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12日
  出版
首页
分享按钮
第A8版:法治

宜都:创新普法实践 厚植法治根基

近年来,宜都市积极顺应新时代新要求,以“双基强化、三治融合”基层社会治理为着力点,进一步改进法治宣传教育方式,持续打造“法润宜都”工程升级版,全面提升群众法治素养,为加快建设共富共美现代化新宜都提供坚强的法治保障。

智慧+普法 从“纸间”到“指尖”

自宜都市《关于建立媒体公益普法制度的实施意见》出台以来,全市积极创新普法形式,掀起智慧普法、精准普法热潮,打造了“掌上宜都”“‘蒲’法宜刻”“进一说法”等一批传播快捷、覆盖广泛的线上法治文化传播平台集群。

宜都市司法局通过构建报刊有文、广播有声、电视有影、网络有言的立体化、全天候、广覆盖普法宣传格局,充分利用互联网、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着力实施“智慧+普法”惠民工程。在开展的“百车宣传·千屏展播”行动中,该市在辐射全域的百辆城乡公交客车上投放普法“三微”作品及宣传标语,实现线上线下普法同步传播。

目前,微信“法治讲堂”、每月2期广播电台法治节目、农村广播“村村响”普法播报,已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学法平台。创作微视频《唤醒》在全省第四届法治动漫视频作品征集展示活动中获一等奖,微动漫《扫黑除恶》《宪法安天下》分别获三等奖和优秀奖;微视频《深渊》《当毒贩说真话》分别获湖北省第五届法治动漫微视频作品征集展示活动一等奖和优秀奖。宜都梆鼓剧《婆媳一起“讨说法”》广为流传。

文旅+普法 “融进去”到“活起来”

围绕全市文旅产业布局,宜都市加快建立“文旅+普法”工作机制,推进“一圈一带一路”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将“法”与“景”、“法”与“节”深度融合,构建普法与依法治理服务新场景,让群众能够“抬头见法、驻足学法、心中有法、办事依法”。

去年以来,宜都市司法局把打造“市区中心法治文化示范圈”作为文化阵地建设的亮点工程,在原清江法治公园融入竹简、相框、雕塑、石刻等元素,升级改造民法典主题公园,“普法”寓教于乐,成为市民学法用法的“打卡地”。

立足打造长江大保护典范宜都样板,宜都加快建设沿江集镇法治文化示范带。枝城镇白水岗村建成长江大保护“渔民驿站”,寓教于法、法化于行,既供游客参观又普及法律知识;红花套镇挖掘散落于镇内的农耕文化、渔猎文化、山水文化、城背溪新石器文化等非物质文化,建设独具特色的宜都长江大保护法治文化广场,为长江岸线增添了一道亮丽的法治文化风景线。

同时,充分挖掘本地优秀传统文化,全市成立9个“普法达人工作室”,将民法典宣传融入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创作和表演,已创作宜都楠管、剪纸、谜语、书画等法治作品96个,以喜闻乐见方式将法治精神精准送到群众身边。

调解+普法 “盆景”点缀到“枫景”满园

宜都市积极探索建立“法治村主任”制度,将普法工作融入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提升乡村依法治理水平,赋能乡村振兴。

坚持选优配强,加强队伍建设。为组建一支政治素质强、法律素养高、道德品质好、服务意识强的基层法治工作队伍,宜都以村(社区)干部、党员、网格员、人民调解员、退休教师等群体作为主要人选,共选聘了155名村(社区)法治主任,培养“法律明白人”共1796人。定期开展法律知识培训、指导纠纷化解、法治宣传教育,全市各村(社区)法治主任自上任以来,共开展各类法治讲座430余场次,干部群众受教育人数达到5.3万余人。

坚持法润民心,引领法治风尚。组织参与“普法基层行”“乡村振兴·法治同行”“普法惠民生”等系列活动,向群众宣传民法典、妇女儿童权益保护、防养老诈骗等知识。定期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确保矛盾化解在萌芽阶段。深化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鸡头山村、渔洋溪村、弭水桥村3个村被命名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黄莲头村被命名为“全省法治建设示范村”,吴家岗村等22个村被命名为“宜昌市民主法治示范村”。

三峡日报通讯员 郑素

Copyright @ 2006-2017 www.cn3x.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212016002

鄂ICP备06002096号-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鄂)字008号

2024-09-12 1 1 三峡日报 c297408.html 1 宜都:创新普法实践 厚植法治根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