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保护的核心是人,是人对非遗知识和技艺的传承。”9月6日,记者来到西陵区夜明珠街道志成残疾人服务中心彩陶工作室时,西陵区彩陶非遗传承人陈晓悦正全神贯注地指导几名残疾学员制作彩陶作品。一旁的糖画工作室,糖画市级非遗传承人米娜在给10多名残疾学员传授糖画技巧。
西陵区夜明珠街道志成残疾人服务中心负责人姚雪林说:“近年来,服务中心的残疾人在陈晓悦、米娜两位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累计制作了5000多件彩陶、糖画、泥塑、剪纸等艺术作品,销售收入20多万元,圆了50多名残疾学员的就业梦。”
宜昌糖画传承保持恒心
“通过向志成残疾人服务中心手工老师米娜学习捏泥塑,每年有8000多元的收入。”重度肢体残疾人张晋魁说。
志成残疾人服务中心是日间照料托养服务站,主要为智力、精神、重度肢体残疾人提供日间照料服务。如何让中心托养的残疾人实现辅助性就业,曾经让姚雪林感到头疼。
2021年的一次市集活动中,姚雪林与米娜相识,姚雪林邀请米娜去志成残疾人服务中心当手工老师,让米娜的非遗糖画、泥塑传承既有一个固定的阵地,又能让残疾人实现辅助性就业,米娜欣然接受。
3年来,在米娜的悉心指导下,志成残疾人服务中心的残疾人学会了糖画、泥塑、剪纸等手工技艺。
“糖画的配料、化糖、勾线都十分讲究,糖画是蕴含了历史、艺术、风俗、蔗糖工艺等多种元素的一门工艺,是一种艺术文化,不论是传承,还是创新,都需要有一颗执着的匠心和坚守的恒心。”米娜说,过去糖画艺人更多的是将这门艺术作为谋生的技艺,现在生活变好了,应该有更多爱好糖画艺术的人传承和创新糖画艺术。
推动宜昌彩陶重整旗鼓
2022年8月,为了更好地传承和保护宜昌彩陶的制陶技艺,西陵区投资30万元实施夜明珠街道志成残疾人服务中心彩陶项目,引进彩陶非遗传承人陈晓悦打造非遗彩陶传承基地,在让宜昌彩陶能更好传承下去的同时,解决残疾人辅助性就业。
姚雪林说:“2年来,陈晓悦团队集聚了10名彩陶技艺传人,指导20多名残疾人学员学习和创作彩陶作品 。”
陈晓悦师承其父、湖北省级工艺传承大师陈德宝,她创作的陶艺作品《路》,在今年宜昌市美协、三峡大学艺术学院、三峡美术馆联合举办的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美术作品展中荣获三等奖。近年来,陈晓悦创作的《明妃曲》《仕女》等30多件陶艺作品参加了宜昌市、西陵区美术作品展。
陈晓悦介绍,宜昌彩陶史最早可追溯到7000年前的城背溪文化时期,通过考古发掘,在宜昌的红花套、中堡岛、关庙山等文化遗址都发现了大量的城背溪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和石家河文化的陶器制品。20世纪80年代初,宜昌有55个彩陶产品获得全国、部省各种奖项,其中“工艺陶奔马”“西陵文具”等湖北省优质产品畅销海内外,宜昌彩陶被列为“宜昌三宝”之一。
“宜昌彩陶业曾经辉煌过,希望通过加强宜昌彩陶制作技艺的传承和保护,让宜昌彩陶业能够重整旗鼓。”陈晓悦说,通过传授彩陶制作技艺,吴承伟、徐毅等6名残疾学员能够独立完成彩陶制作过程中的塑型、上釉、烧制等工序,共同制作了300多件彩陶作品,并销售一空,“6名残疾学员通过学习彩陶制作技艺,实现辅助性就业。”
非遗传承需要水到渠成
近年来,在陈晓悦、米娜的技艺传授指导下,志成残疾人服务中心的残疾人学会了彩陶、糖画、泥塑等手工技艺。
陈晓悦、袁振东等指导老师带领残疾学员创作的橘颂快客杯等5件彩陶作品参加了全市优秀非遗文创评选推荐活动。米娜带领中心残疾人集体创作的美术作品“江豚成成”,获得国家版权局登记。
姚雪林说:“过去,志成残疾人服务中心只能为重度肢体残疾人提供日间照料服务,苦于无项目,要帮助中心的残疾朋友实现就业意愿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如今,在陈晓悦和米娜的技术指导下,50多名残疾人实现辅助性就业。”
“非遗的保护需要传承,就是要让非遗‘活’起来,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陈晓悦说,目前,明珠小学将素质教育课堂搬到了彩陶工作室,希望有更多的学校将素质教育课和研学项目与实践相结合,让更多的孩子了解宜昌彩陶、热爱宜昌彩陶和制作宜昌彩陶,使宜昌彩陶的传承和保护水到渠成。
姚雪林介绍,通过开展实训活动,使志成残疾人服务中心成为三峡大学艺术学院实训基地,每年为20多名大学生提供实训机会,并让100多名小学生在寒暑假体验制陶、泥塑、糖画等艺术,陶冶了情操,播下了艺术的种子。
三峡日报记者 龚昌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