023年,《数字化助力乡村学校课程改革》再次荣获全国首届“地方教育改革创新成果奖”二等奖;五峰还先后被认定位“信息化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部省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实验区”“中央电化教育馆人工智能课程规模应用试点区”“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学前质量提升项目实验区”。
精准施策的助学保障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五峰因贫失学率居高不下,到了八十年代末才基本普及了初等教育。
1997年,三坪希望小学教师宋芳蓉扎根贫困山区教书育人的事迹传遍全国,并得到党中央的关注。同年,“三坪希望基金”成立,社会各界纷纷向其捐款捐物,用于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并为贫困学生提供资助。27年来,“三坪希望基金”不断发展壮大,希望小学、希望厨房、希望卫生院(室)、希望图书室等一大批教育和医疗基础设施逐年落成,社会各界为五峰希望工程捐赠资金物资累计折合人民币超7千万元,资助学生达25700余人次。
2010年,中国青年基金会将五峰列为“希望工程”重点资助县,为五峰贫困学子成立了“五峰助学基金”。2011年,中国青年基金会在五峰成立了第一家“希望公益服务中心”。此外。还有一大批爱心企业、爱心机构及个人对五峰伸出援手,极大改善了山区学子的学习条件。
近年来,五峰积极推动国家、地方、社会资助政策精准落实,围绕“精准资助、不落一人”的目标,建立从学前到大学阶段资助政策体系,实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程资助,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失学。据统计,自2017年来,已累计为72000余名学子提供无偿资助,发放政策资金6800余万元;为4790余名学子提供助学贷款9794万余元。
三峡日报记者 宋钰杰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五峰教育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