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13日
星期五
  出版
首页
分享按钮
第A7版:当阳

让谢花桥大米香飘万里

9月9日,记者来到当阳市淯溪镇中山村,这里是当阳特产谢花桥大米种植基地,当阳市朱嘎咀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朱俊正在观察稻穗生长情况,进行绿色防控,安装灭虫灯、诱螟板等。他告诉记者,立秋以来,主要在防治病虫害和高温热害,与无人机飞防相结合,今年病虫害危害发生率低于往年,“目前中稻形势非常喜人,产量、分蘗均优于去年。”

谢花桥地处漳河流域,是古代荆楚先民“火耕水耨”的地方。丰腴的水土,良好的生态,使这里的水稻成为谷中上品,米中“大王”。谢花桥大米,以其优良品质而名贯古今。

朱俊祖辈三代都以种水稻为生,在他们及当地农户的共同努力下,把谢花桥大米种成了精品,让谢花桥大米香飘万里。

从种植门外汉到技术“土专家”

自打记事起,朱俊就知道他们这一带的大米比别的地方好吃,记得幼时,外村的表哥到家里来做客,吃饭的时候吃了整整一钵,走的时候啥都不要,就把米缸的大米全舀走了。

自家的大米也总是比外村的大米价格高一些,这让朱俊产生了一个念头,种植大米,赚钱养家。

1986年,17岁的朱俊成了家里四兄弟中唯一一个留在家里种田的人。刚开始种水稻时,朱俊没有经验,亩产只有300公斤。于是,他边种边学,向父母请教,向村里老把式请教。朱俊觉得自己就像“庄稼苗”,不停地汲取养分,不停地生长。

最初,朱俊种植的水稻品种是传统“691品种”,后来开始试种“隆两优534”“珠两优5298”,从普通的大米转种香米品种“天丰香占”“鄂香2号”。

在种植水稻的过程中,朱俊感觉自身的力量有限,为了突破种植产量和质量瓶颈,朱俊拜植保专家易行荣为师,师徒俩常年蹲在稻田里研究品种选择、种植密度、水肥配比、病虫害防治等。如今,70多岁的易行荣仍然活跃在田间地头,为谢花桥大米的种植和推广贡献着余热。

朱俊种植的水稻亩产平均达600公斤,亩均纯收入1600元,大米品质达到优质大米标准,色香味俱全。朱俊也被湖北农发科技集团和宜粮集团聘为农艺师。

从肩挑背扛到科技种田

谈起早年种田的辛苦,朱俊记忆犹新,从田里到家仅仅600米路程,窄窄的田埂让他挑担到家需要10多分钟,碰到泥泞路滑更是苦不堪言。“猫子走上去都要竖着尾巴。”朱俊风趣地说。

当时农作全靠耕牛和人力,一头牛四户合买,朱俊戏称一户一条腿。为了让百姓致富,政府出资修了路,修整了沟渠,出台了惠农政策,购买农机可以贷款还有补贴。1995年,朱俊购买了首台5匹马力拖拉机,村里的人都到他家来参观祝贺,当年朱俊种田赚了6800元,家里添置了彩电和摩托车。

2012年,朱俊注册成立朱嘎咀种植专业合作社,从当初自家的11亩田发展到网罗农户300多户,土地1600亩,辐射带动本村及洪桥铺村、胜利村、龙井村等谢花桥大米核心产区1.1万亩,合作社和镇农业服务中心实施全程技术服务。目前,合作社拥有大型旋耕机6台、收割机10台、插秧机6台、无人机两架。

从原始耕作到科技种田,让村民们插上了致富的翅膀。合作社社员周权向记者介绍,之前未加入合作社种水稻亩均纯收入1200元,加入合作社之后,每亩增收400元。

从带领乡亲种好米到合作国企推广品牌

如何让田里长出优质稻,让农民愿种优质稻,让优质稻卖上好价钱?朱俊时常思考这些问题。

为了让村民跟上自己的步伐,他不遗余力指导村民掌握种植技巧,及时防治病虫害。

2006年,当阳发生大规模稻飞虱病虫害,当时物资较紧缺,朱俊连夜赶往荆州、荆门等地,守在那里1个多星期,组织回1800公斤农药,有效控制了稻飞虱蔓延的势头。一组村民卢德成种植水稻50亩,他拉着朱俊的手感激不已:“多亏你帮我挽回了3万多元的损失!”

2017年由淯溪镇政府牵头,淯溪镇农业服务中心、宜昌市花艳粮食储备有限公司与洪桥铺村委会协商,建立谢花桥优质绿色大米基地,以“谢花桥大米”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为依托,实行“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运行模式,推广主导品种“珠两优5298”和“鄂香2号”。

目前,谢花桥大米种植面积已近3.5万亩,年产量达1.8万吨,年产值达2.1亿元,成为淯溪镇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谢花桥”系列大米荣获第十八届湖北粮油精品展金奖、第十四届中国武汉农博会“金奖农产品”,通过绿色食品A级产品认证和有机食品认证,2020年10月被省粮食行业协会评为“荆楚好粮油”。

三峡日报记者 尤蔓 通讯员 陈晓燕

Copyright @ 2006-2017 www.cn3x.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212016002

鄂ICP备06002096号-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鄂)字008号

2024-09-13 1 1 三峡日报 c297545.html 1 让谢花桥大米香飘万里 /enpproperty-->